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讓凌陽科技成為國際知名公司

張玉文
user

張玉文

2001-01-01

瀏覽數 27,350+

讓凌陽科技成為國際知名公司
 

本文出自 2001 / 1月號雜誌 第175期遠見雜誌

Q:你們創業時為什麼要選消費型IC,而且一路都做這個東西?

A:我想會選這個產品一個原因是說,我跟我們董事長從七十年開始做(編按:在工研院),事實上我們對台灣整個產業的成長是很清楚。以國內來講,很多產品,尤其是中小企業,事實上並沒有自己的component(零組件),我們覺得提供國內這些component,尤其消費性產品有很好的發展空間,所以我們focus(專注)在這一塊。

另外就是,這一塊是台灣還未成熟的,因為那時候所有人大概都是focus想做PC,那我們覺得說台灣同樣有很多中小企業在做玩具、做計算機,而台灣事實上都沒有特定的IC公司,所以我們就嘗試著去走,東西做出來自己就可以賣,下游客戶已經在那裡,將來的發展或是說對整個工業界的contribution(貢獻)也比較大。

Q:那時候大家都想做PC,為什麼你們沒有被沖昏頭?

A:因為對產業瞭解就不會被沖昏頭。當時台灣根本還沒有人在提供消費性的IC component,美國人不做,因為美國不做high-tech(高科技)的你找不到幾個。日本人彈性較差,所以我們認為在台灣做一定有它的存在。

Q:所以你覺得你們來做這個low-tech(低科技)的東西可以做很久?

A:我們不是這樣講,我們是說,我們把high-tech的東西移植到low-end的產品上面,事實上是可以讓這塊餅愈擴充愈大。

Q:可不可以解釋什麼叫「把high-tech的東西移植到low-end的產品上面」?

A:比如說,我們公司剛成立的時候,十年前,microcontroller (微控制器)世界上比較大的市場是在4 bits,國內如果有人做,也都是在develop(開發)4 bits,那我們公司一成立就直接develop 8 bits。那個時代consumer沒有人用8 bits,甚至日本人的一些家電、收音機,他們都還是用4 bits而已,這就是我們所謂「把high-tech的東西移植到low-end的產品上面」。消費性的東西,一定會成長,如果把比較先進的技術,放到low end的產品上來做,本來就會create(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我們這樣做設計是比較有創意的。

Q:那時候覺得這個市場會持續一直發展嗎?

A:我們那時候當然也沒有想像到會發展到今天這樣的地步,那個時候是確定在十幾億的規模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事實上,後來我們是有一個偉大的目標,要將公司做到百億。

Q:一百億都是靠消費IC嗎?

A:我們是一定會focus在消費性IC,但消費性的定義並不是太狹隘,只是說今天要做的已經遠超過當初我們自己的能力範圍,事實上現在就是每天兢兢業業。

前五年靠看家本領

Q:你之前沒有兢兢業業嗎?

A:我常講公司前五年反正拿看家本領嘛,所以覺得問題不大。那後五年,事實上是已經挑戰不可能的任務了,就是變成說你要靠自己一路學一路走,不像前五年很多東西都是駕輕就熟。

Q:那你覺得再接下來的五年呢?

A:再下來的五年,當然是更清楚了,遠超過自己學識能力、經驗範圍,但是還是要去扛這個責任。

Q:你後五年是怎麼去克服的?什麼時候讓你覺得真的跨過那個門檻?

A:我想克服就是大家多坐下來討論溝通。我們公司一路走下來,在每一個重要的時間點都有不錯的人進來,在很多事情上面我們都是open discuss(開放地討論),所以很多東西在討論裡面大家就都會去修正,或是大家會去截長補短,靠這樣一路克服。

Q:所以你們比較像是集體決策的公司嗎?這麼多的人,如果意見都無法一致的時候,最後誰要決定?

