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讓分心成為「才能」!容易分心的人,適合哪一行?

容易分心的人,也能成為高績效人才

哈佛商業評論
user

哈佛商業評論

2020-02-07

瀏覽數 30,950+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exels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exels

隨時隨地都會受到數位訊息的干擾而分心,進而影響生產力,已經成為日漸普遍的困擾,但容易心思游移的人,也不見得就一定生產力低落。如果你找到的環境重視你天生的特質與偏好,你成為高績效人才的可能性就會大為提高。為此,本文提出四項適合這些人的行業:創業家、公關與媒體製作、顧問、新聞工作者。

我們生活在數位時代,儘管有許多明顯的有利之處,卻有一大弊端,那就是令人分心的事物無所不在,例如我們不斷上Google去查詢東西、查看持續流入的WhatsApp訊息,以及衝動地在亞馬遜網站(Amazon)的購物車裡一直添加商品。儘管現在我們還不知道,生活在數位泡泡(digital bubble)中對大腦會有什麼長期影響,但最近的心理學研究顯示,社群媒體使用量增加,與專注、同理心及社會技能的不足有關,也和自戀(narcissism)及對生活不滿有關。而且,有一種激進的看法認為「我們的生活脫離不了網路,這可能會對社會造成智力與文化上的不良影響」,如今這種比較激進的看法,已經不像以往那樣顯得那麼不尋常。

根據Google搜尋趨勢(Google Trends)的資料,我們總是想著令人分心的數位事物,因而使得一個研究領域再度熱門起來,那就是工作的生產力,因為隨著愈來愈多人上Google去搜尋有關「如何能有生產力」的建議,工作生產力已經成為人們念念不忘的主題。在這個領域中,先前的研究呼籲組織制定政策,以規範並限制員工使用社群媒體,而多項實驗研究確實也指出,使用封鎖網站的工具,可以提高生產力。

同時,限制使用應用程式或上網,也會減損員工的生產力與工作滿意度。已有研究指出,為了工作而使用社群媒體,對團隊士氣與生產力有正向效果,部分原因是這可以促進更有效率的知識分享和協作。

也許更重要的是,一體適用的情況極為罕見,因此,不應假設每個人受到分心事物的影響程度是相同的,不論是數位或類比的分心事物。長期以來科學研究確實一直認為,分心的傾向與大腦有關,而且因人而異;容易心思游移(mind wandering)的傾向,被認為是常見的一個性格面向,而心思游移基本上和專注當下(mindfulness)恰恰相反。

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們往往會讚美能夠長時間專注或沉浸於某件事物、心無旁鶩的傾向,但要記得,分心的情況有可能增強好奇心和創意:你過濾掉或自行審查刪除的看似無關資訊愈少,你的構想與發明可能會愈有原創性、愈罕見獨特。同樣地,無法容忍例行常規、無聊乏味和一再重複的個性,會激發人們尋求新奇、不落窠臼的經歷,拓寬他們的心智和視野,並培養他們在社交、智力和經驗上的好奇心。

因此,針對分心問題的不良影響,一個較好的解決方法,可能是選擇可以為你的先天性情或個性提供適量分心情況的工作或職涯。畢竟在很大程度上,放在適合位置上的人,就是人才:如果你找到適合你天生習性與行為傾向的任務或工作,這些習性與傾向就會顯得是「才幹」。換句話說,如果你找到的環境重視你天生的特質與偏好,你成為高績效人才的可能性就會大為提高。

考慮到這一點,以下列出的四項職涯,可能會受益於較高程度的心思游移與分心。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長時間專注於同一項任務或問題,無法快速解決問題,並希望工作有較多變化,以便擴展和工作相關的經驗,那麼以下一些職涯選項可能適合你的性情與類型。

1. 創業家

自行創業能讓你的職涯豐富多樣,甚於大多數的其他職涯道路,這包括最簡單、最小的創業形式,也就是以個體戶方式經營或自己當老闆。從想到一個點子,到找到資源將那個點子轉化為行動,再到和主要的利害關係人互動,再到銷售和發展你的業務,當你自行開創事業時,根本沒有時間覺得無聊或乏味。不令人意外的是,後設分析(meta-analysis)顯示,創業者往往具有較高的「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因此他們與經理人和領導人不同之處在於,他們較有好奇心,也對豐富多樣和新穎的事物比較感興趣,而且較容易感到無聊,較難忍受例行做法和可預測的情況。研究也顯示,相較於擔任全職工作的專業人員,創業者往往會培養出較廣泛的技能與專門知識。

創業者與經理人和領導人不同之處在於,他們較有好奇心,也對豐富多樣和新穎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創業者與經理人和領導人不同之處在於,他們較有好奇心,也對豐富多樣和新穎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2. 公關/媒體製作

如果你難以停止想東想西、放鬆下來或長時間專注於同一主題,你也許應該考慮公關或媒體製作方面的職涯。如果你必須管理不同產業和企業的客戶,隨時準備對任何新聞事件作出反應,或者學習如何在許多不同的媒體裡與截然不同的觀眾溝通,那麼你很少會有感到乏味的時刻。公關專業人員必須能夠吸收並綜合大量資訊,盡量不要過濾掉資訊,並把分心事物轉化為製作內容與故事的素材。同樣地,要製作媒體內容,你必須成為真正的通才,不論是以腦力激盪發想初步概念與構想,或是負責管理多個執行和實施的階段(從腳本編寫、進度安排,到選角和導演),你都覺得同樣自在。而且社交上的分心干擾是不會停歇的:你要應付各式各樣的人物,他們要求嚴苛,而且期待隨時能聯絡得到你。

3. 顧問

如果你想避免單調乏味和例行工作,另一個良好的職涯選擇是擔任顧問。當然,顧問職涯有多種不同類型,但通常都得益於大量的心思游移、經驗開放性和缺乏專注力的性格。要注意的是,雖然專業知識是顧問工作的主要能力,但是你已有的知識,不如你願意學習的知識來得重要。顧問若是通才,而非狹隘地專注於一個利基主題或角度的專才,職涯會更成功。此外,每項任務都是一個獨特的機會,可以學習新事物、了解新客戶,以及培養新的專業知識。

4. 新聞工作者

如果你的心思太過於活躍,你可以考慮的最後一個選項是新聞業。其實,這個職業通常結合了上述三個職涯的要素:你必須像創業者一樣打造你的個人品牌,並且推銷自己;你必須始終保持開放態度,對新聞與現實世界的事件作出反應;你必須能夠從一個主題切換到另一個主題,一直在探索新問題。這意味著要把你的分心情況,轉化為實際的學習經驗,而且不要太在意你懂得的事,要重視你能夠學習的事。正如美國道德與社會哲學家艾瑞克.霍佛(Eric Hoffer)指出的:「在深刻變化的時代,學習者繼承了這個世界,而學識淵博的人則發現,自己擁有出色能力可處理的那個世界已不復存在。」

新聞工作者也很適合容易分心的人。(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新聞工作者也很適合容易分心的人。(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總而言之,如果你難以改善注意力,也不必緊張憂慮,特別是因為你典型的專注與分心模式,是你與生俱來的一部分,也是造就你這個人的素質。因此,提升你的工作績效、極大化你職涯潛能的更好做法,就是找出一個契合你天性的職務。不要追隨你的熱情,而應追隨你的個性。

文/湯馬斯.查莫洛–普雷謬齊克 Tomas Chamorro-Premuzic

譯/侯秀琴譯

(原文刊載於《哈佛商業評論》;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