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我們都問錯問題了!你真的知道自己的個性傾向嗎?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9-12-17

瀏覽數 40,800+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exels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exels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如果有人問:「你是什麼個性的人?」大部分的人會回答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我不喜歡交際應酬」、「我喜歡果斷乾脆」、「我的個性不喜歡輸」,或是刻意迎合別人的期待來回答,甚至也有人根本回答不出來。明明我們應該是最了解自己的人,為什麼有些人卻連自己是什麼個性的人都不清楚?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問錯問題了。

當被問到「你是什麼個性的人」時,人們之所以無法準確回答,第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把「工作時的個性」和「平時的個性」區分開來。其實,工作時出現的個性特質,平時也會嶄露出來。忽略這點,而是以「有哪些個性特質值得說出來」的觀點來思考,那麼答案也可能有問題。

所以正確的問法應該是:「你平時的個性如何?」假如平常和工作時都出現同樣的個性特質,這就是自己原本的性格。

工作時的個性傾向=平時的個性傾向

第二個原因是認為一個人的「行為」代表他的「個性」。通常我們在觀察別人的個性特質時,會先觀察這個人的行為。例如:這個人如果做事很快或很急,就會說這個人「性子急」。但是透過行為分析個性,並不能全盤掌握。更正確的問法應該是:「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出現?」,而非「我有什麼樣的行為?」必須知道自己是基於什麼理由,才想盡快完成。

有些人做事很快,是因為認為效率很重要;有些人想快點把事情做完,是因為覺得如果不小心做錯了,還有時間可以彌補。因此,要了解一個人的個性,不是只光看表面行為,要了解背後的動機和價值觀。

要了解自己的個性特質,要先掌握「做事方式」(how)和「原因」(why)。然而,很多人一開始卻都先從表面的「做什麼」(what)開始,因此很難認識自己。但也不必每個行為都去探討背後的方法和原因,事實上也不可能真的做到。只要對於「經常出現的行為模式」進一步做探討,就可以從中察看出自己性向的端倪。

我們都問錯問題了!你真的知道自己的個性傾向嗎?_img_1圖/要了解一個人的個性,不是只光看表面行為,要了解背後的動機和價值觀。(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以下是了解自己個性傾向的兩種問句模式:

1.平時我是「怎麼」做事的?(做事的方式)

2.我「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原因)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不是問做什麼,要問怎麼做和為什麼

「那我要如何找到我主要的行為模式呢?」

對完全不了解自己個性傾向的人,我最推薦的方式是「玩」。這裡所謂的「玩」,並不是指和朋友喝酒聊天,而是「獨自一人」做平時最喜歡做的事。透過獨玩的方式,了解自己喜歡做什麼,不喜歡做什麼,蒐集到大量的資訊,觀察自己如何思考?如何做決定?如何反應?想了解自己的性格,要從日常生活瑣事,觀察自己的行為模式,了解自己為何會這麼做?

以我為例,我最喜歡做的就是吃東西、看電影、聽音樂,從學生時期,我就非常熱衷這三件事。只要一放假,一天可以看四到五部電影,明明是沒錢的窮大學生,每個禮拜還是照樣舉辦紅酒派對;到國外旅行時,一聽到有喜歡的音樂劇表演,也經常一個人去看表演。

重要的並不是玩的時候,喜歡做「什麼」,而是去探討「為什麼」喜歡?對我來說,我喜歡看電影時,可以透過演員的觀點去思考、可以和別人討論劇情;我聽音樂時,喜歡去了解這位音樂家是受到誰的影響?又或者是他的音樂影響了誰?這就是我的興趣。

後來,我把這項興趣發展成工作,在職涯探索課程上,或是進行電影心理學相關節目時,我喜歡訂好某個主題後,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從中發現各種不同的觀點,再進一步去分析對彼此造成的影響和原因。像這樣的活動,不管是作為興趣,還是工作,我都十分喜歡。

如果我不夠了解自己的個性特質,沒有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或許我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成為職業諮詢師,也不可能在幾百人面前講課。正因為夠了解自己,讓自己盡情地去「玩」,而且不光只是「玩」,是深入探討為什麼喜歡玩?才能像現在這樣,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工作。

除了「玩」之外,了解自己個性的方法,是去觀察自己對什麼事情特別感興趣。不要把喜歡的事情當作未來出路的選項,而是去探討為什麼喜歡做這件事,要了解自己的個性特質並不難,只要從日常生活中留心觀察,就能夠掌握自己的性格優勢。

我們都問錯問題了!你真的知道自己的個性傾向嗎?_img_2

本文節錄自:《讓每一次的離職都加分:從離職的念頭中,盤點內在渴望,設計自我實現的藍圖》一書,朴建鎬著,鄭筱穎譯,采實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