A:就是靠溝通嘛。其實最後一致還是要可以下達命令的人下達命令,那不一致的時候就是你如何說服其他人。我常講,最重要的是,你今天即使反對這樣的東西,你還是要去執行這樣的目標。

Q:你們有沒有碰過這樣的狀況?

A:當然有啊。

Q:譬如說什麼?

A:比較難具體記,比如說我們一剛開始,最早是設定說公司在一百個人以下,差不多六十個人,可以賺很多錢,這樣就好了。但是我們做到第三年就知道,這點是不可能的,不是這個產業的特質,IC設計產業就是要持續成長。你必須克服自己原來不會的東西,必須去學習、必須去成長,當大家有這種認知大家就很快了。

Q:你們那時候為什麼會想說只要六十個人,想賺很多錢?

A:沒有,我們這些人都不是想賺很多錢的人,只是覺得那樣感情好,六十個人總經理可以叫出每一個人的名字,就像大家庭、小家庭的問題。

做事業是熟朋友一起來

Q:為什麼需要感情好?這個對你們來說……

A:做事業本來就是大家一起熟朋友,然後一路下來,本來就是讓友誼可以更鞏固,工程師有時候偏執的就是那些小東西而已嘛。

假如是六十個人,你就可以掌握一切,你超過某一個scale之後,因為溝通的不良,就會有一些風險出來。當初覺得說這些人的技術也好,又認真,應該六十個人就可以賺錢。我們從來不懷疑會不會賺錢,我們公司第一個產品發展一年半才出來,我們是一年半完全沒有產品,大家天天就在那裡專心做設計。

Q:那個東西這麼難嗎?要二十個人做一年半?

A:我想主要是我們成立這家公司也是滿突然的,這是一個因素。事實上一般R&D公司都是先有個腹案,那我們並不是這樣,我們開始了以後,我們重新規劃產品,我們認為重新做這樣品質會變好,所以所有的東西從頭開始做。

事實上從IC設計來講,本來就需要這麼多時間,不是說那個東西這麼難,而是從頭開始設計,一年多本來就是合理的,很少有產品能在一年內做出來的。像現在我們在開發比較全新的產品,大概需要花掉兩年的時間。

Q:那一年半怎麼撐啊?

A:我們那時候就領半薪啊。

Q:多媒體的部分,如何跨進來?

A:我們切入多媒體的第一個產品是數位相機,第二個才是PC camera。我們第一個數位相機是失敗的。

Q:為什麼?

A:走太快了,市場還沒成熟。

Q:你們兩年多做出第一個數位相機的產品,然後到第三年底真的開始有產品,那這段時間就是做第二個產品?

A:對,就是兩年的時候第一個產品出來,結果市場整個都是不對的,但是這兩年卻養出了技術,所以我再下去做第二個產品的時候,花不到一年就做出來了。

Q:那時候做數位相機的心情是怎樣?熬了兩年?

A:在IC設計業,對我們來講,我們公司對這種事情不會覺得怎樣。最長大概熬三年吧,我們還有做一做就放棄掉的。

Q:這種東西多嗎?

A:不多啦,一○%不到。

Q:意思是你們看得很準?

A:某一個程度。但應該是這樣講,產品看準的機會不是太大,就是五顆產品裡面能夠兩顆賣就已經相當不錯了,那不賣的,不代表明天不能賣。

Q:你們要把它留多久?

A:從技術的觀點,是永遠留著,那就等待它下一波,所以這種東西,你設計的時候,原來是給這個用的,那到最後賣的不一定是那個東西啊。

Q:最明顯的例子是哪一個?

A:像電子雞那個IC,我們當初設計不是給小雞用的,我們原來是做databank(電子記事簿),就是記電話號碼、記事曆那樣的東西。

Q:那差很多呢?

A:對啊,當時對我們的產品來講,少了一塊low-power(低耗電)的LCD(液晶顯示器)IC,那我們分析市場上面,low-power的東西可以運用到哪裡,就是在databank,所以我們必須開發那顆IC。那一顆開發出來的時候,剛好電子雞起來,我們就把那顆IC拿去做電子雞,也是因為我們的power是最小的,所以賣得最好,那時候台灣在做的LCD controller基本上都比較耗電。

Q:聽起來好像有點矇到的感覺?

