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結構走到十字路口,但人才資源豐富,加上厚實的文化底蘊,正是台灣能進一步擴張的「軟實力」,更是追求經濟成長等硬實力的強大後盾。
軟實力(Soft Power)一詞由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提出,指出一個國家的軍事、經濟是硬實力;而文化、生活品質、價值觀等,就是軟實力。
自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走過70年,儘管近幾年來經濟衰退、薪資低迷、重大建設停滯,但台灣卻一點一滴累積了厚實的軟實力,讓台灣成為一個生活居住的好地方!
地.山水秀麗宜居便利
例如台灣的人文風景,逐漸受到國際觀光客肯定。
2015年,來台旅客人次首度突破1000萬,2018年成長至1107萬。儘管陸客下降,但日本、韓國、東南亞旅客均上升。飛亞旅行社創辦人吳昭輝觀察,台灣旅遊景點具易達性,一天上山下海沒問題,各國遊客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地方,像是新加坡人喜歡去農場,歐洲人偏好原汁原味的台灣文化,日本旅客則愈來愈常到台南。
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祕境,逐漸被看到。
位於離島澎湖的南寮社區,2017、2018連兩年獲選全球百大綠色旅遊目的地;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營運一年,已登上美國《時代雜誌》「2019年全球100大最佳去處」。
治安〉網路科技加持 執法快又準
台灣的安全度也在世界名列前茅。根據《經濟學人智庫》(EIU)「2019全球城市安全報告」,台北排名全球第22、亞洲第6。新北市政府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技正張俊明指出,某些國家有晚上8點過後,最好不要出門的說法,怕被搶,「但台灣給人安全感高,晚上12點出門都不用擔心搶劫、扒手,除了人民素養,治安防治也起了作用。」
張俊明舉例,隨著網路興起,雖然犯罪手法變多、變廣,但警察同樣能利用科技偵查,像是調閱監視器畫面、使用數據資料庫,一一分析,「台灣很多刑案,常常案發不到24小時就宣告偵破。」
今年3月,行駛了23個年頭的台北捷運,正式宣布載客量突破100億人次。載客量持續上升,準點率達99.68%,旅客滿意度也達97.9%。
台北捷運董事長李文宗每每從國外返台,只要一進入北捷,聽見列車到站及閉門聲響,內心就會湧上踏實、熟悉、心安的感動,「今日大概沒有人能想像,如果台北沒有捷運,生活會變怎樣。」
全世界許多大城市都有捷運,但有的太髒、有的太舊,有的小偷扒手多,台北捷運卻屢被外國人稱讚。吳昭輝透露,他接待過的遊客,對北捷的評價,都是先進、方便、乾淨又安全。
健保〉便宜、快速、服務好 全民受惠
台灣自1995年實施全民健保體系起,至今經費僅占台灣GDP的6.1%,卻能讓全民受惠。
今年2月中,一名25歲、在台灣念書的學生博凱文(Kevin Bozeat),於臉書分享他求醫的經過,引來《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報導。
博凱文因為病毒性腸胃炎到醫院掛急診,不僅立刻掛上號,還有英語流利的醫護人員幫他進行各項檢查。
看診結束後,80美元(約台幣2400元)的費用更嚇壞了他,因為在美國看病,若沒有商業保險,掛號費就要200美元,相當台幣6000元以上。
《華盛頓郵報》分析,台灣健保體系不僅價格低、速度快,且服務好。例如台灣核磁共振檢查成本約為288美元(約台幣8640元),美國則要1119美元(約台幣3萬3570元)。
台灣新藥給付也快。今年,台灣已放寬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健保給付門檻,過去需六個月觀察期,才能接受治療,如今只要檢測到病毒,馬上可以用全口服新藥治療。
情.友善熱情公益共好
在人的素質上,台灣的友善、熱情、好客,早已享譽全球。雲門舞集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林懷民也稱讚台灣人的公民素養。
今年盛夏,林懷民在年底退休前最後一次戶外公演上提到,1992年首次戶外公演,27年來,每場演出都井然有序,結束後沒有留下任何垃圾,「帶給雲門同仁與整個社會莫大的鼓勵。」
