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車輛早已不是新聞,但無法大規模商轉的主要原因,是一般車輛行駛的道路情況十分複雜,就算裝了一堆攝影機、光達(lidar)、感測器做為車輛的耳目,但自駕車的反應速度,跟真人駕駛的車輛還是有很大的落差。
但5G技術問世後,自駕車的未來似乎出現了轉機。因為5G大頻寬、高速率、低延遲等特性,讓自駕車能面對更多狀況、更迅速做出回應,進入真實道路的可能性迅速提升。
圖/5G技術問世後,讓自駕車離正式上街的距離越來越近。
其實,政府已將自駕車列入5+2產業創新計畫的「亞洲.矽谷」分項裡,成為全國性政策。10月5日,產官學就共同在桃園虎頭山創新園區發表「自動駕駛資訊整合平台」,希望成為推動台灣發展自駕車的重要力量。
現在,雖然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發展自駕車,但多數在測試階段,因此並無「國際標準」可遵循,更沒有整合平台,可以讓相關業者一同參與。
其實,在全球汽車製造產業鏈中,有非常多台灣廠商,但大多為代工角色,自駕車將是一個突破的機會,也是這個平台成立的目的:讓所有跟自駕車相關的產業,從硬體的車身、軟體的圖資導航,以至於許多ICT產業相關的業者都可以共同合作。
「有了這個平台之後,台灣所有供應鏈廠商,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淬煉我們自己實戰的經驗,」交通部參事王穆衡強調。
圖/桃園市長鄭文燦試乘自駕車。
這個平台初期是由中華電信、緯創資通、資策會、工研院、勤崴國際和成功大學等產官學機構組成,未來這個平台會把台灣三個重要的自駕車測試場域,包括桃園虎頭山創新園區、台南的沙崙及彰濱工業區三地自駕車蒐集到的各種運行狀況,包括車內外即時影像、車輛即時位置及事件紀錄等資料,進行分析及優化。
這個平台的另一亮點,就是將「高精地圖」納入自駕車的主動資料庫。相對傳統的導航電子地圖,高精地圖會精準描繪出道路的形狀和細節,包括道路寬度、車道數量等都會精確展示,和真實道路完全相同。更重要的是,傳統地圖只需做到「公尺」等級精度,高精地圖需要達到「公分」等級精度,才能確保自駕車的行駛安全。
圖/中華電信攜手研華科技示範4G智能車聯網應用。
勤崴國際董事長柯應鴻指出,傳統的自駕車決策系統,就是蒐集環境數據丟至電腦,做出決策演算後,再控制車輛的行動,但高精地圖可以做為一個主動的資料來源。舉例來說,車輛要下交流道時,常要轉很大的彎,一般無人車不會事先知道,只能靠外部影像不斷微調;有了高精地圖,等於事先告訴車子,前面的彎道有多大?車速應該要降到多少才轉得過去?加入高精地圖的輔助,自駕車會更接近人類駕駛的感覺,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慢。
用「自動駕駛資訊整合平台」結合「高精地圖」,就可以把相關產業一起兜進來共同創造價值。緯創智能執行長沈慶堯進一步指出,其實自駕車的領域非常廣泛,包括工廠裡的無人自走車、倉儲搬運車,甚至高齡化社會的長照老人專車、社區小巴等等,都是自駕車可以發揮的空間。若能快速整合各方力量,才能搶占這個巨大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