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澳洲FinTech免牌照、免審查 開放銀行狂吸全球資金

未來黃金產業1〉金融科技

陳育晟
user

陳育晟

2019-10-01

瀏覽數 67,700+

圖右一為來自荷蘭的Haymarket HQ總經理杜科(Duco van Breeman)。
圖右一為來自荷蘭的Haymarket HQ總經理杜科(Duco van Breeman)。

本文出自 2019 / 10月號雜誌 借鏡澳洲 喚起共好台灣

澳洲在金融科技發展上不容小覷,首創全球採用免牌照、免審查監理沙盒制度,為的是降低門檻,鼓勵新創。而開放銀行也後發先至,成為國際投資目光焦點。

來到雪梨市中心唐人街禧市(Haymarket),周遭不同腔調的華語與廣東話此起彼落,生氣勃勃。

一位矽谷創業老將的南半球奇遇記,也在今年從這裡開始。

故事主角是今年49歲的台灣人陳仁彬。輔大應用美術系、英國提賽德大學(Teesside University)電腦與數學科技碩士畢業後,他先在矽谷待了十年,是北美新浪網的元老級成員,也曾擔任eBay台灣區策略長。

2013年他在矽谷創業,創業項目是個人對個人分期付款平台INSTO。傳統分期付款,是賣方先借錢,再分期跟買方收回。他的模式純粹是賣方與買方協定,雙方談好分期模式,不需要借錢。

平台推出半年,交易額即破100萬美元,2017年9月在台上線,三個月就累積2000萬台幣交易額。

事業在美國、台灣接連開紅盤,讓他心想,下一站該到哪裡?今年年初,他和一群亞洲新創業者到雪梨參訪後才赫然發現,澳洲FinTech發展全球數一數二,這是之前他完全不曾想像過的事。

政策自由度高〉符合規範 業者能立即實驗

其實,新加坡和台灣都在2015年由主管機關正式推動FinTech,但澳洲遲至2016年2月,當時總理麥肯•滕博爾(Malcom Turnbull)才把FinTech列為優先政策,並成立金融科技諮詢委員會(FinTech Advisory Group)。

短短十個月後,澳洲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就正式上路了,只要符合規範要求,FinTech公司就可以展開金融類、信用類的新品測試,無需持有金融服務或信用牌照,領先許多國家的腳步。

「澳洲的做法和全球都不同,」曾在新南威爾斯州大學擔任研究員的政大金融科技監理創新實驗室執行長臧正運比較,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個案審查,但澳洲更自由,畫定範圍後,讓業者去實驗。

目前澳洲各大城市幾乎都由市政府和新創空間合作,努力把全世界有潛力的FinTech新創找到澳洲來。陳仁彬就是在這股氛圍中,一次考察後就決定到澳洲投資。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由於雪梨市政府正展開「雪梨落地計畫」(Sydney Landing Pad),大舉招募新創團隊。今年初他拜訪當地新創空間Haymarket HQ後,立刻填表,回台後沒多久,就得知從上千家新創脫穎而出,成為八家獲選團隊之一。

到了澳洲後,Haymarket HQ提供陳仁彬免費辦公空間,並不斷介紹他人脈,讓他更能貼近市場。

他發現,澳洲大銀行都在思考把銀行服務轉換為應用程式介面(API),也正努力研究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的科技與法令。

全球資金湧入〉入選百大FinTech公司

安侯建業(KPMG)在《2018金融科技報告》(Pulse of FinTech 2018)就清楚點出,澳洲的開放銀行正吸引全球各國合作與投資興趣。

澳洲FinTech免牌照、免審查 開放銀行狂吸全球資金_img_1

而安侯建業在每年也會發表全球金融科技一百強報告。澳洲在亞洲、大洋洲國家中表現優異。2018年百大金融科技公司中,澳洲有7家入榜,在亞洲和大洋洲,家數僅次中國大陸。

對陳仁彬而言,澳洲市場正在重整,開放銀行發展更屬全球領先群,「試驗新品成本只要美國的1/15,」他打算把澳洲當成美國新品上市前的試驗場,也是穿梭台美間的中繼點。

台灣該如何借鏡澳洲?

延伸閱讀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