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向古人借智慧

王梅
user

王梅

2001-01-01

瀏覽數 23,550+

向古人借智慧
 

本文出自 2001 / 1月號雜誌 第175期遠見雜誌

漢代著名的哲學家與科學家王充,曾經在他的著作《論衡》中說過一則故事:

有一個白髮蒼蒼的老翁坐在路邊傷心的哭泣,路人好奇地問他,「為何如此哀傷 ?」老翁回答,少年的時候出來做事,但長官喜歡用老成之人,擔心他年紀輕輕,嘴上無毛,辦事不牢,所以他沒有受到重用。不久,戰事發生,他衡量有武藝的人比較能夠受到拔擢,所以他就去習武,但等到習武有成,戰事已平定,政府又開始重用有文才的人,他的一身武藝已變成無用武之地。不得已之下,他只好從頭開始習文,等到習文有成,已垂垂老矣,政府卻在這個時候大量起用青年才俊……。老翁悲嘆,自己的命運多舛,一生都不能逢「時」。

王充寫這段故事的用意在於勉勵世人:要謀定而後動,掌握自己的優勢和長處,等到最適當的時機再出手,而不是一味盲從跟風,最後卻荒廢了自己的一生。

這個故事,你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不僅發生在兩千年前古早的老翁身上,即使在科技文明的二十一世紀,悲嘆自己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人,每天依舊層出不窮。縱使年代不同,時間不同,人的命運卻相同。幾千年以來,交織纏繞,後代子孫始終跳脫不開「古早人」的影子。

借古喻今,幾千年的古人很早就替後人開啟了智慧。中國的《易經》有曰潛龍勿用。「潛龍」指的是潛伏不得志的人,「勿用」則是說不宜輕舉妄動、隨便亂出手。換句話說,「潛龍勿用」就是規勸世人要懂得分辨時機並掌握自己的定位,適切地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時」「位」「人」彼此是重重互動,只要缺少了其中一樣,事情往往就不能圓滿。

儘管二十一世紀科技進步、資訊爆炸,每天消息瞬息萬變,幾乎到了洪水氾濫的程度,但諸如《易經》這種集古人智慧的歷史典籍,並沒有被氾濫的洪流沖刷而去 ,依舊是後世子孫奉行不渝的金科玉律。

智慧抬頭

繼幾年前社會人士一窩蜂崇尚「行銷管理」和「人際關係溝通」之後,近幾年來,民間與企業界甚為流行讀歷史經典,「歷史」反而成為新的「顯學」。

洪建全基金會、女青年會(YWCA)管理學苑、清香書院、華山講堂、慈暉基金會、德簡書院等許多民間機構,不約而同紛紛開設中國古籍研討班;講授的範圍則從孔子、老子、莊子、韓非子、易經、史記、論語、孫子兵法等,琳瑯滿目,包羅萬象。

至於聽講上課的學員,根據洪建全基金會統計,金融從業人員、一般企業主管、上班族等就占了七成以上,此外,家庭主婦、學校教職員、軍職人員也不在少數,更特別的是,演藝人員的臉孔居然也出現在課室中,譬如,知名歌星及電視主持人曾慶瑜就是其中之一。

另一方面,這兩年的書市也出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這些已作古千百年的老祖宗所遺留下來的文化產物,居然打敗許多炙手可熱的作者,一躍成為「當紅炸子雞」。「五四運動」以後,由於受到西方學術衝擊不斷,對近代中國思潮產生巨大的影響,自民國建立以來,「到西方取經」始終是一個代表時髦進步的象徵,中國歷史傳統典籍則明顯地受到冷落。然而,在時序即將邁入下一個世紀「千禧年」的前夕,中國列代老祖宗的智慧卻在此時此地重新抬頭,再度受到後世子孫的肯定。

洪建全基金會訓練組組長詹若玫分析,值此世紀末,世界經濟景氣一片低迷,在這個看似處境困難的時刻,卻也是人們思考從物質戰場上「轉向」的機會。

人類享受了有史以來最優渥的物質生活,有了最不可思議的成就,可是,很多人感覺還是不快樂,反而更覺得焦慮和疲憊,他們不禁自問,「這些所謂偉大的『成就』,果真就是人生賴以安身立命的維繫和依據嗎?」

