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消費,都是別人的收入。別人的收入,又會變成新的消費或者投資。GDP因此會愈滾愈大,這就是「乘數效應」。
(本文摘自《每個人的商學院・商業基礎》一書,以下為摘文。)
節約悖論─居民愈節約,國家愈貧窮
總體經濟學領域的很多內容比較抽象、複雜,令人費解。這些內容有的是知識,有的只是觀點,有的甚至只能說是推測和猜想。所以,總體經濟學領域有很多爭論,再厲害的專家提出的觀點都會有反對者。有人把總體經濟學和個體經濟學的關係比作中醫和西醫,經濟學家許小年也曾直截了當地說:「總體經濟學就是偽科學。」這也提醒我們要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總體經濟學,不能全部奉為真理。
在總體經濟學中,有一個有趣的概念:「節約悖論」。
1936年,著名經濟學家約翰.凱因斯(John Keynes)在其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到了一則寓言:有一窩蜜蜂原本十分安定富有,每隻蜜蜂整天都大吃大喝。後來,一個哲人教導牠們不能揮霍,應該節約。蜜蜂們覺得哲人的話很有道理,於是貫徹落實。結果卻出乎預料—整個蜂群竟然就此迅速衰敗下去,一蹶不振了。
愈節約,愈衰敗。凱因斯認為人類社會也是一樣。
勤儉節約在很多國家都是傳統美德。這對個人來說沒有問題,但對國家來說,節約就意味著消費減少。要知道,我們的消費就是別人的收入,消費減少意味著企業收入減少;企業收入減少,經營困難,就要削減產量,解僱工人;工人收入減少,甚至被解僱,就更不敢消費了,從而進一步減少企業收入;然後企業再減產,再裁員……如此反覆。所以,愈節約,國家愈窮,形成「貧困循環」。
愈節約愈窮,愈消費愈富。這種顛覆一般認知的理論就是節約悖論。
為什麼會出現節約悖論?要理解這個現象,需要理解總體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GDP。
GDP即國內生產毛額,是指在一個時間段內,一個國家生產的全部產品和服務的總價值。它被公認為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和財富的最佳指標。
那麼,怎麼來計算這個「總價值」呢? 所有價值最終都體現在買賣上面。所以,計算GDP的通常方法就是把四個買賣加起來:第一,消費,即個人買了多少產品和服務;第二,政府採購,即政府買了多少;第三,凈出口,即出口減進口,可以理解為外國人買了多少產品和服務;第四,投資,即企業買了多少產品和服務,並變成資產和庫存。
瞭解了GDP的四個組成,我們就不難理解凱因斯鼓勵個人消費的原因了。你不花錢,別人怎麼賺錢? 反過來說,別人不花錢,你怎麼賺錢?
而且,消費還有一個「乘數效應」。比如,A花了100元,B因此賺了100元;B拿其中的50元消費,50元投資擴大經營;這50元消費和50元投資再次變成GDP,又被其他人賺走、花掉……如此循環,GDP愈滾愈大,經濟也會愈來愈欣欣向榮。
但是,如果大家都變得節約起來,不消費了,結果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節約誤國。
當然,也有很多人對此表示強烈反對,人們對凱因斯的批評一直不絕於耳。有人認為凱因斯的觀點太狹隘了,主張動態地看問題:如果居民不消費,把錢都用於儲蓄,那麼儲蓄的錢也會被銀行用貸款的方式轉移到企業手裡,用於增加投資。投資也是GDP的一部分,還能順便解決就業問題。
對此,凱因斯的支持者們又問:企業拿到再多投資從事生產,但人們因為節約,根本不買產品怎麼辦?
反對者認為:沒人買是因為產品沒有真正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鼓勵消費者購買不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不管怎麼刺激消費、擴大內需,都是徒勞無功的。
支持者接著問:那應該怎麼辦呢?
反對者說:要開發新的、好的產品,用產能升級來滿足消費升級。但是,開發新產品、升級產能需要大量的投資支持,所以必須有大量居民儲蓄。從這個角度來講,節約不但不會讓國家變窮,反而還會促進經濟增長。從長遠來看,它依然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美德。
到底誰對誰錯? 到今天為止,經濟學家們仍在爭吵不休。這也是總體經濟學的神奇之處。
通過節約悖論,我們可以理解幾個基本的總體經濟學概念。
第一個是GDP。GDP即國內生產毛額,它的計算方法通常是:GDP =消費+政府採購+凈出口+投資。
第二個是乘數效應。我們的消費就是別人的收入,別人的消費又會變成新的消費或投資,GDP因此愈滾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