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和現代相反的美感?真人實作,畫出唐代仕女仿妝

脂粉紅豔厚重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9-07-18

瀏覽數 32,500+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單論保養品功效,大家可能覺得唐朝跟喜愛美白的現代差不多嘛,難怪《武媚娘傳奇》裡女角都把臉蛋塗抹得很白,看起來甚至有點像日本藝妓了,這也一定是唐風的影響!事實上,唐代雖以膚白為美,但化妝時卻極力把臉頰兩側塗得跟個紅艷艷的桃子似的,例如《開元天寶遺事》中描述楊貴妃:「初承恩召,與父母相別,泣涕登車。時天寒,淚結為紅冰」,又或「貴妃每至夏月,常衣輕綃,使侍兒交扇鼓風,猶不解其熱。每有汗出,紅膩而多香,或拭之於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紅也」。書中記載楊貴妃與父母離別時痛哭不已,因為當時天寒,融混著臉上脂粉的淚水甚至凝結成了紅色的冰。此外,貴妃十分怕熱,她的汗水因為沾染了臉上和身上的胭脂,乃至於將手帕給染成了桃紅色!就連楊貴妃這等超級美女都習慣把胭脂塗得如此濃豔厚重,一般人更不用說了。

當時女人不僅胭脂抹得多,粉也打得極厚,王建《宮詞》:「舞來汗濕羅衣徹,樓上人扶下玉梯。歸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裡潑紅泥。」描寫的是舞姬表演完後洗臉卸妝,結果洗臉盆裡的水像是翻湧著紅色泥漿一般(有的版本作「金花盆裡潑銀泥」)。不管這位舞姬妝容究竟偏紅還是偏白,都可以由此推測其臉上脂粉之厚。

五官不立體才上流

現代的東方人崇尚五官立體如西方人,化妝時會刻意營造明暗度,凸顯輪廓,但在唐人眼裡,太過突出的輪廓是胡人的特徵。對重視門第的唐人來說,「胡相」不但看起來怪,而且顯然不是高門大族出身,可能還有什麼胡商番將或胡姬崑崙奴的血統咧(這些人在唐代社會中的地位都不高)。因此唐代女人化妝時不僅不會打陰影塑造立體效果,五官突出的人還會刻意把輪廓畫得沒那麼深。「有顏大娘,亦善歌舞,眼重、臉深,有異於眾,能料理之,遂若橫波,雖家人不覺也。嘗因兒死,哀哭,拭淚,其婢見面,驚曰﹕「娘子眼破也!」(《教坊記》)」

從上面敘述來看,這位眼眶較深的顏大娘大概就是在眼部塗了厚厚的粉,讓眼窩看起來沒那麼深邃,其眼妝概念可以說與現代審美觀完全相反。

眉似遠山含煙翠

唐以前畫眉主要用黛,最高級的稱螺子黛,是波斯進口的珍貴舶來品,一般人則用石黛、銅黛描眉。看過《甄嬛傳》的讀者應該對裡頭嬪妃們分眉黛的情節有印象。那段其實是引用《隋遺錄》的故事:「(吳)絳仙善畫長蛾眉⋯⋯司宮吏日給螺子黛五斛,號為蛾綠,螺子黛出波斯國,每顆值十金。後征賦不足,雜以銅黛給之,獨絳仙得賜螺子黛不絕。」話雖如此,這個情節放在清宮戲裡卻是嚴重錯誤,因為從宋代以後,女人畫眉就改用眉墨,而不用眉黛了。

美女描了眉黛的秀眉往往被稱為「翠眉」「春山」,因為黛不是純粹的黑色,而是深青,正所謂「黛眉印在微微綠」,用黛畫出來的眉毛是綠色的!