志工風氣高 樂於關懷弱勢
還有不少台灣人樂於從事志願服務。剛滿60歲的趙惠秋,是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婦,卻有著偉大夢想,還得到全台志願服務的最高榮耀「金駝獎」。
她的志工年資超過20年,曾到國小圖書室當說故事志工、輔導室當教學志工、校外交通導護志工,累積超過兩萬多小時服務時數。
2010年台北花博展覽期間,她擔任導覽志工,創下展期171天全勤紀錄,每天早上9點準時現身。花博期間服務1101小時,最後代表花博四萬名志工,上台接受時任台北市長郝龍斌表揚。
做為志工,她絲毫不馬虎,早上起床,先花3小時複習解說資料才出門,家裡有超過2000本寫得密密麻麻的筆記本,全是她做的功課。她目前在十個單位服務,像國父紀念館、國史館、立法院、台北探索館、北投溫泉博物館、台北地方檢察署等。一週只有週三跟週五下午是空檔。
台灣志願服務國際交流協會祕書長黃淑芬指出,台灣領取志願服務紀錄冊的人口達105萬人,僅占台灣總人數的5%,但這比例遠遠被低估了。國內有不少積極投入公益活動的宗教組織,加起來,她估計志工比例約有兩成至兩成五。
其實人民是否投入志願服務,是一國發展的重要支柱。黃淑芬強調,國家在政治力、經濟力、文化力外,第四個不可少的支柱就是公民力。而志工活動就是公民力量的具體彰顯。「若少了公民力,就像椅子只有三隻腳是不穩的,會讓社會缺乏溫度,」她比喻。
台灣人還有一個特質經常被外國人稱讚,那就是熱情好客。2012年開辦的彰化田中馬拉松「田中馬」,可說是經典。田中馬每年僅約1.5萬個名額,報名人數往往超過5、6萬,中籤率不到三成。最大亮點就是沿途小鎮居民都會熱情招待吃的喝的,充分彰顯台灣人的好客精神。
人.專業技能國際發光
論人才專業度,台灣亦不乏國際肯定。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在141個受評比國家及地區中,台灣較去年上升一名至全球第12,在亞太排第四。與德國、美國及瑞士列為全球四大創新國。
事實上,高科技人才是台灣最美的寶藏。台灣或許沒有像比爾‧蓋茲(Bill Gates)、貝佐斯(Jeff Bezos)般創立微軟、亞馬遜的科技奇才,但整體具平均之上的水準,讓Google、微軟、IBM等科技巨擘紛紛加碼投資台灣。
例如9月初,IBM的客戶中心和創新場域正式啟用;微軟先前也在台灣成立人工智慧研發中心;Google持續擴大台灣實習生計畫,有幾位實習生已經順利轉為正職。
「科技大廠在台灣發展有其道理。台灣人專業技術、硬體都強,有國際觀和一定程度的英文能力,又正直。這很有優勢,」台灣新創競技場執行長邱啟華分析。
8月底,台灣代表團在有「技職奧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奪下5金5銀5銅23優勝,排名世界第四。汽車噴漆金牌國手楊婷喻高喊:「等了10年,台灣終於盼到汽車噴漆史上第一面金牌。」
其中,年僅21歲的麵包製作金牌謝協益,為了斬獲這面技職奧運金牌,賽前三個月,接受前輩、世界麵包冠軍王鵬傑的經驗傳承,並和高雄餐旅大學烘焙管理系教授廖漢雄討論比賽策略,常常練習到晚上11點才回家。
麵包製作賽事中,參賽選手必須在兩天15小時內,通過八項考驗、做出八種麵包。謝協益透露,賽前在台灣練習時,都是時間終了前才完成作品,沒想到正式比賽時,居然氣定神閒地提早20分鐘端出作品,最終一舉拿下金牌。
體育人才 躍上主流運動舞台
過去談起運動,台灣最為人所知的,不外乎國球棒球。從1968年的紅葉少棒隊,到在美國職棒大聯盟闖蕩的王建民、陳金鋒等,每每只要有台灣英雄們登上國際舞台,都舉國沸騰。
近年,台灣在運動項目也逐漸茁壯。戴資穎幾度登上世界羽球球后寶座,周天成一度排世界第二。
電影《翻滾吧!阿信》的人物原型、中華體操教練林育信曾說,從2017年開始,就夢想著愛徒李智凱要拿下世大運、亞運金牌,然後是男子組要成隊進奧運。
今年,林育信的美夢成真,中華男子體操隊在世界體操錦標賽中,搶下2020年東京奧運的團體賽四張門票。李智凱更在世錦賽鞍馬項目中奪銀,是台灣首位連續兩屆賽事奪牌的體操選手。
今年成為台灣32年來首度拿下美國PGA名人賽冠軍,又是台灣首位闖入總統盃賽的高爾夫球好手潘政琮認為,「不能一直待在小小的池塘裡競爭,這也是我走出去(美國)的原因,」他提到。
蘊.藝文傳承內在涵養
文化藝術,台灣無疑是延續華人傳統的寶地。