詹若玫回憶,十年前,洪建全基金會第一次開設「易經哲理」與「孫子哲理」課程,當時的反應還不如現在熱烈,直到最近兩、三年才開始受到重視,「因為,許多人赫然發現,他們的困惑竟然早就清清楚楚地寫在前人的智慧裡,」她加重語氣說道。

易經為管理者必讀之書

譬如,有人在古人的典籍中找到「做人」之道。

中華顧問工程司副總經理張州男研讀《易經》多年,他觀察一般企業體的中階主管幾乎都有「難為之嘆」。若依照《易經》來解釋,即中階者處於頂天立地之位,隨時承受上壓下頂,左排右擠,除了要有應變能力之外,還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實在很不容易。

張州男長期在企業內部擔任管理者,深深感受到中層主管處於「承上啟下」的兩難位置,有榮耀要歸於上,有功勞要歸於下,一旦處理不慎很容易就變成兩面不討好的「夾心餅乾」。

譬如,功高鎮主就是中層主管的一大忌諱。清朝雍正年間有一威名赫赫的大將軍年羹堯,掌理軍紀極為嚴明。有一回雍正皇帝巡視軍營,看到天氣太熱便要求士兵脫下帽子,但士兵毫無反應,結果,年羹堯大將軍當眾吆喝一聲,「除帽!」士兵立刻整齊畫一脫下了帽子。

雍正皇帝看到這種情況心中大驚,回朝不久,便找了一個理由解除了年羹堯的軍符,並將他降職為守城門的衛兵。

又如,為人部屬「正直不阿」雖是本分,但運用不得當卻會惹禍上身。

中國人最尊崇的至聖先師孔子,他有一個十分鍾愛的弟子——子路,但孔子在論斷子路命運的時候,曾經預言子路「不得好死!」後來,子路果真在衛國的一場政變當中活活被剁成肉醬。

後世人猜想孔子大概會算命,其實不然,孔子的推論其來有自,聰明睿智的孔老夫子熟讀《易經》之理,深諳宇宙之間自然現象的推衍,他是根據平日觀察子路的性格,認為子路「直道而行」將來必定易遭橫禍,因為,「剛強易折」即是自古以來人世間永恆不變的定律。

張州男偏好用《易經》來探討組織氣候與人的行為,認為可使得管理更臻人性化,績效更提升。正如《易經》所稱,「時、位、人」受自然率變化影響,隨時有變易,因而身為管理者對於人事問題的處理,須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才能保持客觀靈活。

國內最早推行「中國式管理」的管理學者曾仕強教授曾經指出,深入研究中國歷史之後,發現凡富強盛世的朝代,都甚流行研讀《易經》。輔佐大唐時代的宰相虞世南說過,「不讀易,不可為將相。」即使在西方管理學盛行的二十一世紀,《易經》仍是管理者必讀之物。

孫子兵法,運用廣泛

除了《易經》,中國還有另一本流傳了兩千多年的古書《孫子兵法》,也同樣受到中外人士廣泛的矚目。據稱,美國陸戰隊司令葛瑞將軍是孫子的信徒,他深信《孫子兵法》是所有機動戰的基礎,並指定這本書列入陸戰隊必讀的書目。

一九九一年初,波斯灣戰爭期間,駐紮在沙漠綠洲附近的美國陸戰隊,最流行的書就是中國《孫子兵法》的英譯本,陸戰隊甚至將這本書的錄音帶送到部隊,以便美國士兵可隨時用「隨身聽」來播放。當時就有人預測,孫子的觀點將對波斯灣戰爭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果不然,美伊戰爭於地面作戰開始後不到一百個小時,聯軍便以欺敵奇謀大獲全勝。這本誕生於兩千五百年前,當時的人類還是用石頭、木棍、刀箭作戰的時代所著的兵法,躍入二十世紀末以高科技武器打仗的戰場,居然一樣管用,好用!

