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百年企業的繼承者們,廖冠傑、廖唯傑擁有令人稱羨的高學歷、高顏值,但回家接班的兄弟檔,卻也遇上產業轉型的挑戰與包袱。他們如何力推華夏玻璃三大蛻變?
華夏玻璃的第四代傳人——廖冠傑、廖唯傑,年紀輕輕就已是媒體寵兒!
身高190公分的哥哥廖冠傑,除了有超模般的身形和臉龐,更擁有羨煞眾人的學經歷。
2008年從美國康乃爾大學畢業後,旋即踏入華爾街。憑著努力,一路擔任JP Morgan分析師、IBM高級顧問等職缺,更取得紐約大學MBA。2013年回國接班,35歲的他如今是台灣最大日用玻璃廠的執行長。
型男兄弟 拚勁十足肯吃苦
現為華夏副執行長的弟弟廖唯傑,33歲,鋒頭也不遑多讓。
個頭雖沒哥哥高,也有一米八,搭配一張萌版李亞鵬(大陸藝人)的臉孔,熱愛運動也會彈琴,大學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後又拿到日本一橋大學MBA學位,亦擁有一群鐵粉。兄弟甚至應粉絲要求,開播YouTube頻道——Glassbrothers69 (BRO璃兄弟)。
但別被他們的光亮外表誤導,平常他們跟所有認真務實工作的企業主們並無二致。
來到位於新竹偏遠工業區的廠房,華夏玻璃的行政大樓窄小,辦公家具略為斑駁,空氣中還飄散著化學藥水的氣味。走進會客室泛黃的白色牆面上,高掛著華夏玻璃歷屆掌門人,包括創始人廖啟明、二代繼承者廖福地的肖像,彷彿正訴說著這家玻璃廠近百年的成長故事。
玻璃兄弟現身時,身著粉紅POLO衫、磨損的工作鞋和滿是皺折的卡其工作褲,看得出來,他們的接班絕非偶像劇所描繪的輕鬆愜意。
其實當初兄弟倆回來接班時,老員工看著他們說:「我來華夏時,你還在吃奶嘴。」更有人暗地嘲諷他們,外行領導內行,整天西裝筆挺,書念一堆「會吹玻璃嗎?」後來為了服人,兩人才毅然決然脫下西裝下工廠。
產業走下坡 兄弟海歸接棒
華夏玻璃自1925年由他們的曾祖父廖啟民在新竹創立「玻璃作坊」(華夏前身)起,至今已94載,是台灣最早作彈珠汽水的玻璃廠,也供應全台將近一半的玻璃容器,舉凡蘭蔻、資生堂、金車、金蘭、味全等玻璃容器,全是出自華夏。
90年代末期,華夏西進大陸,在江蘇、廣東、浙江等地蓋了7座工廠,極盛時期,每每設廠,各省省委書記,都要到機場去恭迎當時的董事長——華夏玻璃的第三代掌門人廖霞榮。
但隨著日用玻璃被塑膠取代,加上全球化競爭,華夏原先握有的海外訂單漸漸流失,至今海外營收只剩輝煌時期的七成。
面對產業困境,廖霞榮2013年某天打電話給還在華爾街上班的廖冠傑:「兒子,要不要回來?否則爸爸想退休了……。」
當下,廖冠傑有點抗拒,還故意問爸爸薪水多少?廖霞榮丟下一句:「不勉強,但你想想你出國念書的錢……。」
雖然愛開玩笑的廖冠傑嘴硬:「他都這麼說了,我能不回來嗎?」但實情是,當廖冠傑聽到爸爸放下身段向他請求時,不忍家業就這樣收掉,因此,第一時間他就決定回家了。
廖冠傑回台不久後,旋即想把弟弟一起找回。某次約了廖唯傑到沖繩浮潛,明著是度假,實質是想說服弟弟。廖唯傑回憶:「當時我一看到他(哥哥)兩鬢白髮,嚇傻了,到現在還在想,他是不是故意去染的?」2015年廖唯傑回到台灣,兄弟倆遂一起開啟近百年企業的轉型之旅。
蛻變1〉路線轉型
代工轉品牌;分權轉集權
兩兄弟回來的第一步,是診斷華夏收入不斷虧損的病因!
