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台灣幾所「中」字輩國立大學,中央、中山、中興,各自以一理一文及一農的傑出特色,獨領風騷。
位於高雄西子灣的中山,詩情畫意的校園,詩人余光中在此任教、加上該校商管、人資等科系闖出特色,使得外界常常忽略中山在科學上的表現。
在今年《遠見》最佳大學排行榜中,中山擠入綜合類第六名,勝過不少醫學類大學,讓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脫口而出,「其實現在的中山很科學!」
就以今年英國QS公布的2019全球大學學科排名來說,中山15個入榜學科,除了語文、商管和財會外,更包括電機、機械工程、農業與林業、生物科學、化學、材料科學、數學、物理。
談起學校發展,鄭英耀聊得幾乎都是科學,從5G手機多天線系統、黑潮發電、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甚至還橫跨印度洋,在斯里蘭卡建置海外科研中心等。他指著窗外的台灣海峽,驕傲地道出中山在「內太空(海洋)」的研發績效,那是全台首艘水下載人載具(潛艇),不但能為台灣的離岸風電、黑潮發電與深層水等發展帶來能量,更是世界首座深海洋流能測試系統,所有技研與施工全是「台灣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