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賽道狂人》:當你了解底限,才能突破自我的極限

麥特戴蒙和克里斯汀貝爾重現賽車的黃金歲月

魯皓平
user

魯皓平

2019-12-01

瀏覽數 72,100+

《賽道狂人》:當你了解底限,才能突破自我的極限
 

對許多喜好賽車的人來說,競速代表著對自我追尋的卓越,那是種兼具力與美、在時速動輒輕易破百的危險中,猖狂出挑戰極限的渴望,車手在每一分、每一秒鐘莫不集中全力,而背後整個車隊的支持,也成了名譽和榮耀的嚮往。

而1923年創立、歷史悠久的「利曼24小時耐力賽」,更是許多賽車手此生夢寐以求的殿堂。

時間回到1960年代,那是個汽車工業強勢崛起、各國汽車產業互相較勁的黃金時期,福特(Ford)和法拉利(Ferrari)兩大車廠,更代表著美國(USA)和義大利(Italy)品牌形象的表徵,當年日漸衰退的福特漸漸不敵新穎、時尚的法拉利,銷量和極盛時期更不能相比,為了逆轉頹勢、喚醒在國際上的聲望,擊敗法拉利車隊在「利曼24小時耐力賽」留名,似乎成了最重要的事。

當傳統車業想要和專做跑車的新興品牌對抗,而且是冀望在賽車道上脫穎而出時,那無疑是種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狂妄──這段真實事件如今被改編為電影《賽道狂人》(Ford v. Ferrari),在兩大影帝麥特戴蒙(Matt Damon)和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的詮釋下,綻放那個年代周旋於賽車的傲骨和堅毅。

真實事件改編 打破官僚的框架

《賽道狂人》:當你了解底限,才能突破自我的極限_img_1

《賽道狂人》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來自美國、曾榮獲利曼24小時賽事冠軍的汽車設計師卡洛謝爾比(麥特戴蒙飾)和無所畏懼的英國(UK)賽車手肯邁爾斯(克里斯汀貝爾飾),兩人聯手對抗企業干預、打破物理定律,最後為福特汽車打造出一輛革命性新款賽車,更在1966年於法國舉辦的利曼24小時耐力賽中,一舉擊敗當時的賽車界霸主法拉利。

然而事件的背後,不僅要有更強大的造車技術,他們更需要找來最頂尖的賽車手來操作,但兩位的專業堅持及狂人態度更是與福特傳統的企業文化格格不入。不過,他們倆聯手衝撞官僚體制,也因為對於信念的執著,讓他們屏除萬難,打造世界紀錄……

若要說《賽道狂人》是當今最出色的賽車系列作品,一點也不為過,它不僅用專業的競速感襯托和時間競逐的澎湃,更在人性的情感和衝破體制的傲骨有著深刻著墨,完美的劇本和故事使得本劇在爛番茄(Rotten Tomatoes)上獲得91%的高分、IMDb也有8.3分的榮耀。

影史難得一見的傑出賽車電影 

《賽道狂人》:當你了解底限,才能突破自我的極限_img_2

電影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在於導演詹姆士曼格(James Mangold)非常重視速度方面的呈現,曾執導過《羅根》(Logan)、《金鋼狼:武士之戰》(The Wolverine)的他,非常能迸發畫面洗禮的淬鍊,鮮明角色特質更從每一個舉手投足的細膩中,有著引人入勝的吸引力。

在這段充滿男性陽剛魅力的作品中,引擎的轟隆聲、五金器具的碰撞、柏油的炙熱、鮮明的煞車痕和永不認輸的眼神,訴說著每一位車手對於宿命的渴望,他們內心流淌著勝利方程式,一旦雙手握住方向盤,他們能夠忘卻一切,用盡全力的翱翔。

麥特戴蒙所飾演的卡洛謝爾比,原本就是一名叱吒賽場的頂尖賽車手,卻因為身體不堪負荷,必須退居於幕後工作;而來自於英國、克里斯汀貝爾飾演的肯邁爾斯除了是家小車廠老闆,同時也是位桀傲不遜,非常擁有自我主見的牛仔──兩位英雄的碰撞激起許多火花,更在對同一個目標的堅持上,引領觀眾進到一種悠然神往的骨氣。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兩大男星碰撞完美的化學效應

《賽道狂人》:當你了解底限,才能突破自我的極限_img_3

麥特戴蒙和克里斯汀貝爾的演出自然不在話下,從一開始的不對頭、互看不順眼,到後期的惺惺相惜、彼此十分珍惜的友情,那中間的變化十分深刻。

卡洛謝爾比曾經在賽道上意氣風發,雖然因為身體狀況不得不退役、卸下此生最愛的選手工作,但他以自我對賽車的了解,改行轉當跑車設計師,過往的遺憾並未讓他變成一個憤世嫉俗的人,反而更加陽光、開朗、知性,更有運籌帷幄的手腕,交織許多精湛的故事。

而肯邁爾斯就像一塊璞玉,他非常有野心、能耐極高,充滿獨特的企圖心和潛力,使他成為賽車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正因為他難相處,那種碰撞、突破框架的火花,替腳色增添了亮眼魅力。

精彩的是,電影中為了形塑兩位漸漸深厚的友情,觀眾們可以從台詞、互動中,嗅出兩位亮眼的化學變化,縱使偶有爭執、經常意見不合,但那英雄惜英雄的氣魄,交織扣人心弦的羈絆。

身歷其境 觀眾彷彿自己在開賽車

《賽道狂人》:當你了解底限,才能突破自我的極限_img_4

在電影中後期至關重要的「利曼24小時耐力賽」部分,畫面的競速感更是出色,那種身歷其境的感覺就彷彿是觀眾正在駕駛賽車,在戴著安全帽和護目鏡的視角下,透過大銀幕盡情馳騁──透過引擎的脈絡、倏忽即是的光影變化,觸動著你我每一絲的感官,確實令人讚歎。

值得注意的是,這部戲使用的所有車輛全都是真車,在特效當道的現今更是實屬難得,這些古董或半古董車由25位專業車手駕駛,加上一旁的400名臨時演員,在陽光普照、光線充足的天時地利人和下,導演成功挑戰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完全滿足觀眾隨著氣氛高漲的極度期待。

電影主觀鏡頭有如VR般令人身歷其境,一路上閃避失控打滑、瞬間撞壁的其他跑車十分驚心動魄,而主角還得保持時速150英哩的極速往前狂飆。

透過車手觀點或設在賽道上的鏡頭,創造出有別於賽車報導的距離感,令觀眾感覺就像自己開車一樣騰雲駕霧、腎上腺素飆升。

此外,為了精準重現片中的1966年「利曼24小時耐力賽」,本片選在四個不同地點拍攝,因而產生可能不連戲的難題,不只是車輛外觀必須一模一樣,只能聽天由命的天氣也必須如出一轍,所以某些鏡頭勢必要用特效來修改不連貫之處,鉅細靡遺到就連時鐘上的時間都不含糊帶過。

《賽道狂人》:當你了解底限,才能突破自我的極限_img_5

你可能也喜歡

奧斯卡96 X《遠見》專題報導
數位專題

奧斯卡96 X《遠見》專題報導

2024、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入圍名單正式出爐,《奧本海默》(Oppenheimer)以13項入圍成了今年最大贏家,《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以11項入圍居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