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開闢的溝通力專欄裡,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是:「怎樣讓自己變得有自信?」
缺乏自信是許多朋友在人多的場合開口講話時最大的障礙。他們希望我能講一講「建立自信心」的方法。
說實話,我不太確定自己是否有資格談這個話題,因為我從小就缺乏自信,哪怕到了今天,我依然時常陷入誠惶誠恐的情緒中。不過,我發現有一點在改變,那就是過去讓我感到沒自信的地方,後來漸漸成為充滿自信的地方了,我不斷陷入的是「新的沒自信」。
所以我能分享的心得是:如何讓沒自信的領域不斷反覆運算,或者說,如何讓自己在自卑中不斷前行。
在這個過程中,有三樣「武器」,我認為是對自己非常有幫助的,甚至可以說,讓我能夠在自卑中不斷成長的關鍵就是這些:重新評估過去、建立底層安全感、設立有意義的目標。
在講這三點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就以下問題達成一個共識:自信心是什麼?缺乏自信心有哪些表現?
自信心的書面解釋是,一種心理狀態,反映人們對能否成功完成某項活動的信任程度。心理學上也叫「自我效能感」。缺乏自信的表現有:經常懷疑自己的能力、被自卑感打倒,經常感到無力、覺得生活黯淡無光。
建立自信心的兩個步驟
(1)重新評估過去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對自己優缺點的評估,是構成自信心最重要的支柱。這是一個非常主觀的評估,和別人怎麼看我們關係不大。我有一位女性朋友身材保持得不錯,經常健身,在我看來非常勻稱。可她總覺得自己胖,對身材的要求過分嚴厲,不敢吃、不敢喝,總是把「胖死了、胖死了」這樣的話掛在嘴上,經常讓我和她周圍的人感到迷惑,因為我們看不到她所自認為的這個缺點。
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主要來自家庭教育,特別是父母所灌輸的期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做不了龍、成不了鳳,就會極度挫敗,進而全盤否定自己的價值,這樣的現象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我們無法改變父母,但可以改變自我評價的模式和標準。
我從小個子就很矮,從小學到高中,雖然我不算班上最矮的那個,但是也差不多了,座位基本上都是前兩排。那個時候,班上總會有幾個調皮搗蛋的同學喜歡嘲笑別人,我自然也是他們嘲笑的對象。不光是同學,那時候連親戚都給我取外號「小地蘑」——一種永遠長不高的菌類。
我在想,如果我把這段記憶牢牢刻在心裡,並且堅定地認同這些嘲笑的話,那麼我在自己眼裡就真的會成為一個「矮子」。所以重新評估自己的過去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我是怎麼評估的呢?
我並沒有否認自己「個子不高」這個事實(172公分),而是在這裡面尋求積極意義。比如說,我個子矮,上學時總是坐前兩排,所以上課的時候就離老師特別近,不得不認真聽講。而且坐在前面經常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為了防止答錯,我得努力把每個問題都搞懂。所以小時候我的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好。
我因為自己個子矮,所以就拚命鍛鍊,愛上打籃球,從小學一直打到大學。雖然個子矮,但是我投籃很準,在球場上獲得不少自信。可以說打籃球是我童年、少年時期最重要的愛好,我的初戀都和籃球有關,因為打籃球引起了那個女孩的注意。
當我評估自己「個子矮」這個缺點的時候,我得出了與慣性認知完全不同的結論,也就是說我強化了一個「劣勢」的積極作用,忽略了消極影響。
可能性心理學奠基人之一、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艾倫.蘭格的研究可以佐證這個觀點。她提出了兩個很重要的概念:潛念和專念。她認為,人們一旦進入潛念狀態,就會僵化地處理資訊,會讓我們付出高昂的心理成本。而透過訓練獲得專念以後,「人們變得更容易承受風險,更願意面對變化,不再像以前那樣害怕失敗」。艾倫.蘭格認為,獲得專念需要具備三種特質:能夠幫助人們和自己創造新的類別,能夠接受新的資訊,以及能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
我們可以看到,這三點為「重新評估過去」做了最好的注解。在面對自己的過去時,在不自欺欺人的前提下,如果我們善用不同視角發現某個缺陷帶來的積極價值,並且善用新的資訊進行二次解讀,這將是我們在自卑的沙漠中建立起「希望綠洲」的關鍵性一步。
(2)建立底層安全感
如果人類的安全感和優越感只能由那些閃閃發光的偉大成就帶來的話,那麼絕大多數的人類估計都要滅絕了。
人類得以延續,除了本能的自我保護機制以外,更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底層安全感。
底層安全感實際上就是自愛,一種生而為人的自我認同感。具體來說,就是生活中能夠聊以慰藉的一個個小成就、小滿足。
任何人的自信心都不是一次性建立起來的,更不是天生的,它只能透過一次次微小成就的不斷累積而產生。一個能輕鬆跳過180公分的跳高運動員,才有信心挑戰185的高度,這個道理並不難理解。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該如何衡量和創造「小成就」。
在我看來,所謂「小成就」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在跑步比賽中拿了名次、答對了一道數學題、學會一種簡單的樂器,是小成就;幫助別人贏得稱讚、會講笑話、寫一手好字、做一手好菜、總能挑到漂亮合身的衣服,或者哪怕擅長把房間收拾得乾淨美觀這類不太起眼的事,也可以歸納為「小成就」。也就是說,凡是那些透過努力和行動讓我們覺得「自己有用」的種種,都能幫助我們建立底層安全感。
我天生膽小自卑,不敢在人前說話,絕對不是人們今天看到的我的樣子。今天我能以說話為職業真的是很意外,但又完全符合「建立小成就」這個概念。
今天,我依然不能說自己是專業人士,更不敢自詡為專家,但是又有什麼關係呢?從學習播音這件事中獲得的東西已經讓我覺得,自己可以透過持續努力實現更多目標,它構築起了我的底層安全感。
不斷積累的「小成就」會改變一個人的自我評價,當有一天「小成就」發展成一項技能、甚至才能的時候,人的自信心就會不請自來,自然顯露。你覺得有道理嗎?
關於建立底層安全感,我的另一個建議是,「小成就」最好是在與人的互動中產生。一條魚只有在魚群中游動才知道自己的個頭兒到底有多大。我們的自我認知也必須建立在與他人比較的體系中。人群是一面面鏡子,我們「必須」也「只能」在與人的交往互動中不斷獲得關於「自己是誰」「自己怎麼樣」的大數據,借此不斷校準自己的行為,才不至於陷入過分自卑或孤芳自賞的境地中。所以,獲取底層安全感的第一步是:打開自己,融入群體中。
以上是建立自信心的兩個重要步驟。對許多人來說,當走完這兩步以後,自信心會有明顯提升。我們放眼望去,身邊許多高手也大都停留在這兩步。是的,我用了「停留」這個詞,也就是說,這趟打造自信之旅的列車,其實並沒有到站。
本文節錄自:《內向者的溝通課──把害羞、慢熱、緊張、沒自信化為你的優勢》一書,兆民著,究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