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這一年的經濟衰退真的是怵目驚心,失業率高漲,經濟成長率快速下跌,這波的衝擊,來得快,來得猛,是數十年所罕見。今年初麻省理工學院史隆(Sloan)管理學院教授來台,和筆者談及台灣的問題時指出:若不能闡明解釋(articulate)台灣過去經濟成長原因,很難找出這次衰退的病根。
回想起來,台灣過去三十年來的經濟成長也許不是那麼地「奇蹟」。在過去三十年中,世界上有相對高勞工素質,有基本效率政府的開發中國家,只有台灣和南韓,其他國家不是政治不穩定,就是教育程度低、公共設施差。台灣加南韓人口不過五千萬,但卻服務美國、西歐、日本六億人口的市場,只要製造能力強、成本低,自然能打進美日歐市場,經濟成長不是問題,和歐美廠商相比,台灣廠商不必培養國際行銷能力,也不必具有研發能力。在畸形的金融體制下﹐財務管理更是乏善可陳,整體管理能力離國際水準甚遠,如果其他國家還是不思長進,台灣和韓國的經濟會繼續發展下去。
但是大陸沿海經過十年的發展,已有三、四億素質不差的人口出現,人工成本只有台灣、韓國的十分之一,自然取代台灣、韓國製造業的地位,不只台灣經濟衰退,韓國、馬來西亞也會一路唱衰。韓國未來的前景可能較好,因為韓國有全球品牌的企業,研發成果也不錯。
因此,台灣的問題在於不會賺研發、行銷、財務錢,只會賺生產錢,美日企業外移影響不大,還可賺行銷、研發錢,當台商生產外移大陸,立即發生產業空洞化。原因已明,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策略有兩個方向。第一,台灣必須決定是否要借力(leverage)大陸的經濟發展,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則有幾個策略可以探討:一、可像香港一樣,發展服務業,彌補大陸經濟發展之不足。二、生產移向大陸,研發、行銷、財務,留在台灣。據估計,每十個大陸員工,需要一個台籍管理人員,產業西移,失業的是低素質員工,可轉型進入服務業,戒急用忍,高素質的人才都會失業。三、引進外資,挾台灣的人才、經驗進入大陸,成為全球進入大陸的價值整合者(value integrator)。
台灣第二個發展方向是積極轉型,發展以研發或國際行銷為主的經營模式,這是知易行難的策略。和韓國不同,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無法達到研發、行銷的最小經濟規模。除非產業結構徹底改變,產生以外銷為主的大型企業,否則研發、行銷無以為繼。
無論西進與否,必須要會在研發、行銷產生差異化,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本文作者為台大國際企業研究所教授兼台大進修推廣部主任)(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