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其涉於江而浮於海,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遠矣!
——〈山木〉
《莊子》中有不少富於情感的段落,似乎可以做為後世文學表現的原型看待。這裡「涉江浮海」的一段,原來是指擺脫負累,超然俗世,但如果一般性地理解為分別場景,亦無不可。
短短數語,照應了行者和送者兩方。對遠行者而言,前途漫漫,不見端崖,愈行愈不知何處是止息之所;對送別者而言,遙望行者漸遠,終有一別,於是紛紛從岸邊回去了。最後「君自此遠矣」,以行者飄然遠去的情感籠罩雙方。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詩中的送別名篇:「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當然李白所送的孟浩然,其遠行目的地很明確,不過場景似乎與這裡《莊子》的表現方式有些相似。「孤帆遠影」,豈不是「君自此遠矣」的形象表達嗎?而所謂「碧空盡」和「惟見長江天際流」,正是「望之而不見其崖」。只是,李白一直站在岸邊,遙望朋友的遠帆,直到它融入江天之際,透露出深深的眷戀情意;而《莊子》中的修道者,因道行日深,同道當然愈來愈少,日漸孑然,送者紛紛散去即喻指此也。
莊子原文君其涉於江而浮於海,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遠矣!——〈山木〉
今譯 您要渡過大江,漂浮在海上,極目遠望也看不見涯岸,愈走愈不知道哪裡才是盡頭。送您的人都從岸邊回去了,您從此才真的是遠離了!
注釋 涉:渡過。 崖:涯岸。
本文節錄自:《世界越亂,心越靜:讀《莊子》就好》一書,陳引馳著,野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