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現在結婚的大喜日子,服飾、裝飾等等方面都要紅彤彤的,以追求一個喜慶氣氛。但是在秦漢時期,婚裝卻是以黑色為主。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
中國的衣冠服飾制度,大約是在夏商時期就已經開始形成了,到了周代漸趨完善,並被納入「禮治」範圍。當時的服飾依據穿著者的身分、地位各有分別。天子后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等級制度日益嚴格。
商周時期,服飾形式主要採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黃、白、黑等五種原色;裳用間色,即以正色相調配而成的混合色。春秋戰國之期,出現一種名為「深衣」的新型服飾,它是一種連體服飾。深衣的出現,改變了過去單一的服飾樣式,故此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用作常服、禮服,且被用作祭服。
漢代服裝比較重視色彩,玄黑與纁紅是漢服中最隆重端莊的搭配。玄,黑中揚赤,象徵天的顏色;纁,黃裡並赤,其意表徵大地。漢代人認為把天地的顏色穿在身上,是最吉祥的象徵。先秦直到兩漢,婚禮都稱作「昏禮」,一般都在黃昏舉行,婚禮禮服也是以玄色為主,纁色輔之,新人認為這樣的顏色最能表達喜慶莊重的婚禮氣氛。
圖/東漢紳士,玄黑與纁紅是漢服中最隆重端莊的搭配。(僅為情境配圖,取自維基百科)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崇尚紅色,認為紅色是吉祥、幸福、成功、忠誠、興旺發達的象徵。對紅色的喜愛即是對日神的崇拜,中國文化的紅色源於太陽,因為烈日如火,其色赤紅。先民在祭祀、巫舞的過程中,對紅色一直是極其重視的。另外由於對火的崇敬,原始祖先們對於火除了有一種恐懼和敬畏感外,同樣懷有依賴與崇拜的感情。同時也出於對血的敬畏。血也是紅的,既給人恐懼感,又在原始人心目中,有著神聖而不可褻瀆的地方。所以,隨著時代的發展,紅色在吉祥、喜慶方面的地位逐漸上升,成了主導的顏色,一直延續到當代。
「黃色」原本是古代皇家專用的顏色,為什麼現代卻成了「色情」的代名詞?
黃色在中國古代是皇家專用的顏色,表示尊貴,平民百姓不得隨便使用。黃色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和中華文明的象徵,同時它也是中華民族的主色調。直至現在,它和紅色都是中國的主色調。在中國的五行學說中,黃色是土的象徵。黃色是黃金的顏色,因此也有財富的含義。
我們今天經常用「黃色」來指稱帶有明顯色情意味的東西,這中間的變化轉換,主要是受了西方的影響。在基督教中,由於黃色是猶大衣服的顏色,故在歐美國家被視為庸俗低劣的最下等色。流傳到我國也是,「黃色刊物」、「黃色事業」中「黃色」指代色情。這可能與黃色的敏感程度有關。英語中黃色和妒忌、懦怯和敗壞有關聯。美國俚語稱呼膽小鬼為「yellowbelly」;恣意煽情的傳媒為「yellow journalism」。1894年,英國創辦了一家雜誌,名字就叫《黃雜誌》,一批有世紀末文藝傾向的小說家、詩人、散文家、畫家等,圍繞該雜誌形成一個被稱為「頹廢派」的文藝集團。他們的作品,有時帶有一點色情意味,但不能算淫穢。然而第二年4月3日,當時極負盛名的英國劇作家王爾德(O.Wilde),因同性戀的罪名遭到逮捕。當時報紙上說,王爾德在被捕時腋下還夾了一本《黃雜誌》,於是人們想當然地認為這雜誌和王爾德同樣是不名譽的,第二天就有人到《黃雜誌》的出版商門前示威,用石頭將櫥窗玻璃砸得粉碎。其實王爾德被捕那天,腋下夾的書是法國作家比爾.路易的小說《愛神》,碰巧這本小說和當時法國的許多廉價小說一樣,封面也是黃色的。這種小說稱為「yellow book」,也被認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黃雜誌》也好,「yellow book」也好,都使得「黃色」與性、色情、惡俗等等概念產生了聯繫。另外當時紐約的《世界報》和《日報》,為了發行量而展開瘋狂競爭。1895年礦業巨頭之子W.R赫斯特買下了《世界報》的對手《日報》,他所採用的手段更是變本加厲,甚至把專為《星期日世界報》極受讀者歡迎的連環漫畫《黃色小子》的畫家也挖了過來。當時兩報廣泛採用通欄大字標題、彩色連環畫、大量圖片等等手法,竭力迎合讀者。這段時期被稱為「黃色新聞」時期。
西方的「黃色」都被認為是低級的東西,現在在漢語中也引進了這層意思,因此「黃色」也就包含了色情的含義。
首圖/取自flickr-kanegen
本文節錄自:《馬桶原本是給馬用的嗎?:從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4》一書,姜湧等著,如果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