佇足在自由廣場前,1987年完工的國家音樂廳與戲劇院,一直是台灣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金黃色中式宮殿,採用重檐廡殿頂,屋檐上的仙人走獸及主建物考究的斗拱、紅色柱廊,仿如來到了北京故宮的帝后寢殿——太和殿及保和殿。廳內的設備與材質,既氣派又細緻。但在數位浪潮下,即便是藝術殿堂的兩廳院,也必須接受數位革命。
兩廳院已定2019年為「數位轉型元年」,近一年來,從劇場展演管理、場地租用調度,再到購票系統,已啟動一連串變身。
兩廳院在全台表演藝術場域,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2018年兩廳院旗下售票平台,一年12.7億元票房,足足占全台票房的85%,坐擁15萬名鐵桿會員。
與時俱進 優化不友善系統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透露,每年兩廳院有1000場次表演,光是表演團體(簡稱表團)的篩選評鑑、場地的排程、道具的調度,加上4100個座位的銷售、客服、金流等,讓250個員工忙的不可開交。
本文未完
歡迎登入閱讀
歡迎登入閱讀
雜誌訂戶登入可無限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