A:技術一樣在那裡,但是你當初看一個東西會不會起來你怎麼知道,但是databank是一定存在那裡,是比較穩當、比較成熟。

Q:後來還是有賣databank ?

A:現在還是有賣啊,小雞不見了,但是databank還是繼續賣。

瞬間的變化誰也不知道

Q:那怎麼管?是有一套方法嗎?

A:沒有太好的方法。其實做這一類產品,從技術的角度看,從傳統的角度看,比較是還可以應付的,但瞬間的變化,誰都不知道。

Q:為什麼你們就這麼幸運,幾百種東西剛好每年就有一部分能賣?

A:所以這就必須從技術的觀點。我這麼多東西,但是我每一年還是為這些東西去判斷明年要做什麼,從技術的觀點,我要給它什麼新的生命。不是這個東西就放在這裡,就一直想它生金雞蛋,這是不可能的。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Q:但是就像你剛剛說,你當初想的最後不見得是它,但電子雞是很幸運它成功了,假設它失敗了?

A:煩惱那麼多不可知的事情幹什麼?IC設計這個行業本來就是高風險行業,其實半導體這個行業都是高風險行業,我們今天不能用台積、聯電賺錢來說,全世界半導體公司賺錢的其實沒有多少家。

Q:你會想早一點退休嗎?

A:我本來是計畫四十歲退休啦……。

Q:你現在幾歲?

A:已經四十四歲啦。四十六年次。

Q:那時候為什麼沒退休?

A:身不由己啊,人在江湖。我想,你開了一家公司,這是責任。這個行業的責任是很重的,你由原來的founder到現在員工四百人,如果看不到未來五年,那你會對不起這四百個人。

Q:做事到底有什麼好玩的?

A:其實這是挑戰嘛,這世界有多少人有這樣的機會。要有這個機會去檢驗自己的能力,去做這一些實驗,沒有幾個人有這樣的機會,我們剛好長在台灣半導體蓬勃的時候。我常講,我們剛好乘在這個浪頭上,你隨時要跳下來都可以,就像衝浪板一樣,但是你根本不知道這個浪頭要多高,那你為什麼不隨著這個大浪,把它整個滑完。

Q:你要怎麼去看自己總經理做得好不好?

A:要看我退下來的時候,有沒有人能夠接這個位子,如果愈多人能接,就愈好。我來看的話,會是這樣子。不會是在業績,也不是在人員的成長。

Q:你當下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A:就是自己的能力,因為工程師出身的人,頭殼都很硬,受過數位的訓練,很多都是0與1。但很多事情都是in between(在中間),不過工程師還是常常會想找出到底是0還是1。

Q:你現在還是這種習性嗎?

A:這幾年的訓練,有比較好一點,壞習慣還是沒辦法一下子改過來。因為之前都是在做研發,一直到這五、六年才開始會思考整體的東西。

Q:好玩嗎?

A:好玩,應該說是挑戰吧。

尋求問題,克服問題

Q:你們很喜歡挑戰?

A:我們工程師的特質是一直尋求問題,解決問題,克服問題,從中得到樂趣。

Q:樂趣在哪裡?

A:做一些以前認為不可能的事情,現在把它完成了。成就通常都是自己給自己的肯定。所以我常跟底下的人講,不要期望太多人給你掌聲,所有的掌聲來自自己給自己的鼓勵。

Q:你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可以認同這樣的想法嗎?可能還是要股票多給一點?

A:有時候要深沈內斂,設計的人要坐得住,講得粗一點,就是屁股要坐得住(台語),因為你不只是要創意,東西都不是突發奇想而來的。  

Q:你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坐得住嗎?

A:還好啦,經過幾年訓練下來。不過我還是不能理解,為什麼現場演唱會,滿滿的都是人。

Q:但你們公司的人,比較不屬於那一型的?