國內鑽研《孫子兵法》甚深的國科會研究員嚴定暹指出,不只在兵戎相見的戰場上,即使在人生的戰場上,兵法的原理也相當受用。日本人就頗為自負他們能將《孫子兵法》活用在商業行銷、企管實務以至於個人生涯規劃,在大和民族看來,「東方兵聖」孫子的這本著作,不只是作戰原理,更是人生智慧的寶庫。

趨利避害原本就是人之天性,《孫子兵法》的要義即在於思慮周密,而周密思考的準則在於深明利害。譬如,兵法中有一段提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是指最高明的作戰指導是用「謀略」,不需耗費兵卒即能戰勝敵人;其次是從「外交」或合縱或連橫,來抑制敵人,也算是好的;再其次是用聲東擊西的「野戰」方式來攻擊敵人;最下策的才是「肉搏戰」,直接去攻打敵人的城堡或要塞,但往往也是死傷最慘重的。

在美國華爾街股市曾經工作三十餘年的邱功媺,在讀完《孫子兵法》之後,有感而發地隨手將其中的部分精義翻譯成英文E-mail給一位德國友人,對方很興奮地回了她一封信,「This is true life!」︵這就是真實人生!︶

邱功媺分析,操作股票和兵法的原理很像,都先講究事前布局,然後再出擊,只要準備工夫做得縝密周延,便能直接擊中要害。她以多年專業股票經紀人經驗指出,「做股票根本不需要天天進場操作,只要做對了,一次就夠了!」

她回憶十年前剛回到台灣時,看到成千上萬的投資人每天泡在股市裡,大筆買賣,出手毫不在乎,一副穩賺不賠的模樣;還有很多人自誇是股票專家,經常在電視上大言不慚,「我昨天預測的股票如何如何準……,」這些都讓她看得目瞪口呆。邱功媺強調,股票是最不能憑空預測的事,而且永遠不能講「昨天」,「贏了九次,卻在第十次輸得精光」這種例子她已經看得太多。

若從《易經》與《孫子兵法》解析驗證股票操作,天下證券投顧公司總經理鄭源誠認為其中的道理不謀而合。

曾經擔任《產經日報》總編輯的鄭源誠舉出,股市有三大基本原理:壓縮與膨脹、趨勢與循環、共識與反向。「壓縮與膨脹」就如同《易經》中提到的「鼓風爐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而「趨勢與循環」則是「空間」與「時間」的對應;「 共識與反向 」則是《兵法》裡的群眾心理學,正當大家一頭熱的時候,總是會有出奇不意、反市場操作的狀況發生。

鄭源誠因而悟出一個結論:行情總是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上漲,在憧憬中邁向高點,最後又在極度樂觀中毀滅。

歷史就是不斷複製

先人智慧不僅僅是歷史,它同時也是教材,更是活水,它還可以和現代人產生對話,它也是後世子孫的一面鏡子,隨時隨地讓人們在鏡中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定位。

當年曾因「美麗島事件」入獄長達四年九個月的立法委員王拓,迄今回憶自己在鐵窗生涯勤讀《資治通鑑》的那一段往事,他在歷史中看到類似自身遭遇的故事,不勝枚舉,「在歷史的長河中,我王拓只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的點,實在算不了什麼!」

歷史幫助王拓開展豁達的心胸,不再自怨自嘆,「歷史更成為我心中一股救贖的力量,」他充滿感激地說道。

千古以來人們經驗的結晶,本質上是一種應用科學。大陸知名的歷史小說家王鎮順說過,「從歷史中讀到的都是現在,從現在中又看到了歷史。」只要熟讀歷史,就知道「歷史」與「現在」真是如影隨形 ,糾纏不清。國內專以出版歷史小說為主的「實學社」總編輯黃驗一語道破地指出,「歷史的特性之一,就是不斷地複製。」

黃驗形容,古人和現代人的關係就像是「前世今生」。他舉例,春秋戰國時代的組織中所面臨的接班人問題、專業經理人制度、領導風格、危機管理以及國際關係、策略聯盟等等,與二十一世紀的政府或企業所面對的課題,基本上是大同小異。

企業界不乏很多位高權重的經營者,喜歡從歷史的脈絡與軌跡中尋找現代經營法則。

食品業的「小美食品」董事長曾士龍,自稱熟讀《三國演義》之後體悟到「太平時代出不了英雄」,自古英雄幾乎都是起於亂世。他想到要在冰品市場稱雄,就必須先打亂市場,於是便一口氣推出好幾種產品,然後再趁亂推出風雲產品——小美紅豆粉粿冰棒。粉粿冰棒制勝的關鍵在於:在攝氏零下十八度仍保持外硬內Q的口感。此項最新技術的突破,果真讓小美紅豆粉粿冰棒一舉成為一九九七年最閃亮的冰品英雄。

