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砸錢給最好的?財務專家:養孩子不一定能「回本」,先顧好自己才能當後盾

關於教育費的3大迷思

未來Family
user

未來Family

2020-03-10

瀏覽數 53,600+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ixabay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ixabay

文/黃啟菱

現在家庭孩子生得少,很多父母都願意砸大錢在孩子身上,讓財務專家看了捏把冷汗。關於孩子的教育費,《未來Family》彙整出常見的三個迷思,請專家解惑。

做選校決策時,財務層面的考量是最現實、也最容易被輕忽的。財務專家指出,對父母來說,孩子的教育支出就如同跑馬拉松一般,是場長期抗戰,最忌一開始就把子彈用光。大致說來,如果家庭年收入沒有超過200萬,最好還是別考慮讀私立學校。

現在家庭孩子生得少,很多父母都願意花錢在孩子身上,有些小資家庭(指北部地區、家庭月收入不到10萬元者)也讓孩子讀私校,或者學東學西、什麼都用好的,讓財務專家看了捏把冷汗。

關於孩子的教育費,《未來Family》彙整出三個迷思,並邀請專家解惑。整體而言,若想要在「家庭財務的長期穩健」跟「孩子適性發展」兩者間求取平衡,還是得減少「教育外包」、多費心陪伴。

迷思1

讀公校還要安親費或補習費,加起來跟私校差不多,乾脆直接讀私校。

專家提醒:私校還有衍生費用,容易超出原本預算,家庭年收入沒有200萬元別貿然去讀。

孩子的價值觀可能會受到同儕影響,比如3C用品要買最新款的。取自shutterstock

孩子的價值觀可能會受到同儕影響,比如3C用品要買最新款的。取自shutterstock

目前公立國中小每年收的學雜費雖然只要數千元,但若加上國小的安親班費用或國中的補習班費用,以北部地區來說,每個月至少要多花1萬元。也就是說,每年要花11、12萬元左右,與私校的「低消」每年15萬元相較,相距並不遠。也因此,近年來有許多小資家庭選擇送孩子讀私校。

對此,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景肇梅提醒,首先,15萬元只是「低消」,許多私校費用遠大於此。其次,讀私校的實質開銷,並不只事前帳上所見,還有衍生費用。例如,常見讀私校後、覺得課業跟不上,又去補習或請家教。寒暑假國外遊學團動輒10、20萬,也是錢坑。

最要緊的是,孩子的價值觀可能會受到同儕影響。「球鞋要買上萬元的、手機要買蘋果最新款,什麼都跟人比,」景肇梅說,若父母沒留心,孩子很可能因而養成過度消費的習慣,並非好事。她建議,最好還是經濟狀況頗優、家庭年收入超過200萬元的情況下,再考慮是否送孩子去私校。

就算讀了公校,也別事事都外包,多運用學校課後班等資源、搭配祖父母等家族後援,能力範圍內多自己費心陪伴,才不會不斷墊高教育支出。

迷思2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現在能負擔的課程、活動等等,就盡量給孩子。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專家提醒:高等教育階段很花錢,屆時父母賺錢能力如何?最好現在就開始存高等教育基金。

對於孩子想學的,父母要量力而為。取自pixabay

對於孩子想學的,父母要量力而為。取自pixabay

「現在很多父母會帶小寶寶去baby游泳、baby按摩,或幼兒園、國小的孩子想學什麼就去學,甚至很快就買鋼琴、買小提琴,」景肇梅說。這些事確實對孩子是好的,能刺激發展,但父母也得思考,是否已經花太多錢、超過自己的能力了。

育有四個孩子的理財專家、《終結零存款》作者郭莉芳說,對孩子的栽培,基本上可以「無限上綱」,但那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其實,快樂才能存在童年記憶中、是孩子最好的養分。孩子想學的,滿足他當然很好,但父母要量力而為,別做太大的投資,畢竟孩子的興趣可能會變來變去。

景肇梅與郭莉芳都強調,高等教育階段非常花錢。「到美國讀個研究所,兩年也要3、4百萬,但你到時候還能有好工作、好收入嗎?如果覺得孩子是可造之材,得從未來倒回來算,用攤提的概念加上複利,現在就開始存錢,」景肇梅說。這筆高教基金即便未來沒用上,也可以當成孩子的創業基金、購屋基金等。

迷思3

反正只生一、兩個,就採取「精兵策略」,資源全押在孩子身上也無妨。

專家提醒:花大錢養孩子不一定能「回本」,父母做好退休規劃、老後自立,才能當孩子的後盾。

郭莉芳直言,教育支出高,並不能保證孩子有美好未來,父母應該「適可而止」,除了關心孩子的教育,也多關心自己的財務穩健度,「萬一你收入被迫中斷,你足以支應一家開銷至少一年嗎?」她建議,大家要有「緊急預備金」的概念,也要留意「風險保障」,包括醫療、意外、失能險等等,都可檢視是否足夠。

景肇梅也說,外在的經濟大環境是變動的,眼前的教育支出,未來不一定能「回本」,真的別賭太大。如今常見的情況是,小資家庭選擇30年房貸,以增加眼前可運用資金,這非常不妥。較穩健的做法是:生活費(含教育支出)占家庭所得3至4成、房貸3成、投資與退休準備2至3成、保險費一成。

其中,退休準備金因為沒有急迫性,最常被忽略。景肇梅強調,現代人生得少,更應該準備好自己的退休金,「老年後,還能保持財務自主,讓孩子沒有後顧之憂,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原文刊載於《未來family》;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