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緯創資通成立的記者會上,來了一位出人意料之外的貴客——明?電通總經理李焜耀。宏?集團去年營業額新台幣3,090元,主導的公司將近三百家,其中以林憲銘領導的宏?電腦(現在已經分割成緯創與宏電)與李焜耀主導的明?規模最大,兩人都是企圖心強烈的專業經理人,「王不見王」的情況時有所聞。
這次記者會一開始,李焜耀就出現在會場,向林憲銘握手道賀,並且全程出席直到記者會結束,林憲銘致詞時也特別介紹李焜耀,顯現了宏?集團的經營高層面對全球險惡的產業環境正在做前所未有的改變。宏?集團董事長施振榮說明了原因。
「當你有危機意識的時候,你就要擺開原來很多想法,我們希望宏?最近的改革能讓社會瞭解到很多事情需要改變,因為如果你不做,最後會傷及自己。就好像政治,談了那麼多是沒有用的,但是有人難免就會有政治,在緊急關頭大家不要再談政治了,你看看Simon(林憲銘的英文名字)剛剛介紹K.Y.(李焜耀的英文縮寫),K.Y.也特別過來,這不是談政治的時候。」
除了兩大專業經理人的作法不同,宏?集團也有改變。宏?過去重視營業額,很多生意做得愈大愈好,卻不一定賺錢,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競爭力和獲利能力成為主要的衡量標準。施振榮表示,以後集團的每一個公司每年都要有15%以上的淨值報酬率(表示股東每拿出100萬元,賺回來15萬元以上),「如果不能達成這個目標,為什麼要這麼辛苦?這是一個最起碼的目標,經營企業不是搞大就好,像在美國我們很大,但是賺不了錢。」
組織不再疊床架屋
剛從宏電分割出去的緯創來看,全球共有菲律賓、新竹、荷蘭、廣東省中山、墨西哥等生產組裝據點,經營規模相當龐大。但林憲銘非常注重獲利能力,他指出緯創希望每年都能有3元以上的每股盈餘(EPS),比宏電去年的1.73元還來得好。
緯創成立之後,林憲銘說從宏電移轉過來的資產(包括了設備、廠房、存貨)約有六、七十億元,銀行借款、應付帳款等負債金額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從宏電接收過來的員工有八千四百位。至於新宏電(負責銷售宏?品牌產品)只剩下兩千多名員工,而且大部分都在海外據點,台灣則僅餘三、四百人,顯示了新宏電將由製造業轉型為以行銷與服務為主的公司。新宏電未來以電子化營運(e-business)為核心事業,鎖定大中國地區為home market(本地市場),如此一來,宏電和大陸最大電腦公司聯想之間的競爭一定會加劇,但是為了避免殺價流血競爭,施振榮表示宏電不可能去跟聯想搶當第一。
儘管宏電不想搶第一,但是對大陸市場仍然會全力攻占(去年宏電品牌的電腦在大陸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8%),施振榮也點出了台灣業者和大陸市場的連動性。「台灣居有很獨特的位置,大陸未來有多少製造業需要發展,有哪一個國家可以從中得利?香港嗎?新加坡嗎?他們沒有製造業。日本嗎?韓國嗎?他們的文化不能被大陸接受。美國嗎?歐洲嗎?他們的成本沒有辦法跟台灣競爭。台灣實在是有絕對的優勢,就看我們怎麼去利用。」
為了因應全球不景氣,施振榮已經大刀闊斧地展開全新布局,把宏電精簡分成三大部分:緯創、新宏電以及其他關係企業如建?、國?等等。宏?集團的分工當然也更明確,緯創由林憲銘負責、李焜耀掌管明?、王振堂負責行銷、投資由施振榮坐鎮,至於電子化營運(e-business)施振榮或是王振堂都可以處理。
以前分析師常常批評整個宏電集團是爛好人式的管理,賞罰不清,集團所屬的公司,有很多營業項目重複。不過在這波改革之後,分析師的看法漸漸有了改變。英商法興證券分析師王博文指出,「宏電以前很複雜、很重疊,但是施振榮這次是吃了鐵陀秤了心,架構比以前好很多了。」(洪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