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21世紀的政府越小越好

李誠
user

李誠

2001-11-01

瀏覽數 13,100+

21世紀的政府越小越好
 

本文出自 2001 / 11月號雜誌 飛利浦去國巨來

與談人:

■正方:江丙坤口述(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執行長)、陳泰整理

■反方:朱雲漢口述(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陳泰整理

■結論:李誠(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正方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執行長江丙坤

小政府才符合現代台灣的需要

小政府概念在台灣,不是只停留在口號階段,而是有實際上的需要,「小而美」的政府形態確實符合現代化、高科技的台灣。

從歷史背景分析,台灣早期的政府組織、功能與架構均源自大中國大陸,這與當前的台灣,人口數僅兩千三百萬人,高科技、e世代的先進環境,邁向全球化的世界村形態,完全不同。因此,過去的政府組織與管理觀念,無法適用於目前的台灣情勢。

其次,就經濟形勢而言,世界經濟走向全球化,各國疆界多已化為無形,貨物、人員自由往來,新興科技與網際網路亦創造出無距離的新社會,衝擊政府的傳統角色,昔日凡事都納入管理的作法已經難以發揮預期的作用。舉例來說,公共建設是政府部門掌控許久的有利籌碼,其衍生的經濟、教育、傳播等領域,如今在民間部門力量的注入下,展現前所未見的主導態勢,若政府仍堅持舊制而不調整,不僅本身難以兼顧全部事務,還無法與民間配合,達到加乘效果。因此,原本是經濟啟動者的政府,總是基於防弊管理的舊功能,如今有必要調整為創造公平正義,以興利為治理主軸,放手讓民間企業發揮經濟角色。

隨著時代的演變,政府組織中有許多事務,如今可以交由民間代為執行,像公共建設的BOT機制,私人興學、民間辦校的個案,在在顯示民間在人才輩出的同時,已經把過去遜於政府的不能之處,快速彌補起來,甚至發揮得更好。

在上述的三項觀點下,我認為政府應是「小而能」,尤其台灣的政府更應是如此。

功能簡化的現代政府,有八大基本功能必須把持,也是民間所無法替代:1.維持與確保和平;2.維持產業競爭的基礎、強化經濟體質;3.確保糧食、能源的安全供給;4.提升國民生活水準及人民福祉;5.人才培育、尖端技術、學術文化的振興;6.環境保護、生態保育;7.國土的開發、利用及保持;8.健全財政、維持通貨穩定及金融秩序。簡之,「財政金融,軍事治安」,是我認為小政府最應盡到的執政義務,而以興利取代防弊的政策走向,將促成法令愈加鬆綁,最終讓民間社會形成一個自動治理的健全運作。

這樣的說法,並不只是一種理想境界,而是實際可行的模式。在南太平洋的紐西蘭,目前政府單位的交通部,從最高峰的四千名編制人員,一路減少到現在的六十名,主要負責交通運輸相關政策,至於執行的工作就全部外包給民間單位。此外,新加坡機場、港口的經營管理也採「公法人制度」,由政府授權該管理單位,進行自給自足的管理與運作。

回頭來看看台灣,近年來的政府組織再造工程,我認為是朝向正確的方向調整,可以逐步把過去數十年來的錯置機構重新編制,不僅排除掉「政府管太多」的僵化印象,經過精簡的人力分配,還能賦與治理工作的新生命,開創民間參與經濟建設的新契機。

政府角色與國家經費,自活絡的民間社會有條件地退出,在部分地方觀光事業的推廣上,曾經得到相當正面的效益印證。阿里山森林之旅、冬山親水公園嬉水等個案,就彰顯出民間企業經營的高度效率化。

許久以來,政府部門亟思升格、擴充,事實上已不適用於現代社會的單位,理當要像自負盈虧的民間企業一樣,該刪的刪、該併的併,邁向唯一的最終目標:小而能的現代政府。

反方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朱雲漢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良好政府是良好治理的必要條件

近十年來,經濟自由主義當道,全球吹起小政府風潮,總是強調「小而美」最適政府形態。從任何學術研究來看,這樣的說法並沒有嚴肅的意義,頂多只不過是一項廣告用語而已。

把眼光放遠些,可以看出政府在人類社會的一百年發展史中,管理、協調、調動等功能在擴大,尤其市場運作愈複雜,政府基於平穩秩序、國家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福祉的三大基本要求下,新增的需求不斷出現。然而,政府間歇性擴充的職能,有時會矯枉過正,使得公家機構加速膨脹;但是調整後的部分職能即使已經不再具備功能,卻也出現拒絕退位的現象,使得縱然政府組織已隨時代調整之,但功能卻調整不及。

因此,政府的角色與功能,若能維持國家社稷的應有功能,以及高品質的治理,該大就大;若有需要發展為小政府,則要有隨時調整職能的準備。就此邏輯觀之,並沒有大政府或小政府的爭議,而是在高度工業化、全球化時代,追求「良好政府」(good government)的必要性。

良好政府能夠把握社會發展的腳步,適時提供必要的政府職能,並接受外部的監督等等,同時結合多項必要條件,才能達到良好治理的境界。在良好政府治理下,國家機能本身要健全,才能吸引高素質的人才在公部門執行政策,也才能坦然接受外部監督,進而順利推動與社會部門的協商機制運作。

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具備健全的國家機制,有素質,有紀律,有能力,可以承擔風險,亦是發展民主的必要基礎,而且有健全的社會機制配合,避免貪污等不道德現象發生。美國就符合良好政府的初步形態,聯邦政府的機能甚為健全,亦不失自我調整的功能,平常百姓不會刻意地感覺它的必要,實際上良好政府卻像是空氣般,隨時存在、變動,也隨時支援百姓活命的必要。一旦遭受意外事件,導致國家社稷出現間歇性的停滯,政府機能會立即顯現,把社會帶向安全、安定的境界。911紐約驚爆事件,自發生至今,小布希政府的表現,就給政治學界帶來一個很好的研究個案,重新檢視政府職能與社會機能,是否已經密切契合。

