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全國開講;講開了嗎?

吳若權
user

吳若權

2000-11-01

瀏覽數 18,800+

全國開講;講開了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0 / 11月號雜誌 第173期遠見雜誌

最近幾年來,電視公司一味地製作現場直播的談話性節目,由於成本低、收視率高,站在經營效益的立場而言,的確值得電視業者投資,所以蔚為風潮。

不論主題是政論性質或娛樂八卦,這些節目以「開講」方式進行,主持人坐在一旁,邀請幾位「專家」列席,製作單位事先設定衝突性的議題,讓嘉賓們脣槍舌劍一番,接著觀眾Call-in上場,一個小時就在口沫橫飛中忽焉而過。

Call-in節目為觀眾留下什麼﹖

節目結束之後,主持人和參與發言的來賓拿了車馬費走人,電視公司賺進大筆的廣告費,沒有人會認真問,「這些節目給觀眾留下什麼?」

如果,有機會訪問這些衣冠楚楚的主持人,他們給的答案必然是,「我們給了觀眾充分的言論自由和公平的發言空間。」

現代人的壓力太大、牢騷太多,的確需要很多表達言論、發洩情緒的機會。不過,能順利Call-in,在電視機前發聲的觀眾,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的觀眾,只能被主持人、來賓和少數Call-in進現場的人,以莫衷一是的論點,不斷挑動對立的、負面的情緒。關機之後,獨自面對心中的鬱卒。不是落落寡歡,就是借題發揮和家人大吵一架,度過無聊的夜晚。

當天的議題,並沒有在節目結束之後,討論出更寬闊的見解,也不會有任何共識,而是更多的問號(主持人得意地說,「留給觀眾朋友做更深度的思考。」)和更嚴重的對立。(主持人驕傲地說,「我們很高興聽到不同的聲音。」)

這,就是台灣的電視「開講」式談話性節目。

甚至是以比較軟性話題為基調的談話性節目,製作單位都「責無旁貸」地要把它搞成火爆的場面。他們說,「吵得愈兇;收視率愈高。」我有幾次受邀擔任這種談話性電視節目的來賓,製作單位都不斷在錄影現場提示,「辣一點,對立一點!」你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他們會很坦誠告訴你,「節目才會比較好看,收視率才會提高。」

開講、開講,這原本是台灣文化中很親切、很人性的一部分。鄉鎮鄰里,父老兄弟在午後的樹下、在黃昏的廟口,閒坐在板凳上談天說地,交換生活情報、分享生命經驗,多的是溫馨感人的忠厚氛圍,少的是面紅耳赤的咄咄逼人。

如今,在電視節目炒作之下,「開講」已經近乎是「口舌之爭」的代名詞。選台器一旦定格在「開講」式的節目上,絕對少不了「為反對而反對」的爭辯場面,也不會缺「大聲就贏」的非理性壓倒式辨證。

為什麼電視公司會把節目做成這樣﹖最主要的動機:當然是收視率。沒有收視率,就沒有廣告。沒有廣告,就有人會被換掉。製作人能不緊張嗎﹖他們又有什麼本事,可以把節目搞成這樣,所有上去「開講」的來賓,都像殺紅了眼般的不可自抑地相互攻堅﹖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就簡單多了。

第一、節目中討論的議題,必須設定成對立的、封閉式的,例如:「唐飛該不該下臺﹖」「核四該不該續建﹖」;而不是開放式的問題,例如:「如何讓行政院長的權責得以充分發揮﹖」「核四續建的利弊得失該從哪些角度評估﹖」

第二、參加討論的來賓,他們各自的立場必須是對立的,最好還要有點水火不容呢!這項條件可以說毫無難度可言,只要邀請不同黨派的政治人物上場,加上主持人的「循循善誘」,光憑這些政治人物的火候,絕對能有效刺激收視率。

無法得到共識

以上兩個要點,從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和舉辦辯論比賽差不多;實際上卻差得太多。辯論比賽的規定和發言結構都非常嚴謹,立場不同的兩組人馬,各自的邏輯必須一以貫之。電視開講節目進行的發言次序比較隨機而鬆散,在一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之後,沒有人聽出來誰有道理。

這也就是電視開講節目最大的貽害:進行一個小時的討論,七嘴八舌之後,竟是一片「霧煞煞」。不僅如此,還留下與會者猙獰的面目和狹小的氣度,作為全國電視觀眾練習溝通的負面典範。

任何形式的討論,目的都是要溝通不同的意見。觀眾並不瞭解,電視「開講」節目,是一種表演,不是溝通,它的目的是藉由製造衝突對立,提升收視率以及政治人物的知名度,不在於溝通不同意見,當然也就無法得到共識或解決方案。

偏偏我們形象超卓的主持人,善於將表演性質的「開講」節目,包裝成為了溝通而進行的討論,理所當然地誤導了觀眾的期望,也影響了他們對溝通的學習與看法。

團體溝通的真正目的,除了溝通不同意見之外,還常常被期望能夠從建設性的意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新創意。尤其,企業內部的會議,更需要包容不同聲音的雅量,讓彼此在暢所欲言後,為團體的最大利益找出路。

討論中有不同的意見,是被允許的。但更重要的是:這些不同的意見,如何能夠透過團體的討論,整合成有建設性的力量﹖用言語互相摧毀對方的觀念之後,新的共識能不能在煙硝戰火中重新建立起來﹖代表不同立場的人,願不願意尊重團隊的共識,捐棄己見,一起來打拚﹖

談到台灣的電視綜藝節目,學者專家無不搖頭嘆息。我倒覺得學者專家們應該把檢驗的焦點移到這些「開講」式的節目,做出客觀的評估及建議。

如果,吳宗憲式的綜藝節目被評為「低俗」,會影響孩子們的成長;試問:那些「開講」式的節目,又「高雅」到哪裡去,對孩子、對大人,有什麼正面的引導﹖(本文作者為行銷管理顧問暨專欄作家)(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