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輸入「厭世」二字,可發現每篇文章下面都有幾組電話,其中號碼「1980」是台灣最早開始的諮商電話,它是由張老師基金會主辦的生命專線。這個基金會對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田秀蘭的意義格外重大。
她回想中學時,也曾感到迷惘或焦慮,下課後急著翻閱雜誌中的「張老師信箱專欄」,其中刊登的個案和心理師的耐心回答,不但解決她的疑惑,也讓她選擇投入輔導工作。
扮演明燈 給予傾聽忠告
這支專線和投書輔導的服務從沒停過,張老師基金會甚至順應時代,開辦網路輔導服務,由專人提供線上諮詢。輔導方法從電話走到網路,不變的是輔導者的專業與助人初衷。
「輔導就是協助人們解決心理的疑難雜症,」田秀蘭說,一位訓練有素的諮商師就像現代人內心需要的燈塔,在你萬念俱灰時,願意傾聽,給予溫暖的忠告。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方德隆認為,教育是奠基在心理學、哲學之上,用科學方法關注學生學習的學門。少子化雖為教育科系帶來挑戰,但他相信,在焦慮的時代裡,教育反而能為難解的社會問題開出藥方;教育系學生要喜歡與人群互動,以及同理別人的溫和特質。
高師大教育系以培養學校教師、文教行政人員為目標;通過教師資格檢定及實習後,就有教師資格。畢業生未來在學校可以擔任輔導活動科老師或專任輔導老師,也可再輔修第二專長,成為國文、英文、地理、數學等科老師。
方德隆說,擔任教師是未來生涯規劃的重要選項之一,但非唯一,也可考高普考,成為優秀的教育行政人才或相關文教行政人才。
由於少子化,目前待業中的老師不少,但衝擊已逐漸穩定。根據官方統計,正式教師的平均待遇每月約有4萬多,加上享有公務人員的福利,若能擠進教師窄門,比起其他社會新鮮人的工作,仍有吸引力。
如果說,協助感到厭世的人學習自處、排解壓力,是心理、輔導領域的核心關懷;那些群體為什麼走向「厭世」,就是社會學想一探究竟的議題,透過比較階級、性別與族群的脈絡差異,社會學的訓練進一步看見社會結構當中的不平等。
隨著時代變化 課程更多元
翻開各校社會系的開課清單,主題從巨觀到微觀,從人口、貧窮、媒介科技,到家庭、愛情等,都是回應社會變化應運而生的課題。
前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李明璁,2017年曾開設一門「失敗者的社會學」,吸引500多人搶修,即試圖跟年輕人的厭世情緒對話。他從不同角度剖析社會環境對失敗者的定義,被貼上的污名標籤,以及萬一不幸落入「失敗者」的窠臼裡,如何學習自處而不至陷入自我懷疑的困境。
除了面對自身處境,理性處理親密關係更是社會學系十多年來的熱門課程。台大社會學系教授孫中興的「愛情社會學」一直廣受好評,課程錄影後在線上教學平台,創下49萬人次的點閱率。他主張感情中的民主化,情人相處需要平等對待,也要共同奮鬥,成為大學生戀愛的必修課。
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陳婉琪認為,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社會科學的調研方法能幫助學生理解社會脈絡,抽絲剝繭,理性思考。她表示,社會系學生寫程式的能力比不過工程師,寫文章也沒有中文系的修辭精美,但社會科學的訓練卻可以讓學生掌握社會議題,見樹又見林。
社會系的訓練也嘗試提出答案。曾修過台大社會學教授陳東升的「社會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設計」課程,台大畢業的王維綱和朋友一起創辦共生公寓「玖樓」,為台北居大不易的年輕人打造一個溫馨的居住空間,這也正是解決年輕人蝸居宿命的具體實踐。
社會學訓練讓人懂得社會運作,面對不義的世界能夠耐心地理解;教育工作者在莽撞的少年面前,則能溫柔關懷,用專業幫助他們度過生命關卡,都是當代社會具有指引方向的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