近代鼓吹全球化意識,把資本、資源均朝全球共享、最大效益規劃,推動者打破國家疆界,亦認為主權國家應該消失。實際上我認為,這並不意味國家功能的全面萎縮,而是政府機能的再造問題,刪減格格不入的職能,新創全球化下應有的職能,如智財權、信用交易等等。此外,對社會機制有成本付出的準備、協助弱勢團體等,也是時代轉變下良好政府應該具備的新職能。

以同樣理論來看看台灣。台灣自從經濟發達以來,部分政府機制或職能就出現該退不退、但新增功能卻又資源嚴重不足的現象,例如教育主管單位對大學的管理,根本是不必要的工作,可是環保、公共部門應有的執法職能卻不足。所幸台灣並沒有類似美洲殖民社會,存有政府職能與社會機能背離的危機。日據時代的主政者,把台灣視為日本國內來經營,留下政府職能的基礎,隨後的國民政府以三十六省的規模管理,功能概念上填補台灣移民社會原本可能出現的漏洞。觀察台灣及至目前的各個發展階段,跨越前工業、後工業等多個世代,開創快速發展的契機,讓良好政府的治理機能有機會展現。

結論: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李誠

適時反映人民需求,並提出有效服務,是21世紀良好政府的要件。

二十世紀後期,自由經濟掛帥,美國的雷根總統、英國的柴契爾首相,首先推動政府愈小愈好的政策,小而美的政府政策,使美、英經濟取得高成長、低失業率,因此即使以後政黨輪替,反對黨的民主黨與工黨在執政以後,仍然不敢違背小政府的政策。但是在911以後,美國的學界與企業界有了不同的思考,小政府是否真的「小」而美?

台灣近日一連串的天災人禍、經濟蕭條、失業問題嚴重,高層官員除了表示震怒,並言明要追究責任,責怪國會不合作以外,提不出任何有效的解決方法,因此台灣的選民在12月1日選舉時,是否要認真地考慮一下,二十一世紀的政府是否愈小愈好?為協助選民瞭解此問題,本期知識經濟論壇特別邀請前經建會主委、現任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執行長江丙坤先生與台大政治系教授朱雲漢從正、反兩方面探討此問題。

江執行長提出二十一世紀政府只要負責國家主權等八項基本功能即可,其他功能由民間團體負責,「小而美的政府是符合現代化高科技的台灣。」朱教授認為在全球化、國際化以後,市場運作愈來愈複雜,政府的功能也隨之愈來愈多,此時我們所需要的是一個能把握社會發展的腳步,適時提供政府必要職能的優良政府。政府沒有大小的爭議,只有有效與否的爭議。

其實,江、朱兩人的論點並沒有衝突之處。江執行長主張「政府的功能該刪的就刪,該併的就併」完全不違反朱教授的主張,而朱教授的「政府的功能該擴充的就擴充」也不會遭受江執行長的反對。他們兩人的主張可以歸納成,政府規範的大小是受它功能的多寡而影響,政府功能的多寡是受當時人民的需求而定。重要的是,政府的功能必須能及時反映出人民的需求,並提出有效的服務,規模要有彈性、有效率的服務,是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服務型政府。

因此,在過去人民教育與所得水準低、工作機會少的時代,人民無從為自己提供所需要的衣、食、住、行、育、樂的基本條件,因此政府便利用其壟斷資源,提供人民需要的糧食、廉價的公車或免費的交通車、免費的宿舍或房屋津貼、廉價的大眾娛樂與教育。因此出現了所謂「大有為」政府與「父母官」。在提供這些基本生活條件時,官員也不需要詢問人民的需求,於是產生了所謂「威權的政府」。

但是在經濟發展以後,人民所得高漲,教育程度提升,人民開始有能力選擇並購買最適合自己需求的多樣化的衣、食、住、行、育、樂等產品,而不再需要政府提供此種基本的生活條件(殘障或有特殊原因者例外)。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美、英等國在長期太平盛世,經濟與社會都相當穩定的情況下,人民要求小而美的政府。但是小而美的政府並不表示政府的功能萎縮;相反地,透過選舉、民調、媒體報導等民主又公開的方式,人民可以告知政府他們所要的服務的種類,而政府應及時反映人民的需求,並提出新的有效服務項目。因此在911事件以後,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公民要求政府擴大功能,減少私部門的活動,擴充公部門的活動,增加國防預算、醫療研究費用,犧牲部分個人的隱私權,以便有效地提升國家與社會的安寧;增加社會福利支出,以因應911以後惡化的失業問題。美國國會快速通過需要的預算與法案,行政部門迅速提出有效的因應政策,這是二十一世紀政府規模具有彈性與能及時提出有效服務的良好範例。

我國現有的政府要達成此種反應快、適應力強、能及時提出有效服務的政府,它必須改變其現有的生產技術(作業要e化與自動化)、公務人員結構(提升專業人員的比例、減少低技術人員的比例)、政府組織結構(組織扁平化、服務單一窗口化)、服務方式(服務及時化、顧客導向化)、管理方式(民主化、人性化、專業化)。

簡言之,現在台灣人民的教育與所得水準都很高,很清楚知道他們要的是哪一些政府的服務。在民主的時代,他們能透過選舉、民調等,告知政府他們的需要。因此,一個良好的政府是能及時調整其規模,並立即提出有效的服務。這些是12月1日選民應要求政府努力的方向。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