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手機大廠易利信二○○一年二月份對外表示,手機製造部門虧損了十一億美元,使得第四季獲利大幅衰退六成以上,為了使虧損不再擴大,易利信的策略是把所有手機委託外包(outsource)給總部位於新加坡、在美國股市掛牌的Flextronics International Inc.(全球第二大的EMS(電子專業代工)廠)製造,希望藉著減輕成本負擔來增加獲利。
易利信的作法並不令人意外。專業代工正像一股不可擋的風潮,迅速蔓延到電腦、手機、無線通訊設備和其他科技產品。國際級大廠專注於設計、行銷、研發等利潤較高的部分,利潤較低的製造組裝則交給EMS,尤其二○○○年第四季以來,資訊產品的景氣變化快速,存貨大量累積,國際大廠更需要EMS的經濟規模來降低成本,提早新產品上市的時間,同時把庫存管理的風險轉嫁給EMS。
EMS是當前科技製造業主流
EMS是什麼呢?大眾電腦網路資訊事業群總經理許健指出,EMS必須「幫顧客做到no touch,從產品雛形到售後服務都要做。」換句話說,客戶把設計好的產品拿給EMS,EMS就要馬上生產,透過全球的運籌管理系統(global logistics),送到客戶指定的地方,售後服務當然也不能少。如此一來,客戶只要負責設計開發新產品,把產品賣出去,其他部分完全由EMS處理。
宏?集團董事長施振榮講得也很清楚。他認為EMS已是當前資訊與通訊業製造的主流,宏電的代工事業獨立運作後,短期有利於提高規模,改善成本與速度;長期而言,更有機會延伸到PC以外的產品,擴充成長空間。
根據Solectron的統計,二○○一年整個EMS產業的產值將可達到四百九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兆六千億元),比國科會預測新竹科學園區的產值還多三分之一,二○○二年EMS可能再遽增到八百二十億美元。其中,光是Solectron二○○一年營收就可增加六三%,擴大為兩百三十億美元,這個數字是台灣最大的兩家高科技公司台積與聯電二○○○年營收總和的三倍。全球資訊業急速降溫,EMS卻反向而行,關鍵在於景氣愈不好,國際大廠為了節省成本,委外代工的比率也愈高。
Solectron財務長暨資深副總經理Susan Wang指出,「我們從成立(一九七七年)以來經過了幾次景氣循環,其中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當客戶面臨產業的壓力時,他們會加快委外製造(outsource)的速度,替我們帶來了新訂單。」在美國高科技界,Susan Wang是少數占有一席之地的女性華人,她出生於中國大陸,在香港長大,英語說得非常流利,Solectron向華爾街分析師報告每季的營運結果都是由她負責發言。
Solectron四倍速成長
一九九六年到二○○○年的五年之中,Solectron的營收從三十二億美元增加到一百四十一億美元,稅後淨利則由一億四千萬美元成長為五億三千萬美元(見一三六頁表一),這種將近四倍的快速成長,難怪大眾電腦和宏?相繼以Solectron為競爭對手和學習對象。
再從股價觀察,二○○○年六月以來,Solectron和 Flextronics大幅領先以高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指數(NASDAQ )(見一三六頁表二),可見整個高科技產業成長緩慢時,EMS的股票還是比較受到投資人青睞。
台灣仍難達EMS經濟規模
談到Solectron的成功,現任董事長暨執行長Koichi Nishimura功不可沒,Nishimura現年六十三歲,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與家人和許多日本戰俘被關在美國加州附近的集中營,後來他拿到了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博士學位,在IBM工作二十三年以後,於一九八八年加入Solectron。
