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的一次例行周會中,富鑫創投集團執行長邱羅火逼著投資經理人在不景氣中投資。全球不景氣造成創投業保守觀望,富鑫這群平均四十三歲的經理人算是相當資深了,但是面對這波不景氣,仍顯得躊躇,邱羅火卻認為不景氣才是投資的好時機,「(投資)不能縮手,不投資要打屁股,」邱羅火開玩笑地威脅著。
網際網路泡沫化後,全球經濟景氣持續探底,創投產業亦隨之低迷,資金募集困難,投資更加慎重保守;然而景氣欠佳卻也可能是創投投資的大好機會,可以較合理的價格購得公司股份。
不景氣使得全球創投最發達的美國,首次出現報酬率為負的情形。2000年3月至2001年3月,美國所有創投公司的IRR(平均年報酬率)為負6.7%,美國創投研究業者創投經濟學公司(Venture Economics)指出,美國創投產業虧損還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全美2001年第二季創投資金為97億美元,較2000年同期的303億美元大幅下跌了68%。
太平洋彼岸的台灣創投業境況同樣窘困,新設創投公司家數大幅萎縮,即使成立,運作亦不順利。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創投公會)統計,截至2000年為止,台灣核准設立創投公司累計一百八十四家,其中2000年申請通過的新設創投中,有八家因募資不順並未開始運作,另外七家雖通過財政部核准設立,卻提出暫緩成立申請,實際營運者僅一百六十九家。創投公會秘書長楊正秋表示,1999年新設創投四十六家,2000年新設創投三十一家,2001年上半年,新設創投只有五家,資金募集困難度由此可見一般。
集資難度提高四倍
全球創投業飽受不景氣衝擊,尤其對於台灣創投業來說,雪上加霜的是,台灣政經情勢紊亂,股市重挫,20%投資抵減優惠亦取消。內外各種不利條件使台灣創投業募資時間拉長,基金規模縮水,生存環境更加困難。
華鴻創投集團總經理陳仕信表示,創投獲利是高科技與資本市場兩者發展的相乘效果,因此若科技業經營不善,資本市場不良,創投會很辛苦。
網際網路投資失利的經驗使投資人心裡留下陰影,投資十分保守,使得創投基金集資不易。1999年網際網路公司達顛峰,至2000年股價下跌,台灣創投投資網際網路公司至今幾乎沒有賺錢,和通集團總經理張忠本指出,網際網路造成的風潮是一種假象,是投資界的惡夢,也是個重要轉捩點。投資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談投資色變,「大家受了傷,還要時間待元氣恢復,」張忠本比喻。
股價大幅下跌,市況差,投資者多半保持觀望,例如創投股東之一的新光集團2001年即減少投資創投。新光人壽董事洪士棋表示,目前「Cash is King」的觀念當道,希望多保留些現金。一位投資股東則告訴張忠本,「我們面前有二十多個基金邀我們投資,就看我們挑哪一個。」
網路泡沫破滅,投資人不僅在投資心態上轉趨保守,實質上亦缺乏資金挹注創投。網際網路發燒狂熱時,高科技公司得以輕易上市,股價推波助瀾之下,許多公司被高估(over-values),光電、通訊、光纖、半導體等股價也隨著網際網路而水漲船高。
但2000年下半年後,創投投資的公司即使上市,股價也不高,獲利大幅縮水,因此創投轉投資事業上市延期或股價欠佳,造成分給股東的紅利變薄甚至虧損。邱羅火分析,2000年網路公司泡沫化,連帶影響其他科技產業景氣下滑,投資人原先預計的回收資金縮水或延後,使他們缺乏額外資金投資。以富鑫為例,邱羅火坦承,兩年前預計2001年可賺新台幣35億元,現在只有5億元,如此一來,股東缺少新資金投資創投。
大環境蕭條也使創投選案困難度增加。高科技產業景氣好時,普通的案子也容易成功,如今則不然。楊正秋解釋,目前縱使是好案子、好技術、好團隊,也可能因生不逢時而缺乏市場,即使具市場價值,股市表現疲軟無力,創投獲利空間也被壓縮,「因此創投業者也會害怕,現在投資都很小心,」楊正秋說。
除卻網際網路泡沫化與高科技產業不景氣的影響外,台灣不穩定的政經環境使得包括創投在內的各產業,生存格外艱辛。國家定位與前途不明,兩岸關係不確定,台灣投資環境每況愈下,陳仕信直言,「台灣政經環境不穩,世界景氣好十分,台灣只好五分,世界經濟壞五分,台灣壞十分。」