此外,西華飯店的董事長劉文治、厚生集團的總裁徐正冠、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台積總經理曾繁城等人,也都熱愛讀歷史典籍。而自詡是台積的頭號競爭對手——「聯華電子」董事長曹興誠,從年輕時便熟讀各類史書,他曾以三國時代的曹操為範例,認為曹操營造了一個很好的舞臺,一個充分被尊重、能發揮又有安定感的環境,讓那個時代的好手競相投效,樂於被挖角。而在曹興誠所主持的聯電集團 ,他便極力建立一個能大量吸引優秀人才的經營團隊。

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長黎昌意讀完描寫唐高祖李淵建國的故事《上屋抽梯》後,有感而發地說,「這就像是台灣中小企業的創業經驗。」李淵當時處於非常逆境,被隋煬帝猜疑、監視,使他難以自保,外部的競爭者紛紛卡位,而他卻綁手綁腳 ,缺乏奧援。於是,他便採取了兩面手法 ,表面無為、無事,暗中積極布署準備。

黎昌意歸納指出,「李淵經驗」至少包括了逆境思考、韜晦之道、生涯規劃、危機管理等中小企業所面臨課題,涵義非常深刻,也印證歷史對現代人的參考價值 。

從歷史嗅出安身立命之道

企業經營者從歷史中找到商機,小老百姓則可從中嗅出安身立命之道。

至聖先師孔子對《易經》甚為推崇,曾經大為感嘆,假若自己在五十歲以前就先讀了《易經》,大概就不會犯大過了!孔子讚賞《易經》是藉由宇宙萬象的宏觀,從而建立人類順應自然的思考觀念,熟讀《易經》可以增加應變能力,有助於提升人生境界。

作家黃明堅獨愛《老子》的「無為」思想。她分享自己的經驗,「每次在外面遭遇挫折,回家就閉門讀《老子》,常常一讀就通了,不管什麼是非善惡對錯好壞,全都拋到九霄雲外。」

有一天,她向朋友轉述自己讀《老子》的心得。《老子》強調「因是」——人家說「是」,你就說「是」;《老子》也強調「因非」——人家說「非」,你就說「非」。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朋友聽完黃明堅的解說之後,大笑說道,「我懂了,這個意思就是要我們變成『Yes Man』!」黃明堅覺得這個朋友詮釋得很傳神,因為這位朋友從此不跟老闆吵架,老闆還認為他很「上道」。

許多人讀同樣的一本書,卻讀出不同的啟示。一名不願具名的讀者看完《上屋抽梯》寫信給「實學社」總編輯黃驗,「我讀到李淵對夫人說『帝王之家無親戚』,心中一陣震驚,原來李淵的處境與我家的處境這麼相像。十多年前,我家農地被畫入都市重劃區之後,就一躍成為『帝王之家』,所有的親戚、親子都滲入利害關係,彼此心結加深,關係緊張,上一代因為有不安全感,遲遲不肯分配家產,並經常對下一代惡言相向……。」

不同性格的人讀同一本歷史,往往也產生了不同的命運。立法委員王拓舉例,曾國藩和毛澤東同樣嗜讀《資治通鑑》,據說,毛澤東前後一共讀過十七遍,得到很大的啟發,並自誇是「獨通中國歷史的第一人」。毛澤東決心效法古人,將「造反有理」發揮得淋漓盡致,無怪乎會變成一代梟雄。但曾國藩聽到別人要他造反,取而代之,卻嚇得汗流浹背,連說,「吾父吾君」,自始至終不敢造次。

若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在前人中尋到「對號入座」的影子。譬如,某政治人物若和海峽對岸的政權打交道,便有人批評他是「吳三桂」;某企業負責人刻苦、小器、多疑,不就是隋煬帝的化身;一個人若是才華洋溢,學問淵博,但是處理日常生活卻十分低能,人際關係爛如糨糊,這人活生生不就是「詩仙」李白的翻版……。名律師蕭雄淋讀歷史小說《洛神》就很感慨地說道,「每個人都只不過是歷史的一顆棋子,或受到性格的限制,或受到環境的限制,每一個人的選擇權都非常有限。」以曹操為例,當初只想成為王佐之才,等到了一定的權位之後,竊取大位又成為水到渠成、不得不為之事。放眼望去,古今中外政壇中充斥著相同情節的故事,多不可數。