A:對啊,不然大概很難在學業上有好的表現。

Q:你們都怎麼看人?有筆試嗎?

A:沒有,就是兩個主管一起面談。我們在挑人進來的時候,就會注意是不是具有工程師的特質,例如要坐得住,要會去看事情,太膚淺的人不能做工程師。

以前我主要是面談設計方面的人。設計有設計的人的特質。IC是不能犯錯的,沒有時間讓你實驗。有些工廠的東西,做出來是還可以再試的,但是IC不行,所以做的人心要細。但在某些時候,又要有一定程度的aggressive,如果你不aggressive,做出來的東西,可能都跟別人一樣。但是如果要aggressive,又要細心,通常這兩項特質是背道而馳的。你要找單一特質的很容易找,但兩個加起來,就不容易找。

Q:那你坐得住嗎?

A:我絕對坐得住。

Q:當主管之後呢?

A:還是坐得住。這是個性的問題,就是你遇到問題的時候,能不能坐下來,把所有問題攤開,好好地想一想,找到解決的辦法之後才放手。有些人看到問題,就會想跳開,做設計的人不能這樣。

Q:做管理呢?

A:你還是要坐下來,要跳開的是思想,而不是人。

Q:公司的人同質性那麼高,會不會有問題?

A:我不覺得有問題,其實每個人做的事情都不一樣,風格也不同。不能說每個人都不講話,也不能每個人都放炮。比較好的機制是,每個人放炮,但放完之後,各自去解決問題。那怎麼去收尾是自己的事情。

Q:你們現在快要到百億的規模,同質性高,都是技術背景的人在一起,會不會是個問題?

A:會,但是有很多外面公司進來的人,雖然都是技術背景的人,但是每家公司的文化都不同,還是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資訊。凌陽之所以會成長,是因為在每個不同的成長階段,都會有不同的人進來。

Q:到了一百億的門檻,達到四至五百人的階段,公司缺的是什麼?

A:是懂整個全球operation的人。一家公司有好幾個具備總經理能力的人,是凌陽現在需要的。三、四年之內,培養出幾個這樣的人才是必要的。

Q:你希望公司做到什麼地步?願景是什麼?

A:我希望凌陽成為國際知名的公司。有很多人有意識形態,好像消費性比較低階,但消費性技術上仍然有一些獨特的技術,我想我們有機會在某些領域勝過國際性的公司。現在我們在玩具的領域有一點像是了,希望在消費性IC設計上,成為國際上數一數二的公司。(王潔雯、郭俊男整理)

凌陽科技發言人沈文義

不斷淘汰產品,一直向前

凌陽往往可以掌握時機,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客戶要的東西,

是因為凌陽在技術規劃和產品規劃做得比別人更早更好。

現在IC(積體電路)設計業的趨勢是分工,專業化,各公司的定位和特性都不同,凌陽是以客戶定製為主,不是像晶片組、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那種標準產品。好處是自主性高,不必考慮相容性,壞處就是一個產品一個客戶,賺大錢要很多好的產品,也才能養這麼多人。

消費性IC的生命週期一般約一年,但從核心技術的觀點來看,可以一直下去,問題是你如何去用,只怕找不到適合的應用產品。多媒體IC也算消費性IC的一環,過去較高技術的領域,即毛利較高的,都是美國公司走在前面,現在技術較成熟,台灣廠商也有機會。

今天凌陽若不做多媒體IC,我們的競爭力會下降,但太早做也未必成功。技術應該發展的路很清楚,只是商品化的時機並非我們能控制。大部分產品的創意來自客戶,對我們更重要的是,掌握時機等待技術成熟,走在技術最前端不一定賺錢。

從事IC設計要有覺悟,尤其是消費IC,推產品時很辛苦,等你成功了,市場也大了,自己有晶圓廠的大公司就會進來,景氣不好時,平時算是塞牙縫的產品他們也要來做,是不平等的競爭。大公司只賺製造的錢,我們賺的是微薄的設計錢,他的售價是我的成本,所以我們必須一直往前走,不斷淘汰,一直推出新產品。