Solectron以組裝印刷電路板起家,在Nishimura領導之下,藉著購併(acquisition)其他公司來擴大營收,走揚的股價使得Solectron有能力從股票市場募集資金,買下客戶的廠房,Susan Wang表示,公司二○○○年花了二十四億美元,收購新加坡的NatSteel Electronics(唯一供應美國蘋果電腦主機板的製造商),也買下日本新力公司在日本和高雄的廠房,如此一來產品除了賣給蘋果電腦和新力之外,還可以賣給其他客戶,效率自然大幅提高。
相形之下,台灣的公司就沒有這方面的優勢了。港商荷銀證券亞洲區硬體分析師蘇燕雪指出,「台灣跨國購併的成功機會不大,文化不一樣嘛,科技界還沒有類似的案例……台灣是可以做EMS,但如果光比製造,機會並不是很好。」
台灣沒有跨國收購的另一個原因是「管理階層沒有足夠的英語能力來經營全球營運,」美林證券研究部副總裁曾醒吾表示。台灣廠商最常到大陸設廠,語言方面當然沒有障礙,可是EMS不能只靠大陸,必須利用世界各地的便宜勞工。以Solectron為例,全球的生產基地高達五十八個,員工超過六萬六千人,跨越美國、歐洲、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綿密的布局使得Solectron更能瞭解當地客戶需要的價位和產品。
大眾電腦算是台灣布局EMS最早的公司。早在六年多前設立了廣東深圳的工廠,目前生產據點遍布林口、平鎮、深圳、巴西、捷克、德州,為了正式轉型到EMS,大眾正考慮興建捷克二廠和擴建深圳廠,全球員工約有三千至四千人。儘管如此,還是不容易與Solectron相抗衡。
許健表示,EMS有三個很重要的門檻:創新的技術、可以立刻生產客戶要的產品以及經濟規模。生產量夠大才能降低原料的採購成本以及製造、配送各方面的支出,產量到底要有多少才可以達到經濟規模呢?許健的估算是年營業額五十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一千六百億元)。分析師說,以二○○○年宏?一千零三十七億元、大眾五百四十九億元、神達電腦四百七十二億元的營收來看,做到經濟規模都還有一段距離。
PC產業元老進軍EMS
台灣偏重於PC、主機板產品,隨著全球市場飽和,PC成長的動力已經趨緩,荷銀證券估計二○○一年全世界只能銷售一億六千萬台,比二○○○年增加八%,過去動輒兩位數的成長已經很難再看到。
反觀Solectron與Flextronics,他們兩家主要的客戶有易利信和思科系統,產品橫跨了電腦、通訊、消費性電子以及網路產品,例如桌上型、筆記型電腦、工作站、伺服器、手機、基地台、呼叫器、PDA(個人數位助理)模組、印表機、傳真機與數據機等等。
當然,台灣還是有優點,強大的設計能力使得全球八成的主機板由台灣出貨,而且台灣在大陸的優勢是EMS業者很難追上的。主機板是個人電腦製造很重要的一環,每一台電腦都要有一塊主機板,上面裝配著晶片組、記憶體和其他零組件。
既然是代工,利潤率當然不會太好(只有個位數),不過EMS本來就是以量大取勝,只要數量夠多,整體的獲利還是很不錯。分析師指出,如果一筆訂單的金額為十億美元,保守以五%的毛利率計算,獲利就有新台幣十六億元。
台灣三家廠商都是PC產業元老,正面臨著轉型困難的處境,哪一家可以在EMS找到PC時代過後,另一個成長的動力?答案可能還很難講。英商法興證券分析師王博文表示,「大眾進入大陸最早,宏電全球製造能力最強,神達在通路方面的比較有優勢,比較之下,現在還看不出來哪家會成功。」
Solectron、Flextronics與其他EMS公司預期將來持續成長,是否意味著台灣業者的生存空間會被壓縮呢?分析師與大眾電腦的看法都是不會,「我們走向EMS的不歸路,這個市場愈來愈大,大家可以分到的餅愈來愈多,」許健指出。他說儘管二○○一年市場很難預測,但是大眾的營業額一定會有兩位數成長,而且全部來自於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