古人的遭遇與現代人那麼神似,毫無隔閡,無怪乎有句話說,「歷史就在我們的身邊」(History around us.)。

萬丈紅塵之中,每個人都需要一本經典或者一套方法,幫助自己找到安身立命的位置。向古人借智慧,可以讓我們懂得趨吉避凶,少走冤枉路,少做癡傻事;接近先哲先賢,可以讓人在這個被操控的時代裡,為生命注入一股溫柔敦厚的活水。

「歷史就是福報,」黃驗說出心中的結論。

老子顛覆了大半人生

作家黃明堅曾經寫過一本書《迷迷糊糊過日子》,她在書中提到,從小到大,始終最愛讀的一本書就是《老子》 。她甚至認為,不論是從十歲或者到一百歲,一生可以只讀一本書——《老子》。

《老子》全文很短,不過區區五千字,很容易讀完,黃明堅從小學、中學、大學 、出國留學到進入社會工作,身旁一直有這本《老子》一路相伴。她發現,每一個不同的年紀和階段讀它,都有不同的領受。

黃明堅聲稱自己真正迷上《老子》,開始大徹大悟,是四十歲以後的事。當時她剛辭去最後一個工作,決心不再上班,專心做無業遊民。很多人看她堂堂一個留美企管碩士,成天遊手好閒不幹事,都說,「好可惜!」也有人批評她,「提供壞榜樣!」但她絲毫不以為意,「我每天吸收大自然的日月精華,成天容光煥發,神采奕奕,覺得人生過得很快樂。」

剛失業的時候,她每天跑到中正紀念堂賞花、看魚、散步,常常忍不住望著四周的高樓大廈自問,「到底是坐在裡面的人比較幸福?還是我比較幸福?」以她的角度來看,她覺得自己有閒情逸致看雲、賞花,實在是比那些庸庸碌碌的人幸福太多了!

她覺得,一般人都把「是非對錯」看得太窄,好像人生的價值只有「功成名就」一種。但《老子》看事情不是那麼絕對,成功也對,失敗也對,既然有了白天,理當也有黑夜,兩者沒有「誰比誰好、誰比誰壞」之分。

從十歲研讀《老子》至今,黃明堅最大的心得就是《老子》喜歡說反話、唱反調。許多一般人習以為常的想法,卻往往和《老子》背道而馳。有了這種深層的體悟之後,黃明堅不再輕易接受世俗的成見,很認真地反省自己曾經走過的人生。

她回想以前的自己,每天認真上班,但究竟得到了什麼?名利雖然都曾有過,可是好像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快樂,「那條路我走過,既然發現已經走不通了,我決心要反向操作。」一部《老子》,幫助黃明堅徹底顛覆了半輩子的人生。

利用大量閱讀來幫自己解脫

立法委員王拓位在基隆的服務處,牆上掛了兩幅醒目的大字,「悲喜千般同幻夢,如今一夢盡荒唐。」「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王拓很喜歡藝術工作者小魚送給他的這兩幅字,他做了一個促狹的表情,手指著他們笑道,「是啊!人生原本就是荒唐夢,若從歷史的長河來看,所有的帝王將相都是荒唐夢一場!」

「荒唐夢」一詞出自曹雪芹的《紅樓夢》 ,這是王拓甚為喜愛的一本書,每隔一段時間,總是不忘拿出來翻翻。王拓從初中開始接觸《紅樓夢》,本來是愛看它的故事,但後來反而是推崇作者曹雪芹更甚。王拓欣賞曹雪芹的豁達與自在,認為這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舉例來說,曹雪芹一生都很窮,生活須靠人接濟,其中接濟他的人不乏一些達官顯要 ,大家都視他為奇才,也都讀他的《紅樓夢》。而曹雪芹面對這些人,總是顯得不卑不亢 ,態度十分坦然,絲毫沒有一點窮酸相,由此可看出,曹雪芹對自己生命的接受與自信。

雖說從曹雪芹身上學到豁達與自在,但有一天,王拓在一本書上讀到曹雪芹過世的那一章,仍然掩不住感傷,獨坐房內喝了一天的悶酒。王拓喜歡讀歷史,不僅僅是《紅樓夢》,談起《資治通鑑》《史記》以及描寫日本幕府時代的《德川家康》,更是如數家珍。