凌陽往往可以掌握時機,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客戶要的東西,客戶成功,凌陽才成功。凌陽可以做到,是因為凌陽累積了十年的經驗,在技術規劃和產品規劃方面,比別人做得更早更好。

凌陽常集體討論大方向,以前最主要的是董事長(黃洲杰)、總經理(陳陽成)、施先生(董事施炳煌)、朱先生(生產中心協理朱厚憲)。董事長人很溫和,總經理和施先生則個性和專長都互補,總經理IC設計能力一把罩,施先生系統規劃和系統設計能力一把罩,凌陽第一顆大賣的產品Talking表IC 就是他們一人設計IC,一人設計系統。當年施先生手工焊接電路做的板子又快又好,一般人要幾個星期,他幾天就做好了,所以人稱「快手阿炳」。

我們現在很缺人才,什麼人才都缺,所以自去年開始找其他的研發資源,例如跟大學合作開發,主要是為了培養人才,如果每年有一、兩個人是因此而進來凌陽,就很值得了。(張玉文)

兩岸聯手,自創品牌由凌陽科技強力支援、遠見科技自創品牌產品——

「哈電族」(在大陸叫「文曲星」)稱霸兩岸,關鍵就在於重用當地人才。

自創品牌一直是台灣企業的夢和痛,但在凌陽科技的IC(積體電路)設計強力支援下,遠見科技在海峽兩岸完成了這個夢想。

遠見科技自創品牌的「哈電族」(在大陸叫「文曲星」)小型電子字典,稱霸兩岸,在兩地各自拿下約七○%的市場占有率。

二○○○年以來全球再掀中國熱,但外商覬覦大陸市場成功的並不多。

遠見科技的成功,是因為結合了兩岸的優勢:台灣的系統規劃和設計能力(遠見科技)、關鍵零組件設計能力(凌陽科技),以及大陸的軟體設計能力(轉投資北京金遠見公司)和製造能力(轉投資昆山遠見公司)。而經營大陸的成功,關鍵在於重用當地人才做研發和行銷。

重用當地人才做研發

遠見科技總經理馮竹健指出,「如果不結合利用大陸的優勢,就無法自我超越,而且有一天大陸會超越你。」

遠見科技能成功在大陸建立第一品牌,關鍵在於重用當地人才。

馮竹健指出,企業成功的三要素就是人,人,人,而遠見科技即在研發和行銷上重用大陸人才。

遠見科技重用大陸人才,不只是因為他們成本比台灣低很多,而且因為他們素質高,所以重用大陸人才作研發,只是他們的創意和系統設計能力還不如台灣;也因為他們瞭解當地市場,所以重用大陸人才作行銷。

行銷一直是很多台灣企業最弱的一環,遠見科技重用當地人才,以瞭解當地市場。例如,大陸的學生零用金少,所以行銷對象是父母,而不像在台灣以學生為行銷對象,而且產品的名字隨之從「哈電族」改為「文曲星」,所強調的色彩也不同。

從台灣派人長駐當地

很多大陸台商苦於當地人才流動率高,北京金遠見公司有一半是研發人才,五分之一是行銷人才,卻沒有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他們比照台灣,給表現好的人才配股,「讓他們覺得我們尊重他們,和他們分享,而不是壓榨他們,」馮竹健說。台商配股給大陸員工是絕無僅有的做法。

馮竹健認為,在大陸要成功,一定要從台灣派人長駐當地去帶,在當地指導他們,監督他們,他們才學得到東西。

北京金遠見公司就是由遠見科技創辦人之一周至元長駐當地坐鎮。當初向遠見科技建議做小型電子字典的凌陽科技董事施炳煌,擅長產品創意和市場定位,之前也曾長駐北京兩、三年,協助金遠見打開大陸市場。(張玉文)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