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7個問題拆解大騙局!揭穿假新聞,真的沒這麼難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9-10-25

瀏覽數 18,650+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exels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exels

「鯨魚可以飛快地倒游」,「貓王還活著」。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假新聞。但是,你怎麼知道哪些假新聞被你信以為真呢?不妨根據以下的問題來做判斷:

1. 資訊出自何處?

可信的記者會指明自己的消息來源。如果一則新聞缺乏消息來源,你從一開始就該對它抱持懷疑的態度。如果指明了消息來源,那麼請你檢驗一下,是否能夠聯繫得上消息來源;換言之,是否有相關的地址、網頁或電子信箱。接著你可以確認消息的真實性。相對地,若你得到的只是些模糊的提示,例如據稱是由某位不知名的人士所轉述,那麼你就不該過於相信那個故事。

2. 作者是誰?

作者是否附上自己的姓名和聯絡方式,例如在版權說明裡?或者,作者躲在某個化名背後,亦即取了假名?一個人如果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是誰,那麼你就不應該相信他。你也可以探查一下發布訊息的網站,看看負責那個網站的是什麼人?在版權說明裡應該也能找到相關的線索。此外,你不妨再進一步了解,平常這個網站上還發表了什麼樣的內容?倘若涉及的內容都只是些無憑無據的八卦,那麼你就無須認真看待那個網站。

3. 何人、何事、何時、何地、如何、為何?

與事件有關的關鍵問題是否已經獲得釐清?如果沒有,那麼作者顯然並不關心他所陳述的事件背景,或者根本就是故意要混淆視聽。

還有其他人也同樣報導了這件事嗎?察看一下同一件事是否也在其他的媒體或網站上獲得報導。如果消息確實是有料的,那麼理應不會只有一個人撰寫。媒體(報紙、新聞通訊社、電台等等)肯定都會對重要的事件有所報導。

4. 如何報導?

作者行文是否傾向於誇張、聳動?在文章中是否頻頻出現諸如「駭人聽聞」、「令人髮指」、「令人憤慨」或「令人難以置信」之類強化情緒的詞彙?倘若如此,那麼作者可能只想嘩眾取寵,並不重視自己的陳述的真實性。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5. 作者的報導有多客觀?

一般說來,記者都會試著盡可能中立地傳達訊息。換言之,他們會避免表達個人的意見,或者當他們陳述自己的意見時,會將其標記為評論。

6. 圖片素材出自何處?

許多假新聞的造假手法其實很簡單:只要將一張圖片放入某個錯誤的脈絡中,就能輕鬆地製造出一個醜聞。藉助Google圖片搜尋,人們可以很簡單地找出圖片的原始出處與原始背景脈絡,進而輕鬆地揭破這類造假手法。

如果照片本身看起來怪怪的,例如雲的形狀重複、陰影顯得不自然、圖像邊緣處有切割的痕跡等等,這代表著圖像可能遭到刻意加工。在這種情況下,同樣也建議你,不妨針對圖片進行逆向搜尋。

如果想要針對某個YouTube影片搜尋更多相關資訊,人們還能藉助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的「YouTube檢查器」(YouTube-Checker);參見附錄。

7. 專業人士有何看法?

如今在網路上有許多人專門在揭露假新聞。不妨善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在附錄中你會找到一些相關的連結。

在福島核災發生後,Twitter上出現了一張畸形雛菊的照片。這張照片旨在凸顯輻射外洩所招致的後果,但卻是個假新聞。因為那樣的異常其實是出於自然的原因。

7個問題拆解大騙局!揭穿假新聞,真的沒這麼難_img_1本文節錄自:《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7-「過濾氣泡、假新聞與說謊媒體──我們如何避免被操弄?」:有自覺使用媒體的第一步》一書,曼佛雷德.泰森(Manfred Theisen)著,王榮輝譯,薇瑞娜・巴浩斯繪,麥田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