嚴格說來,王拓開始大量閱讀歷史書籍,是在一九七九年震驚中外的「美麗島事件」之後,王拓被捕入獄的那五年。

生命是有局限的

剛剛被抓進去的時候,他內心滿懷悲憤 ,每天活在焦慮恐懼中,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不知道自己究竟會被關多久?也害怕是否從此妻離子散?他回憶那段日子,幾乎夜夜失眠,半夜醒來,發現自己竟然恨得咬牙切齒。後來,他意識到自己不能這樣繼續過下去,否則,他不是悶死,就是會活活被自己折磨死。

王拓決定用大量閱讀來幫助自己解脫。一直到一九八四年秋天王拓出獄為止,他讀過的書加起來起碼有三個人那麼高,其中有一半以上是歷史書,光是《資治通鑑》前後就讀了三遍。

從這些歷史典籍中,王拓領悟到,在歷史的長河中,個人只不過是一個極其微小的點。從古至今,經歷過的政治鬥爭無數,有多少人都是因為政治立場「站錯了邊」而被抄家、被斬首,「這種例子多如沙河,我王拓又算得了什麼?」他自問。

沒坐牢之前,王拓總以為自己豪情萬丈 ,情治單位的人曾屢次勸他,「母親年事大了,孩子又還那麼小……,」他總是聳聳肩,故做一派輕鬆瀟灑狀。經過那場試煉,他終於不得不俯首承認,生命是有局限的,譬如,禁不起刑求,禁不起疲勞審訊,禁不起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摧殘。他有感而發地說了一句,「人不是英雄,是狗熊。」

然而,人有局限性,也有無限的可能性 。出獄後,王拓並沒有從此遠離政治,依舊活躍在政壇,但問政風格已然有顯著的轉變,不再激情火爆,變得比較溫和理性。他吟起一首當年在牢裡讀到朱元璋的詩——詠雪竹︰「雪壓竹枝低,雖低不著泥,明朝紅日出,依舊與雲齊。」環境惡劣的時候,人要學會彎下腰去,壓力解除之後,人還是要回復到原來的生命力。這正是王拓人生的寫照。

用《孫子兵法》和《易經》度過不如意的關口關

十年前,在國內一般文科大學第一個教授《孫子兵法》課程的,嚴定暹當屬第一人。

一九九一年,波斯灣戰爭剛剛開打不久,嚴定暹連續看到好幾則外電報導:兩千五百年前由中國孫子所撰寫的一本兵法,已對波灣交戰雙方的戰術發生影響,美軍陸戰隊員目前最流行看的書,就是孫子兵法,而且幾乎人手一冊……。

由於嚴定暹鑽研《孫子兵法》多年,有感於這本古老的典籍如此受到西方人重視,當下就決定在海洋大學開設「孫子兵法與管理學」。

兵法雖然講的是作戰,但嚴定暹認為把它發揮在生活實務上,一樣非常受用。譬如下棋博奕、球類競賽、選舉運動、股票操作,甚至夫妻溝通,若能充分掌握《孫子兵法》的神髓,都可以做到無往不利。

嚴定暹對兵法發生濃厚的興趣,起因於她在工作上曾經遭遇過挫折,尤其是人際互動而產生的種種摩擦、誤解、猜忌和衝突,讓她感覺非常沮喪,懷疑自己「是否很愚蠢?」

有一次,她向一位精通《易經》的前輩請益,「老師,你看我是不是真的很笨?否則為什麼事情總是無法做好?」那位前輩語帶玄機地回答她,「妳絕對不聰明,但何必花腦筋去想『笨不笨』這件事,不如把力氣用來學點聰明的事!」自此,嚴定暹豁然開朗,開始下工夫鑽研中國古籍經典。

《孫子兵法》和《易經》是她最推崇的兩本書。前者有中國的「智典」之稱,後者則享有「智海」的美譽,就憑著這兩本中國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幫助她度過許多不如意的關口。

輸不起才是人生最大失敗

表面看來,《易經》裡談的「六十四卦」是用來算命看相,但其真正的精神意涵講的是「定位」——芸芸眾生如何找到自己最適合的位置來趨吉避凶。

孔老夫子五十歲開始讀《易經》,他認為《易經》的智慧可以使人頭腦清晰,看事情深入而細微,並且能深謀遠慮。孔老夫子甚至強調,自己若是早些年讀《易經》,就不會犯大過。

嚴定暹比孔老夫子幸運,還不到五十歲就讀了《易經》。研讀《易經》使她學會在大環境先找到立足點,然後才知道該在什麼地方使上力氣。

回頭看自己的職場生涯,她猛然省悟,過去一直把工作看得太大,好像只是生命裡的「唯一」,完全忽略了自己還具備很多長處,而工作中只要出現了一點挫折,就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快被毀滅了一樣,她自剖,「其實這都是用放大鏡去膨脹問題。」

