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被禁止」的社會,造就全球最安全城市?日本人也為此付出代價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0-05-28

瀏覽數 154,900+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unsplash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編按:
我們常說,防患於未然。日本就是這句話的最佳實踐者。但是要如何「防」?(本文摘自《大和細節魂》,以下為摘文。)

初來日本生活的外國人或多或少都會感到行動上的拘謹,彷彿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不經意就會違反日本社會的無形規矩。與大喊自由的美國截然相反,日本到處都是條條框框,甚至連日本人自己也有「日本人規矩真多」的自嘲。來日本自由行的人可能已經發現了,日本何止是無形規矩多,有形的禁止告示也到處都是!

走進地鐵站,首先映入眼簾的「禁止奔跑」紅色大圖示就貼在最醒目的位置,讓人一下子就緊張起來。穿過剪票口,貼在扶梯旁的警示牌厲聲警告著低頭族:「走路時集中注意力!低頭看手機容易撞到人、跌倒,甚至不小心跌落軌道!」好不容易走進月臺,牆上是一連串「禁止奔跑」的標誌,移開視線,另一面牆上掛著「錄影監控中」的牌子。好不容易到了地鐵的防護閘門前,一抬眼,好傢伙,真讓人腦袋一暈!原來門上整齊貼著好幾個紅色標誌:禁止倚靠、禁止推擠、禁止把身體伸入防護閘門、注意腳下等。

時報出版提供

時報出版提供

類似的標誌在世界各國地鐵都看得到,算不了什麼,只不過和之前看到的標誌加在一起就顯得有些繁複了。不想看那些鮮豔的紅色禁止告示嘛,一轉身,卻在身後的站內資訊上又看到了紅色標誌:「發生火災時的對策」。彷彿是為了提醒來往的外國人,這份火災對策還附有英文、中文和韓文,讓人一下子又緊張了起來,本來不會想太多關於火災的事,可一看這標誌……萬一……?

車廂內,貼著「講電話會給別人帶來困擾」、「痴漢行為是犯罪」等標語。緊張兮兮地終於坐到了目的地,從地鐵站出來,大鬆一口氣,可一抬頭,又看到路燈上掛著紅通通的「此處禁止停車」。是的,這就是日本,歡迎來到日本!一個由條條框框組成的最安全社會!英國《經濟學人》統計二○一七年全球最安全城市中,東京位居榜首,大阪排名第三。在這份安全的背後,卻是讓外國人一時之間無法習慣的窒息感,這個社會把一切的不和諧都提前禁止了。

我們常說,防患於未然。日本就是這句話的最佳實踐者。如何「防」?就是用警語充實生活中的零碎角落,透過這些禁止事項或標語,時時刻刻提醒每一個人。日本社會總能提前想到事情各方面,把所有可能出現的意外都在萌芽狀態就予以消滅。這樣的條框雖然會讓初來乍到的外國人感到不適,卻維護了社會的基本安全。

事實上,不僅是「基本的安全」,連個人的感受也被納入了「被禁止」的範圍。在日本的圖書館裡,自習桌上貼著「敲打鍵盤的聲音會影響他人」的告示。的確,聽到劈里啪啦的鍵盤聲而煩躁的大有人在,但這樣的告示在任何外國人看來都相當不可思議。

時報出版提供

時報出版提供

知識與美味同行,遠見請客西堤

畢竟在現代社會,帶著筆記型電腦前往圖書館再正常不過。

如此之多的「被禁止」,自然也遭到了日本人自己的瘋狂吐槽。網路上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是吐槽各種奇葩的禁止事項。有人說住家附近的公園長年沒人,因為該公園禁止所有球類運動、禁止喧嘩、禁止遛狗、禁止玩滑板、禁止騎自行車、禁止餵鳥……這公園到底是給誰用的?還有人上傳了兒童遊樂設施的說明牌照片,上面禁止的玩法足足有十八種。日本網友感嘆,為何不寫出允許的事項就好呢?

時報出版提供

時報出版提供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日本社會如此熱衷於各類警示牌,和地理環境脫不了關係。日本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在如何有效減少災後損失、避免二次災害等課題上走在世界最前沿。而這些課題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預防。無論是提升建築的防震技術,還是預留安全逃生通道,都是一種防患於未然。而地震時使用電梯、地震後打開瓦斯、在管制區域行駛汽車等,也一併被禁止了。被禁止的效果顯著,規避了大量風險,自然而然就被沿用在生活其他方面。加上日本人歷來奉行的集體主義觀念,整個社會就「被禁止」了起來,大家共同生活在這些提前規制的範圍內。

「被禁止」的日本社會造就了全世界最安全的城市,日本人也為此付出了相應的代價,他們失去了恣意的自由,只留下寂靜沉悶的空間。

《大和細節魂:一位資深新聞人旅日三十年的獨立觀察》一書,蔣豐著,時報出版。

《大和細節魂:一位資深新聞人旅日三十年的獨立觀察》一書,蔣豐著,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