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黃效文探險中國天地間

周思芸
user

周思芸

2002-01-01

瀏覽數 17,750+

黃效文探險中國天地間
 

本文出自 2002 / 1月號雜誌 第187期遠見雜誌

香港,往赤柱方向的濱海公路蜿蜒綿長,約三十分鐘的車程之後,轉個彎,鑽進一條隱密的下坡小道,道旁樹木崢嶸,枝枒鏗鏘敲擊著車頂。再一轉,眼前豁然出現一處私人小碼頭,樹蔭下停著另一輛軍綠Land Rover(路華)越野吉普車,據說這是黃效文的另一個最愛。搖搖晃晃跳上泊在碼頭旁的小汽艇,在「噠!噠!」的馬達聲中直駛約一公里外的港灣對岸——大潭——一個只有十來戶人家的小村莊,岸邊,三戶小平房隸屬於「中國探險學會」,其中之一就是黃效文在香港的居所。

黃效文一年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的時間會待在香港,而他在香港的時間,每天就循著這樣一個方式從住處到位於香港灣仔的辦公室去。

開著Land Rover吉普車在香港大街上穿梭的黃效文,有著十分矛盾又兩極的特質,他思慮清楚,做事嚴謹,臉上表情經常十分肅然,但不時又會從嘴裡吐出一些逗趣的想法;當他埋首於照片檔案的整理工作時,專注而嚴肅,但不出三十分鐘,他便會抬起頭來痛苦呻吟個兩回;當一天的工作終於結束時,他會樂得直奔俱樂部喝點小酒去。與他有十多年深交的台灣《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取笑黃效文說,「我第一次看到有人用PDA,上面還貼滿了MEMO紙。」

這就是黃效文。

黃效文1949年出生於香港一個文人家庭,父親在教會中學教授化學科,家中極重視教育,但是黃效文卻喜歡往外跑。小時候家住香港島,一出家門便是山,於是,不上學的時間,他便在山裡跑。中學時,他有了自己的自行車,這更使這個充滿好奇心的男孩如虎添翼,大街小巷成了他探險的新天地。黃效文坦承,他從小「念書就是不行」!看書只看前後兩章,中間略過不讀,凡事只求過關就行,成績經常是倒數第一;這點著實令擔任教職的父親感到顏上無光。即便到了大學時期,黃效文仍然不太「安分」,在擔任兩屆留學生學會會長期間,他擅長於向學校爭取資源,提供同學玩樂之需。

遠離中國才發現中國

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求學階段,黃效文依自己的興趣選擇了新聞及藝術雙主修。在美國自由開放的學術環境下,黃效文竟然開始對中國感到興趣;他在圖書館中發現許多關於中國的「祕密資料」,都是他在香港所不曾看到過關於中國歷史、文化、現代社會的種種出版品。遠離了中國之後,才發現了中國;基於民族認同感,黃效文很快地就迷上了中國。他不但學國畫,甚至開始研究中國古畫史,還遠赴加州大學聽課。

另一個主修——新聞,則培養了他對新聞時事的敏銳嗅覺。六○年代末、七○年代初正值美國反戰熱潮,嬉皮大肆流行,身處新聞與藝術兩個學院,前者是積極入世的,後者則是隱遁消極的,形式上黃效文腳踏兩個極端,但本質上兩者卻都是充滿前衛思潮的。

雖說新聞與藝術都是黃效文喜歡的學科,但正規的課程仍然令他有些不耐,甚至暑假還得參加暑修,才勉強湊足學分。當時在威大求學的華人學生都十分用功,大多三年就可修完課程取得文憑,但黃效文卻熬了四年。黃效文十分靦腆地說,他雖然參加了1973年的畢業典禮,但其實直到1975年才真正取得文憑,因為他仍有一科未通過。他覺得自己已經學夠了,不想再為了學分勉強自己,就在未拿到文憑的狀況下,整裝回港謀職。後來老父知道了,大大地發了一頓脾氣,黃效文才草草交了論文了事。

1972年的一張自拍像,是至今僅存的一張黃效文大學時代的照片,鏡頭中的他一頭及肩亂髮,圓點花襯衫、條紋褲配上及膝長靴,乍看之下,活像個把美國國旗穿在身上的嬉皮。他的叛逆不羈從此處真可一覽無遺。

身兼探險家、攝影家、作家三重身分於一身的黃效文,在大學時期並未真正學過攝影。直到大學畢業之後,他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台Nikon F相機。此後,他開始對攝影大感興趣,經常背著相機,晚上拍城市夜景,看表演便去拍後台人物。當時他有機會到中國去做文化、建築、園林等方面的採訪,而攝影便成為他文字之外最有力的輔助工具。不論構圖、光線、色彩等各方面,黃效文在藝術上的審美觀與基礎,都直接影響了他的攝影。黃效文似乎天生就是個攝影好手,他雲淡風輕地形容自己「不用花什麼時間就可以拍得不壞,好像生來就會」,真正花時間的其實是在蒐集、整理資料,構思寫作。黃效文笑稱,他對自己的攝影作品向來不怎麼看重,那只是他用來記錄的工具罷了。