《孫子兵法》則教會嚴定暹另一件事。人固然是為了勝利而生,但失敗乃是人世間的常態,許多人之所以活得不快樂,覺得很有壓力,就是因為不能用宏觀的角度去看失敗這件事。然而,一個人在勝利之前,必定先得忍受很多挫敗,只有「輸不起」才是人生最大的失敗。

有了這兩本隨身寶貝,嚴定暹發現自己活得比以前快樂,她輕笑說道,「也不再嫌自己笨了!」她說了一句頗有幾分哲理的話,「上天要啟發一個人,一定是先啟發他的智慧,再啟發他的福氣,否則,一個沒有智慧的人,根本保不住他的福氣。」

學會帶著時間看問題

出版界只要提到「周浩正」這個名字,就幾乎和「歷史小說」劃上等號。遠流出版集團董事長王榮文曾經在公開的場合中指出,整個台灣出版市場歷史小說的開拓,周浩正絕對是幕後最重要的推動者。

一九八六年,台灣誕生了第一套中文版的《德川家康全集》。出版後,立刻造成轟動,前後一共賣出了五萬套,而在背後催生《德川家康全集》的人,就是周浩正。隔了不久,周浩正策畫的另一套實用歷史叢書,包括《曹操爭霸經營史》《秦公司興亡史》《中國帝王學–貞觀政要》《縱橫學讀本》《長短經白話譯本》等書,也在台灣書市形成一股熱潮,短短一個月內就衝破五千套的銷售紀錄。

截至目前為止,從周浩正手中誕生的歷史小說,已不下百部。他在近期推出的《秦始皇大傳》《慈禧秘史》《長河落日》《曹操大傳》《三十六計》《洛神》等書,也贏得讀者一致的口碑,就以《秦始皇大傳》為例,單冊銷售已創下十萬本的數字。

「歷史」居然也可以變成暢銷書,這是周浩正始料未及的。他透露,一開始想做歷史書完全是基於「民族主義」的情感作祟。有一天,他和作家李南衡一起逛書店,無意間看到書架上陳列著一套日文版的德川家康全集,當時他還不知道誰是德川家康?李南衡告訴他,「德川是日本人心目中最偉大的民族英雄,」並簡略地敘述了有關德川的生平等等,周浩正當時就有一個念頭,「總有一天,我要在台灣出版這套書!」

學會看事情的本質

他在讀德川家康時就有很大的感觸,日本人對待歷史的態度非常用功認真,能夠把一個歷史人物處理得這麼好,而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比起日本豐富太多,卻始終看不到適合現代人閱讀的作品。

後來,他觀察到日本人將許多中國的歷史典籍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封神榜》《孫子兵法》等紛紛改寫,職業軍人出身的周浩正一時義憤填膺,「自己的歷史被別人詮釋的這麼好,這真是我們的恥辱,士可忍,孰不可忍,」就是基於這種民族使命感,從此以後,周浩正和歷史結下了不解之緣。

周浩正偏好出版歷史叢書,在當前台灣的出版界並非主流,他笑稱自己是「開發無人地帶」的經營。在「與古人對話」的過程中,周浩正益發領受到非常大的樂趣,也產生許多「感應」。他強調,人在潛意識裡,其實都是被歷史制約的,因為歷史不斷地循環、重複,只不過是人名、時間、地點的互換罷了!

譬如,在《曹操大傳》中他領悟到,「替接班人清理道路」這幾乎是所有獨裁統治者一致會做的事;《長河落日》所描述的主角人物隋煬帝,則清晰地點出「很多人一旦當權,往往就忘了自己是誰,以為自己是神」的迷思;《洛神》雖名為愛情故事,內容真正講的卻是權力接班的鬥爭。

因為接近歷史,讓周浩正學會「帶著時間看問題」,不光是看表相,而是看本質。因為讀歷史,讓周浩正明白人要懂得拉長視野,大開大闔,才能打開格局;因為相信歷史,讓他意識到不應目光如豆,只在今天和眼前的事打轉。

不管你同不同意,周浩正有云,「人一定要讀歷史,不讀歷史,總有一天連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