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連續三年舉辦的「桃園農業博覽會」已圓滿落幕,農博成功將農業與觀光結合,形成複合式觀光休閒產業,留下許多感動回憶,也帶來追求新農業的勇氣,未來農博基地會轉型為環境教育基地,以嶄新型態繼續營運。
農博這三年來,透過主題式展館、特色市集等,以不同的策展方式呈現新農業的多元面貌,並將環境教育的理念融入在各種手作創意體驗活動中,讓大朋友、小朋友逛農博的同時能邊玩、邊學習。今年30天展期,吸引超過233萬人次入園,締造超過7億元的商機,用最少的成本達成最大的效益,展現台灣新農業的潛力與實力。
(圖說:小朋友在玩樂中學習更親近土地。)
小型農機訂單破億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連續兩年設置「創新農機館」,展示9個農業試驗改良場所與6所大專院校所研發的優良農機精品,2018年成功獲得5,800萬元的訂單,2019年訂單更突破1億4,000萬,台灣農機的創新成果有目共睹,更寫下中央結合地方發展農業的良好典範。農博設置「桃園名品館」,邀集35家業者進駐設攤,販售桃園在地特色商品、農特產品,今年銷售額達560萬,不但打響桃園製造的優良品質,也讓這些「桃園名品」獲得更高的能見度。
實踐低碳綠色價值
三年來農博延續著「科技農業」、「地景藝術」、「綠色生活」、「循環經濟」四大主軸策展,在場館建置上也實踐低碳綠色價值,取用竹子、木頭等自然材料,或採用貨櫃及可循環利用的鋼構造,園區內也首創農事智慧電網,全園區電力自給自足,坐擁2處光電廊道、風機、太陽光電屋頂等10處發電設施,在今年30天展期間,總發電量達11萬4,592度,可供應392個家庭一個月供電量,展現桃園循環經濟的成果。此外,農博園區總減碳量達3,044噸,在今年成為全國首個「全園區碳足跡認證的博覽會」,更獲頒全國第一個低碳博覽會金質獎。
(圖說:在軟硬體上實踐低碳生活的綠色價值。)
美感設計獲金點設計標章
為了真實傳遞農博精神,桃園在相關的平面視覺上,大膽跳脫政府文宣制式框架,透過風格清透的攝影,捕捉農民恬適的農村生活,融合識別標誌呈現貼近土地及生活化的氛圍,做出市民朋友懂得欣賞、美學也達標的溫柔設計,把「普通美」的設計帶入日常的生活空間裡。這樣的視覺設計理念,不僅讓農博獲得良好的宣傳效果,2018年農博的整體平面視覺也獲得「2019年金點設計」標章的肯定,成為唯一獲獎的政府單位,在營造農業文化與日常生活親近印象的同時,也用設計力改變大家對桃園的城市印象。
(圖說:農博落幕後常設性場館將原地保留。)
延續環境教育的使命
農博三年精彩落幕,園區裡的常設性場館也將保留,明年起轉型為「新屋農博環境教育園區」,以嶄新型態繼續營運,化作永續種子,繼續肩負起環境教育的重任。也將繼續結合鄰近的觀新藻礁、觀音草漯沙丘、新屋百年石滬、大園許厝港濕地等生態亮點,同時帶動新屋及鄰近觀音等景點的旅遊人氣,成為常態性的環教基地,讓新屋展現休閒農業的新面貌。
(圖說:草漯沙丘等生態亮點是輕旅行的好選擇。)
(桃園市政府新聞處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