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華電子二○○○年十二月中旬宣布投資三十六億美元,與Infineon Technologies以及新加坡政府合蓋一座十二吋晶圓廠,投資金額之龐大宣示了聯電稱霸業界的決心,也反映了聯電憂心台灣惡化的投資環境,藉著海外投資來分散國內的政經風險。
這個廠將是聯電第三座十二吋廠,面臨全球半導體(IC)需求持續下滑、價格走軟,英特爾已經在二○○○年十二月對外公布放棄興建十二吋廠的計畫,全世界也很少有一家公司敢一下子規劃三個廠,但是聯電仍然堅持逆勢操作,突顯了聯電企圖在最先進的技術領域,打敗強敵台積。
「我們要做十二吋廠的霸主,」聯電集團董事長曹興誠以其一貫信心滿滿的語氣表示。以前個人電腦偏重運算,必須大量使用IC,但是隨著e-mail和上網的流行趨勢,個人電腦只要簡單、少量的IC就可以滿足想要達到的功能,使得需求相對減少。聯電的因應策略就是,「加強十二吋的技術,」曹興誠指出。
十二吋是做晶圓(wafer)最先進的技術,產出大概比目前八吋廠的產量多出一倍,可以大幅減少成本、增加良率,因此國際大廠如台積、德州儀器、摩托羅拉、日本恩益禧(NEC Corp.)紛紛投入這場競賽,預計於明、後年投片試產,大量生產約在二○○二年至二○○三年。位居全球專業晶圓代工第二名的聯電當然不會在這場比賽中缺席,除了台南科學園區興建一座十二吋廠,與日立(Hitachi Corp.)合資的Trecenti Technology也已經正式生產。
就是因為有這麼多的產能即將開出,加上IC(主要使用於個人電腦、手機)的需求還是沒有揚升跡象,分析師擔心將來會造成全球供給過剩,價格下跌、廠商毛利縮水。從英特爾股價以及台積、聯電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美國存託憑證(ADR)觀察,過去三個月內(到二○○○年十二月十八日為止),分別跌了五五%、四五%、三九%,與以高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指數(Nasdaq Composite Index)三八%跌幅相比來得更差,反映了股市投資人預期半導體製造公司未來的前景並不看好。
政經環境惡化影響競爭力
聯電的作法倒是逆勢操作、反市場心理。「景氣不好,大家不蓋廠 ,我們就必須蓋,」曹興誠說。他認為現在的不景氣應該會維持一年左右,也就是到了二○○二年,景氣又會翻揚,那麼聯電在低迷時擴充的產能正好可以趕上復甦的需求,大幅增加獲利。
即使對未來不悲觀,聯電最近仍然向投資人發表警訊,預期今年第一季營收將會低於去年第四季一○%至一五%,執行長張崇德提到,「 第一季之後,訂單沒有什麼能見度,」意思就是需求不強,客戶不再像去年年初大量預定產能。從股價表現來看,代表的是上檔空間有限,聯電在台灣股市已經跌破五○元的重要關卡,之前曹興誠曾說跌到五○元以下,聯電會花兩百億元把斷頭的籌碼買回來,但是基本面不佳,曹興誠已經改口,不會買進股票。直到二○○○年十二月下旬,面對投資人質疑曹興誠前後說辭不一,聯電才在董事會通過實施庫藏股制度,將從股市買回四十萬張聯電股票。
聯電這次投資是新加坡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半導體投資案,也是第一座十二吋晶圓廠,聯電持股將超過五○%,擁有主導權,Infineon以三○%的股份為上限,剩下的部分由新加坡政府經濟發展局(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和幾家尚未公開的公司持有。新廠位於巴西立園區(Pasir Ris Wafer Fab Park),距離樟宜機場約有十分鐘車程,廠址就在台積和飛利浦合資的八吋廠對面。
透過與Infineon以及IBM的技術合作,聯電這座廠將全力支援系統單晶片產品,並採用 ○.一三微米以及○.一微米的先進製程投產,第一階段將在二○○二年第三季、第二階段在二○○三年第四季試產,最終月產能的設計可高達四萬片,以確保聯電全球的主要客戶(包括Infineon)有充分產能可以使用。聯電現任資深副總經理季克非將擔任該廠總經理,他之前曾任新加坡特許半導體的製造部門資深副總經理七年。