如今,黃效文經常帶著的,仍然是最簡單的攝影器材,一台Nikon F5機身,配上24mm的廣角鏡頭,偶爾為了拍攝野地遠景,為了構圖需要,才會用上100mm的長鏡頭。拍攝人物,黃效文喜歡與人物十分接近,在很快的速度下,捕捉最有力的眼神,綜觀他的人物攝影,總是被拍者的雙眼直視鏡頭,充滿了懾人的寫實力道。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在中國工作了幾年之後,於友人的引介下,一位紐約的圖片代理商看上了黃效文在中國境內所拍的照片,一通電話掛上了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圖片主編Mary Smith,自此開啟了黃效文與《國家地理雜誌》的合作關係。1982年起,在雜誌社的支持下,黃效文計畫了六趟大型的中國探險之旅,包括青藏高原、海南島、貴州雲南、東北、絲綢之路及長江探源之旅。

發現長江源頭

一手包辦寫作、攝影、籌畫的黃效文,是《國家地理雜誌》社內少數幾位既能寫又能拍的探險家之一。他在1985年的長江探源之旅中,以最新的科學技術與方法發現了長江新的源頭,這篇長江探源的文章還創下了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有史以來最長的一篇報導。

黃效文有感於中國境內需要探索、研究的工作太多,而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是世界性的雜誌,不可能長期無限地資助他在中國境內的探險活動;於是,設立一個專職機構來持續這些工作顯然是當務之急。1986年中期,黃效文結束了長江新源頭的探險之後,即刻在美國洛杉磯登記成立了「中國探險學會」,最初的目的是對偏遠地區做出探險及多學科的研究,直到八○年代後期,又逐漸加入自然與文化保護的項目,並把這些成果以教育的方式推廣出去。

七○到八○年代初期,黃效文的探險與研究內容幾乎只專注於人文方面,對於自然與野生動物保育方面,他並不太注意。當時黃效文住在加州,加州理工學院有一個基金會專門支持他們的研究生到中國,而這些研究生便自然地被介紹給「中國通」黃效文,其中包括了研究生物學的畢尉林博士。他取得一項基金準備到雲南去研究中國南方的長臂猿,透過黃效文的協助與安排,畢尉林於是跟隨黃效文進入雲南村林中進行研究。

因著這一次的經驗交流,畢尉林體認到,要保護長臂猿,勢必需要當地人民的支持與配合;而黃效文也瞭解到,若不積極進行保護,這些長臂猿與自然環境也終究會毀滅。至此,黃效文終於體悟到自然與環保的重要,也讓他在原本就繁重的人文科學課題中,進一步加入自然科學的課題。畢尉林至今仍是「中國探險學會」的生物專家兼董事之一,他的加入正好與黃效文的人文專長相結合互補,並為「中國探險學會」的工作添入了新的面向。目前,「中國探險學會」的工作項目包括阿爾金山區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研究調查,其中藏羚羊項目便是由畢尉林主導,另外還有藏區寺廟的修復和維護、黑頸鶴的生態研究、瀘沽湖摩梭人母系社會的研究與保護、僰人懸棺的研究與保護等十多個重點。

突破萬難不曾間斷

在中國境內從事探險活動二十七年,黃效文累積了許多傲人的成績,他的三本大開本攝影專書——《長江探源》(1989)、《絲路影像》(1990)、《從東北到西藏》(1999)——以英文在西方世界出版。而兩輯光碟——「探索長江」及「西藏」——亦分別獲得十一個及五個國際獎項。國際媒體CNN、CNBC、ABC、Discovery Channel等均多次報導過他的工作。最近,亞洲Discovery Channel更計畫和黃效文密切合作,「中國探險學會」的幾項研究工作可望藉此有更多推廣的機會。

以五十二歲之「高齡」,黃效文一年有大半時間在中國境內工作。此外,他每年均要花許多時間遠赴歐美各地圖書館蒐集資料,包括歷史資料與照片。從七○年代即深入中國的黃效文坦言,在中國境內探險,跋山涉水的艱辛或冰寒地凍的考驗都不是阻礙,真正困難的反而是人為的障礙。即便如此,他還是突破萬難,不曾間斷地在中國的土地上走了超過四分之一世紀。而他對中國政府這些年來在環保與觀念上的用心,秉持著理解、寬容與樂觀的態度。

回想起三十年前威斯康辛大學校園裡那嬉皮模樣的華人學生,很難與今天的黃效文聯想在一起。1999年5月,黃效文獲得了威斯康辛大學第一位外籍傑出校友獎,威大校長還預定近期內赴香港拜訪他。

黃效文從人文、建築、園林走進中國,此後足跡便逐漸從中原走向邊陲,邊陲地帶的人文與自然密不可分,於是他又從人文漸漸旁觸自然,而自然的快速變遷與消逝則使他警覺到保護工作的重要,這一路走來,路途雖遙遠蜿蜒,卻彷彿早已有一條鋪好道路在那兒,只等有心人來踏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