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轉型、開放、攬才 引領澳洲直追全球列強

五大創新產業:國際教育╳生技╳智慧農業╳FinTech╳生態旅遊

陳育晟
user

陳育晟

2019-10-01

瀏覽數 45,500+

澳洲今年吸引逾40萬國際學生,為經濟轉型提供豐沛人才庫。
澳洲今年吸引逾40萬國際學生,為經濟轉型提供豐沛人才庫。

本文出自 2019 / 10月號雜誌 借鏡澳洲 喚起共好台灣

過去30年來,澳洲努力發展服務業與研發,追求轉型。 

2003年起,推動全球首套生態旅遊認證制度,每年創造約台幣336億元產值、40萬人就業機會;生技研發表現優異,產業競爭力衝上全球第二。為了因應極端氣候,科技農業新創公司紛紛崛起,政府推出農業4.0計畫,希望能在2030年挑戰農業產值翻倍成長。 

此外,澳洲積極推廣國際教育,儘管位居大洋洲南半球,但已是全球外國留學生人數第三名。人數愈來愈多的移民與留學生,是澳洲轉型背後最大的人才優勢。 

轉型、開放、攬才這三大關鍵,帶領五大創新產業,持續為澳洲注入成長動能。

一般人想到澳洲,會想到什麼?豐富的鐵礦砂、原物料、滿地的牛羊。

但過去30年來,澳洲從保守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中,也努力發展服務業與研發,追求轉型。

國際教育〉從大學推廣到高中 榮登全球外國留學生數第三名

例如,國際教育已是澳洲的強項。儘管位居大洋洲南半球,距離世界核心很遙遠,但澳洲已是全世界外國留學生人數第三名,僅次於美國與英國,今年多達40多萬。

轉型、開放、攬才 引領澳洲直追全球列強_img_1

過去留學生以大學為主。近幾年來澳洲還努力推廣高中教育至全世界。昆士蘭州貿易暨投資辦事處首席代表劉培希(Patrick Hafenstein)解釋,先吸引高中生,之後直接申請澳洲的大學。

例如台灣新北市裕德國際學校就和昆士蘭州政府教育部合作開設高中澳洲班,課程與昆士蘭州同步,「可以省掉赴國外就讀的學費、住宿費、交通費,3年大約300萬台幣,」裕德國際學校總校長黃三吉估計。畢業後可用澳洲高中學歷申請大學。

生物科技〉新藥試驗送審快 產業競爭力衝上全球第二

除了留學生教育成為一大外匯來源,澳洲在許多研發領域也表現優異。例如生物科技。

來到昆士蘭一座摩天大樓,裡面有日本最大私人受託研究機構(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希米科(CMIC)南向澳洲的起點,由出身台灣、49歲的邱靖珍,擔任澳洲分公司董事總經理。

轉型、開放、攬才 引領澳洲直追全球列強_img_2圖/看好澳洲臨床試驗產業潛力,來自台灣的希米科澳洲分公司董事總經理邱靖珍,今年在布里斯本設點。

2015年,她受瑞士某藥廠委託,在台灣、韓國、新加坡做癌症基因變異用藥的臨床研究。符合條件的病人僅占全體病人不到5%,讓邱靖珍與藥廠苦惱不已。後來,他們發現一位符合條件的病患從澳洲到新加坡接受治療,如獲至寶,讓該藥廠打算在澳洲做第二期研究。

原本邱靖珍心想,和澳洲當地小公司合作即可。但客戶堅持由希米科親自在澳洲執行第二期臨床試驗,才讓她萌生到澳洲開分公司的念頭。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深入了解澳洲後,她充滿驚喜,發現澳洲具備許多臨床試驗的優勢。例如新藥試驗送審比美國快一半時間,只要四個月,效率在全球數一數二。

此外,澳洲政府提供2000萬澳元內的研發支出43.5%的退稅補助,超過2000萬澳元則是38.5%。她換算下來,在澳洲進行臨床試驗,可比美國節省28%成本。加上澳洲是移民社會,可以迅速蒐集到不同族裔背景的受試者。

過去十年,在澳洲登記進行臨床試驗的國家數量翻了近十倍。經濟學人智庫(EIU)2016年也評選澳洲為全世界最適合執行臨床試驗的國家,帶動生技產業競爭力衝上全球第二。

轉型、開放、攬才 引領澳洲直追全球列強_img_3

澳洲轉型兩大優勢:移民、留學生

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資深經濟學家約翰.愛德華茲(John Edwards)分析,農、礦業目前對澳洲GDP(國內生產毛額)的貢獻,分別只有2%、8%。相較之下,服務業創造澳洲80%就業人口、70%的GDP。

人數愈來愈多的移民與留學生,則是澳洲轉型背後最大的人才優勢。國際特赦組織澳洲分會難民協調員葛拉罕.湯姆(Graham Thom)觀察,舉了越南難民安竇(Anh Do)的例子,立刻引起在場其餘澳洲同事的熱烈迴響。

安竇在1980年和家人從越南搭船逃到澳洲。他們和其他40個難民擠在長9.5公尺、寬2公尺的小漁船,沿途還遇到海盜兩次襲擊。

「漁船有兩組發動機,第一群海盜偷了第一個,第二群又把第二個偷走,最後漁船動不了,只能靠我爸用有限的器材勉強修理,」安竇在自傳《最幸福的難民》(The Happiest Refugee)娓娓道來。

剛到澳洲時,他只有14歲,就為了賺錢養家而投入熱帶魚養殖事業。申請上雪梨科技大學法學系後,他仍半工半讀,畢業時雖然找到律師事務所的穩定工作,他卻轉而成為單口相聲藝人。

目前42歲的他,不僅持續單口相聲,還持續寫書,也在電視劇、電影擔綱演出,「多虧有了他,才造就今日的澳洲,」雪梨難民庇護中心法蘭西斯.瑞許(Frances Rush)說。

像安竇這樣的故事,在澳洲可說不勝枚舉。

澳洲駐台代表高戈銳(Gary Cowen)表示,澳洲迄今已誕生16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半數都因生理學或藥學的成就而獲得表揚。若以出生地來看,則有6位非在澳洲出生,顯見澳洲攬才的成功。

澳洲教育部自2016年起推動為期十年的〈國際教育2025國家戰略〉(The National Strategy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25),光是今年就預計發出9400萬澳元(約台幣197.2億元)獎學金,預計吸引4720位國際最優秀的學生赴澳留學。

面向未來,轉型、開放、攬才這三大關鍵,將持續為澳洲過去28年累積的五大共好,提供更多成長動能。

台灣該如何借鏡澳洲?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