其實,聯電在台南科學園區還有四、五座十二吋廠的預定用地,為何遠道跑去沒有市場、也沒有晶圓技術的新加坡投下巨資?原因之一是台灣日漸惡化的政經環境已影響了廠商的投資意願與全球競爭力。
去年聯電一座剛蓋好的新廠,事前已經拿到環境評估的許可,卻被新竹市政府環保局評定為環評不及格,引發地方政府強索回饋金的爭議,最後演變為檢調單位調查市政府官員是否有瀆職。曹興誠對市政府的作為仍然在意,他說,「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廠商在政府已經開發好的工業區內,准許它建好了廠,而且已經開工了,卻叫它再做一次環境影響評估。這種政府,真的是非常、非常莫名其妙。」
中央政府也好不到哪裡,少數執政黨面臨多數在野黨施展不開、立法院亂象不斷 、政府對傳統產業的重視似乎超過高科技產業,難怪聯電公司董事長宣明智要說,「現在的遊戲規則根本玩不下去了。」
反觀新加坡政府,清廉、有效率不說,還能夠建立穩定的政治環境全力促成商業投資。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主席楊烈國表示,聯電的投資案從洽談到定案只有三個月時間,而且因為晶圓代工有產業的龍頭地位,新加坡政府將提供五至十年的免稅(zero tax)優惠措施。
政府應設法改善台灣投資環境
聯電一九九五年為了進入晶圓代工業,採取了與美國設計公司S3 Inc.、Xilinx Corp.等等合資的策略,迅速成立聯誠、聯嘉、聯瑞三家公司(已於九九年底與合泰半導體「五合一」成為現在的聯電),藉著美國伙伴提供的資金,一起分攤建廠成本,順勢拿到他們的訂單,等於是一石雙鳥,有了這層後盾,分析師說聯電開始大幅殺價,增加新客源,也和台積爭取客戶。最近這幾年聯電雖然遭逢過不景氣之苦,可是那時打下的基礎間接造就了聯電二○○○年能夠挑戰三十五億美元的營收(九五年營業額只有七億多美元),策略可說是相當成功。
這次在新加坡投資,也是藉著策略聯盟來降低財務風險,曹興誠說不同的地方在於聯電已經能夠和整合元件大廠(IDM, 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Infineon平起平坐,而不再只是九五年時,技術水準不如IDM的晶圓代工(foundry)而已。IDM是指自己有工廠、也幫其他公司代工或把產品委託給別家公司代工的半導體公司,每年必須投下鉅額資金研發新技術,IBM、NEC、Infineon、英特爾都是IDM。專業晶圓代工(台積、聯電控制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占率,特許半導體與以色列的Tower Semiconductor公司排名在後)的技術不如IDM,可是為了能夠搶到IDM釋放出來的訂單,以及迎合設計公司(專攻設計、沒有廠房)的需求,還是要不斷開發新技術,所以,常常可以看到台積和聯電爭相宣示自己的技術最領先。
聯電這次在新加坡大手筆的投資,已經引起台積董事長張忠謀與許多業界人士質疑,聯電是否對台灣投資環境失去信心?曹興誠的答案是沒有。他說這次是給台灣一個正面的刺激,同時是聯電國際化布局的策略之一。
台積雖然最近沒有到國外投資,不過前一陣子張忠謀大聲疾呼新政府鬆綁戒急用忍政策,以免扼殺產業生機的談話,讓人印象深刻。兩位半導體重量級人士採取的動作雖然不同,卻指著一致的方向,那就是朝國外發展,把台灣打下的良好基礎移植到有市場誘因的地方(如大陸),或當地政府全力支持產業發展的國家(如新加坡)。
台積與聯電是台灣最具指標意義、也是國際上最知名的兩家公司,當它們以不同方法同時表達對新政府的失望時,新政府應該要有大大的警覺,設法改善投資環境、留住企業的心,而不只是被動的要求企業根留台灣,或許這是聯電到新加坡投資帶給台灣最大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