投資優惠抵減取消亦大大削弱了投資創投的誘因。從1983年至1999年底,創投股東都享有20%投資抵減,楊正秋認為,優惠抵減可吸引資金,只要投資創投即可享投資抵減,而且由專人代為操作。現在優惠取消,投資所得無法抵減賦稅,股東缺乏一項投資誘因,「因此只要創投投什麼,他們跟著投就是了,還不用給創投管理費,」楊正秋說。
內外種種不利因素交互作用下,對台灣創投最直接的衝擊反映在資金募集上。「募集時間多一倍,金額打對折」幾乎是創投界2001年集資的共識,楊正秋甚至說,「如果募到的基金只是打對折,那就要偷笑了。」
和通創投原訂4月完成10億元勝通創投基金,目前只達成約7億多元規模,公司方面已決定將該基金規模降至8億元。誠信創投尊品基金原本欲募集5億元,後來以3.6億元結束,歷時八個多月。富鑫創投集團年初開始募集大華復興創投基金10億元,原訂4月完成,現在僅募資5億5000萬元。邱羅火坦言,「以前募集一支基金約三個月,這次募了快半年,時間拉長一倍,資金少一半,所以困難度提高四倍。」
積極投資,嚴格選案
不景氣雖使創投經營倍加艱難,卻也是創投進場布局的好時機。面對不景氣挑戰,創投提高投資標準,花費更多時間管理已投資公司,並偏重成熟期投資,以為因應。生技、通訊和IC(積體電路)設計則是創投未來著重的投資領域,恢復投資抵減優惠與開放勞退基金投資創投,是創投希望政府努力之處。
創投雖受不景氣影響,卻咸認不景氣使股價合理化,充滿投資機會。首先,不景氣使投資市場回歸健康的自然面,被投資公司不再漫天喊價。過去網際網路投資過熱,造成資金排擠,並扭曲投資結構,網際網路公司成為巨大吸金器,各公司股價飆漲。誠信開發協理沈志隆觀察,如今不僅投資條件更好,創投也一改2000年的瘋狂投資,開始仔細評估投資標的技術與市場遠景,「是良性循環的開始,」沈志隆表示。
其次,時機愈差,創投擁有的議價空間愈大,可以較低價格購買公司股票,而且競爭對手減少,獲得好案子的機會提升。陳仕信舉例,好案子在不景氣時每股盈餘變低,可能從10元降為2元,然而公司本身獲利成長,創投在每股盈餘2元時投資,自然較划算。
雖然現在是投資的絕佳時機,然而在不景氣威脅下,企業經營困難度高,創投在投資與管理上採取更嚴格的標準,以確保投資收益。
目前創投紛紛提高審核投資案的門檻。群通管理顧問總經理姜榮貴指出,在景氣低迷市場需額外考量技術,以及投入的金額能使公司支撐到損益平衡或下一個增資階段。陳仕信比喻,「以前六十分就投,現在八十分才投。」
企業經營環境大不如前,因此創投在投資後的管理勢必花費更多心思,觀察現金水位是否足夠並節省開銷,甚至修正商業計畫,重新編列預算。
成熟期的投資因風險較低,創投此時將相對偏重。成熟期的公司距離公開上市上櫃之路不遠,經濟不景氣時又可以較低價購得股份,為極佳策略運用方式,群通創投、和通創投與華鴻創投都將運用此策略。
在產業趨勢方面,當紅的生物科技話題,是創投不忍忽視的明星產業,最不受景氣低迷影響。以誠信開發為例,2001年進行千禧生技基金20億元的募集,目前已超過10億元。關於生技未來趨勢,沈志隆引用JP Morgan2001年產業分析報告指出,蛋白質相關用藥嚴重短缺,卻面臨現有工廠產能滿載,蓋廠速度追趕不上需求的增加,台灣在蛋白質製藥代工廠部分,將有不錯利基。
創投對通訊與IC設計亦青睞有加。舉例而言,資料和影像傳輸相關的無線通訊技術、使用於無線通訊IC材料的化合物半導體、快速光纖通訊元件、藍芽IC設計等,皆是多家創投鎖定的投資領域。姜榮貴形容,「通訊和IC設計是小投資大回收,是趨勢,且不褪流行。」
走在時代尖端的創投投資是高科技火車頭,創投集資困難,投資減少,將導致科技業發展減緩,因此創投業者希望政府開放更多募集資金的管道。楊正秋指出,「政府關了一道門(投資抵減優惠),卻未幫創投打開另一扇窗。」
創投業者希望政府恢復投資抵減優惠,並開放小比例勞退基金投資創投。美國創投資金來自退休基金(pension fund)曾高達60%,2000年也超過40%。楊正秋表示,勞退基金適合中長期投資,而創投即是中長期投資,希望政府能開放勞退基金5%以下比例中長期投資創投,「否則以台灣創投的實力,若在國內找不到錢,最後也只好出走,」楊正秋擔憂。
創投業者為募集資金努力奔走,得到政府正面回應。行政院於這次經發會結束後決定,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將募集1千億元資金投入創投業,其中行政院開發基金將投資3百億元,以引導民間資金進入創投,協助創投籌措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