一個典型的唐朝美女在上妝時,先以鉛粉或輕粉(水銀粉)刷牆也似地把臉、嘴唇和脖子完全打白,然後在兩頰塗上鮮豔的腮紅,接著畫上墨綠色的眉型,用口脂(管狀的口紅)描出小巧鮮紅的唇型。之後再依喜好在臉上貼貼紙(花鈿,用法和貼紙差不多)、畫點點(面靨,通常點在酒窩位置)⋯⋯。

幾年前有一位彩妝部落客在網路上出了一系列「唐代仕女仿妝」,為了對她的挑戰和創意表示敬意,我把這些彩妝照片當成教材拿到課堂上展示,台下學生總是一片驚呼與哀嚎:「為什麼要畫成這樣!」「太恐怖了吧!」可見這妝容明顯不符合現代人的口味──特別是男人(總是男生慘叫得最為淒厲)。比起唐朝仕女,其實這位彩妝部落客的妝容已經淡雅許多,而且她示範的都是較為正常的妝面造型。要知道,唐朝奇特的妝飾可不少呢。

斜紅如血傷痕風

唐朝前期的妝容大抵還算清淡,當時還流行用顏料把額頭塗黃,稱為「額黃」,這種妝飾從南北朝以來就很盛行。南朝簡文帝《美女篇》:「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把塗成鮮黃的額頭形容成滿月,旁邊還點綴著金箔的花鈿。或貼上黃色花瓣狀的裝飾品,也就是《木蘭辭》中對鏡貼「花黃」。此外臉邊再畫一道疤痕似的紅印,稱為「斜紅」,也是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流行。

武周到唐玄宗時流行粗眉風格,一開始只是把自然的眉毛加粗一點,後來卻成了「桂葉雙眉」,甚至到了「半額畫雙蛾」的程度。也有人直接把網紗貼在額頭上,稱為「透額羅」。到了天寶晚期,又流行起了細長的眉型,白居易《上陽白髮人》忠實記錄天寶末年時世妝的特色:「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安史之亂前,長安美人們雙頰嫣紅、翠眉纖長,確實是「芙蓉如面柳如眉」。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愁眉+瘀紫=血暈妝

相較於天寶時期的妝容,白居易生活的元和年間,流行的化妝風格別具特色:「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盡似含悲啼。圓鬟無鬢椎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當時女人不塗脂抹粉,而是流行用赭土抹頰的「戎風」,大概是模仿邊疆地區的「高原紅」造型。此外還畫上八字愁眉,嘴唇再塗上黑色唇膏,造型可謂非常前衛!

和現代相反的美感?真人實作,畫出唐代仕女仿妝_img_1

之後長慶時代的血暈妝口味更重,《唐語林》載:「長慶中,京城婦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橫,約於目上下,謂之血暈妝。」從壁畫中看來,當時的女人大致是先把眉毛剃掉,畫上狀甚哀怨的愁眉,眼睛旁邊再畫上幾條有如瘀青帶血的傷痕,乍看有如慘遭家暴!但從徐凝《宮中曲》:「披香侍宴插山花,厭著龍綃著越紗。恃賴傾城人不及,檀妝唯約數條霞。」一詩中看來,美女對自己的妝容可得意著呢!

摩登型女仿唐朝女妝

和現代相反的美感?真人實作,畫出唐代仕女仿妝_img_2

畢業於臺灣教育大學美術系的部落客陳妍卉,因為在網路上模仿古代仕女妝容一舉成名。她一步步解構,畫出一系列「唐代仕女仿妝」,因為仿妝相似度極高,妝容令人莞爾。陳妍卉蒐集唐代繪畫中的女子樣貌,仿照畫上4種妝容以及從初唐到晚唐流行的11種眉型,旁邊再輔以圖示對照。陳妍卉指出,平均化上一個妝要花至少三小時,而在化妝的過程中,她意外發現,有些古代的妝容以現代眼光來看其實效果不差,而且很適合東方人!

陳妍卉說他本身就很喜歡帶有東方風格的妝容,加上之前對課堂上中國美術史老師所言:「中國繪畫很寫實」感到疑惑,所以就想試試落實國畫人物形貌於現代。以下是陳妍卉仿照唐代仕女妝容,令人發噱的大膽嘗試,尤其她效仿唐朝的百變眉妝,搭配誇張的腮紅、鮮紅的櫻桃小口以及額頭上的花鈿,栩栩如生,堪稱一絕。

首圖來源:Wikimedia Commons和現代相反的美感?真人實作,畫出唐代仕女仿妝_img_3本文摘自:《古裝穿搭研究室:超乎你想像的中國服飾史》,龔元之著,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