廖冠傑表示,玻璃窯爐每座要花7、8億元,24小時開機,景氣走下坡時,為維持窯爐運作,殺價搶單司空見慣,毛利愈殺愈低,單子還是要接。
因此,廖冠傑有了自創品牌的念頭,回家隔年,2014年,就創了玻璃日用品精品品牌Aqua Soul(水晶靈)。廖冠傑解釋,Aqua Soul主打單身商機,從醒酒器、咖啡杯到香水瓶都賣,如今每年營收近6億元,毛利更是玻璃代工的10倍。
另外,兩兄弟也發現了企業內部存有許多難改的積習。尤其,當年華夏在大陸的第一個工廠無錫廠,一年虧損已達5000萬元。他們前去了解,才發現指揮系統都握在各廠的專業經理人手上,由於華夏已近百年,員工多顯疲態,缺乏前進動力,全公司像極了一台驅不動的馬車。
因此兩兄弟祭出了第一帖藥,就是將各工廠運作的權力,統統收回,將台灣作為營運總部,讓各廠統一聽候台灣總部的命令。
蛻變2〉系統轉型
提升續單率;有效管理工時
權力收回後,華夏兄弟旋即進行一連串作業模式改革。
廖唯傑苦笑,當他回台時,發現華夏還在用30年前的「作業系統」,不但軟硬體常常出問題,更因為版本過舊,無法備份到雲端,工廠的所有資料可說是「命懸一線」,往往員工一離職,資料就無法留存,連重要客戶都可能隨之消失。
「許多員工只手寫,連財務都還用紙本記帳!」廖霞榮坦言。
因此,曾在跨國企業待過的玻璃兄弟,力主導入ERP(企業資源規劃)系統。不過系統更新卻也引起不少老員工反彈,更讓行政單位將近20%員工決心退休。但導入後,公司整體效能也明顯提升。
廖冠傑舉例,以往由於客戶訂單資訊散亂,只能等著老客戶主動續單,「一旦不催,很多客戶就會跑掉了!」如今有效追蹤客戶下單週期,提前提醒老客戶的採購、備料,著實大大提升客戶續單率。
另外,以往班表出勤管理仰賴紙本,很容易出現漏洞和爭議,系統化後,少了模糊地帶,許多「偷工時」的爭議也迎刃而解。
蛻變3〉技術轉型
推智慧製造;手藝建SOP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玻璃廠被視為3K(骯髒、辛苦、危險)產業,人力逐年短缺。為此,華夏兄弟積極推動「智慧製造」來解決人力。
為了提升工廠效能和人力問題,他們鉅資購進先進的檢驗儀器,甚至採用最先進的「全自動照相檢查機」,檢驗玻璃良率。 華夏也設立了「研發部門」。廖唯傑指出,過去華夏的生產設備都向外採購,但常常無法即時更新技術,更嚴重的是,一旦外包廠商中斷合作,就得重新建置設備。因此,華夏儘量自行研發機具,以免被設備商綁架。
此外,由於玻璃業向來仰賴老師傅的手藝,一如玻璃瓶的顏色、弧度和光澤,大多靠經驗判斷。隨著資深員工漸漸退休,新生代人力又無法及時接軌,再加上不少老員工將技藝私藏,造成技術斷層。
廖唯傑因而突發其想,直接聘請國外業師授課,再將內容細膩歸檔並製成影音,形成一套「玻璃工藝聖經」,讓任何新人都能上線學習,快速上手。
圖/過去玻璃的製作有賴於老師傅的經驗傳承;未來,除了引入更多智慧型機械協助,華夏更預計編撰「玻璃工藝聖經」,讓玻璃知識得以系統化、數位化。
玻璃兄弟接班6年,已為這家百年企業再創新局。如果說,ERP系統是新的「靈魂」、研發是新的「四肢」,那麼技術的升級傳承就是「大腦」,一步步完成轉型的最後一片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