今年9月,出身台灣苗栗的曾進發,奪下攝影界奧斯卡的IPA國際攝影獎(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Awards)。他以「戲夢人生」為題,拍下夜晚台中歌劇院外觀與水中倒影,勇奪建築類首獎。
先前他已在莫斯科國際攝影獎,勇奪2金1銀和1面絲帶殊榮,更在大陸第三屆華夏藝術金雞獎獲年度攝影師大獎。累積國內外大小得獎數超過100~200件。師大中文系的栽培、廣告界工作多年的磨練,都是他能在國際嶄露頭角的原因。
年輕世代,也能看到豐沛的創造力。現年33歲,老家在恆春的服裝設計師張暘,從小讀美術班,開明的父母沒有阻止他投入藝術,從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畢業後,前往法國巴黎技藝公會進修。
他比較,巴黎從設計、打版、製作,各有專業分工,反觀台灣設計師卻一手包辦,做設計也懂製作,「我去了巴黎後,更深深感謝台灣教育給我的滋養,」張暘直言。
2016年紀錄片《時尚魔鬼的盛宴》,拍攝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年度慈善晚宴,及時尚特展準備過程。張暘看到這部片後,啟發他結合故宮文物和中華元素,設計高級訂製服的靈感。
宋朝馬遠的華燈侍宴圖、紅樓夢、周公夢蝶等故事,都成為他的設計元素。服飾上的珠飾與亮片,更是由老師傅一針一線手工縫製的。每件衣服平均要20人,花一個月手工縫製完成。在他眼中,台灣師傅的縫製技術,絲毫不輸國際品牌。
新媒體藝術 廣受國際好評
在全新的科技藝術領域,台灣人才同樣沒缺席。
2008年創立「超維度互動」的蔡宏賢,投入新媒體藝術超過20年。他取得台北藝術大學藝術史碩士,念書時期就創業,做網站設計公司,後來進入科技業從事界面設計,也服務過宏碁數位藝術中心,2008年與林欣傑成立超維度。
2017年作品《稻浪隨風》在香港展出廣獲好評。團隊運用南投老字號紙廠廣興紙寮的稻草紙,在香港打造一座稻田,結合台灣氣象局在台東、大武、成功、蘭嶼四地測到的風速風向指數,將即時數據傳到展覽地,透過機械裝置將台東的風轉化成香港的稻浪。這個作品贏得德國國家設計獎特別獎、澳門設計雙年展金獎和台灣金點設計獎等。
今年9月初的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超維度《黃豆期貨指數》受邀參加主題展。
這作品議題涵蓋民生、農業、經濟、和政治,將黃豆期貨市場的數據轉化成為豆腐振動的頻率,看似一小塊豆腐的振動,卻代表中美關係的緊張感,贏得共鳴,「藝術不光是形式上的美麗,還要能有跟人、文化相關聯,」他強調。
當然,要說享譽國際的當代藝術團體,雲門舞集與優人神鼓,絕對名列台灣典範。
傳統文化、風土 孕育出優人神鼓
優人神鼓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劉若瑀表示,她每次出國,總有外國人問她,「為什麼台灣能孕育出雲門與優人神鼓這樣的團體?」答案當然是文化。
木柵老泉山上,優人神鼓的排練場,劉若瑀坐在木造庭院下,耳邊傳來一陣陣團員們排練的鼓聲,「優人神鼓就是從這座山長出來的,」她說。
圖/由劉若瑀創辦、「從山上長出來的優人神鼓」能享譽國際的關鍵,就藏在台灣的文化底蘊裡。
1988年,劉若瑀創立優劇場,1993年黃誌群加入、「優人神鼓」誕生。1998年受邀到亞維儂藝術節登台演出,一炮而紅,當地報紙評為「整個藝術節最好的表演」,有人形容,「優人團員走出舞台的神韻,宛如是從阿爾卑斯山走下來的山神。」
30年來,團員在這片林間工作、訓練、創作,奉行打坐、打拳、打鼓的「三打」,不只是鼓藝,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與自我修行。
今年8月13日,排練場失火。劉若瑀反思,這場火是不是老天爺安排的,要告訴她什麼?心裡的聲音告訴她,過去為了生活,要離開這座山出去演出,但這座山其實才是家。在山上訓練,看著樹木,聽到蟲鳴鳥叫,呼吸間吸收著芬多精,都是養成優人團員素質的原因。
這場火,發生在優人神鼓邁向第31年的此刻,她認為是提醒自己歸零,才能再走往下一個30年,「這是上天的恩賜,讓優人神鼓重新看見核心價值,是在文化,」她說。「沒有文化,踏出國門,你是無以言語,」劉若瑀主張。
火災過後,她發現,建物燒毀了,佇立建築物中央的香楠樹也燒得焦黑。但草地上又冒出許多小樹芽。她笑說,這就是台灣精神,遇上再大困難,都能歸零再出發。
這座海島上的地、情、人、蘊,一點一滴匯聚不可忽視的能量,成為最堅毅又最柔軟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