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台南企業創新地位

陳卓君
user

陳卓君

2000-10-01

瀏覽數 24,300+

台南企業創新地位
 

本文出自 2000 / 10月號雜誌 第172期遠見雜誌

在今年紐約的服裝時尚展中,可以強烈感受到未來流行走向有以休閒為主的趨勢,放縱、自由的風格一改過去崇尚華麗的趨向。世界各地的知名品牌無不緊抓這股潮流,以期獲得廣大顧客群的青睞。

相隔半個地球遠的台灣,也沒有被排除在這一波流行風潮之外。

位居於台南縣歸仁鄉附近的台南企業,在樸實的小鎮中特別顯眼,沒有一般成衣業給人的雜亂、毫無生氣的印象,取而代之的是一棟簡單、具現代感的大樓。深藏在背後的是井然有序的生產鏈,曾默默地創下每股盈餘八.四元的紀錄。

儘管過去十年間,台灣的成衣出口值占紡織品出口比率大幅滑落,從二九%跌至一五%上下,但是台南企業卻呈逆勢上升。

去年年底,台南企業仍獲得以休閒服飾為主的GAP大筆訂單,金額超過新台幣三億元,讓台南企業成為這一波世界流行休閒風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今年八月底,在日本伊藤榮堂決定與台南企業的自創品牌TONY WEAR,簽下一百萬美元以上的今年秋冬商品訂單,成為跨進日本市場的第一步。

「如何創造出被需要的價值、知道自己的資源在哪裡,才不會一直在削價競爭,」台南企業總經理楊CC說。

有彈性、品質好就有價值

不想捲入與第三世界的低勞工成本肉搏戰中,台南企業始終期望追上歐美的流行腳步,轉型改造成了逃離此戰爭的唯一方向。「我們的客戶並不是精品店,也不是底層的產品,而是在中上級、量大的接單,」台南企業董事長楊青峰道出自己的定位。

同時,只要顧客有需要,台南企業就能靈活地做有彈性的改變。「我們從不設限自己能做什麼,只要是成衣,我們什麼都做,」楊CC說,「我們就是專業的成衣廠。」

「業務和生產常常是對立的,因為生產無不希望訂單是很長、量大、式樣簡單的,」楊CC說,「但是這樣公司就沒有辦法生存。」

基於這樣的理念,業務在接單時從不設限只做哪一類的產品。這樣靈活的彈性,讓客戶放心地把訂單下給台南企業。

楊CC談到,曾經有一個客戶從一個合作很久的廠商轉到台南企業,好奇之下詢問,才知道原本合作的廠商所做的褲子沒有加?,因此當他們要求工廠加?時,工廠卻拒絕接單,因此才將訂單轉給台南企業。

「我們不但業務接單能力很強,工廠變化能力也很強,這兩者一定要搭配,」台南企業研發處副總經理兼台灣區總廠長陳良泰說,「不然什麼都不能做,接單的範圍就愈來愈小。」

儘管全省有二十多家工廠都是MAST的代工廠,但當MAST要做洋裝時,訂單只給台南企業。「因為很多工廠根本就不敢接,就是我們來接高檔的洋裝,」陳良泰說。

台南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代工鏈後,面對的品質要求都是國際級的。「同樣的布料,有品牌的客戶對細部的要求就是不同,」楊CC說,「我們的客戶都是國際級的,但也是最難做、大家最不想做的客戶。」「他們非常挑剔,」楊CC形容這些國外廠商對於產品的態度。

台南企業對布的品質、式樣、縫製技術、交貨日期及合作的紡織廠都有嚴密的要求,這些額外的要求常使想要做台南企業生意的廠商打退堂鼓。

「雖然我們是在做工,可是現在賺的是腦力的錢,」楊CC笑著說。

「腦力」在台南企業指的是生產流程系統的有效規劃。接單後,工廠必須經過「產前會議」的溝通與討論,將一件衣服分成二十個部門,以安排流程,並利用十多年前就引進的流水製程。「我們換款的速度是一天,比一般捆包式的生產方式快上兩到三天,」陳良泰說。

隨著國外大廠GAP的快速成長速度——每年超過二○%的成長,接單中有四○%為GAP的台南企業,也快速成長。「這是我們最大的收穫,」楊CC說。

完善國際分工以增加競爭力

過去台灣的成衣業能夠在市場上打拚出成績,靠的多半是勞力成本低廉,但是「成衣業如果不做些改變,就會被淘汰,」紡拓會產業發展組組長蔡金獅說,「所以未來決定成衣業能否生存的關鍵,就是國際分工是否能夠做得徹底。」

積極向海外布點是台南企業的第二個腦力象徵。目前除了台灣三個廠,台南企業在大陸、印尼、柬埔寨等地都有設廠。「在我們訂單的結構上,我們所需要的勞工就是這麼多,」楊青峰說,「因此我們要積極向海外布點。」

儘管國內成衣業者在東南亞國家低價搶單的競爭下產值逐漸衰退,但台南企業倚靠全球生產據點的布局,使得營業額得以逐年成長。

以去年為例,除印尼事業部受當地政局不穩的影響,使得年營收未達標準,其餘事業部達成率都超過百分之百,因此去年獲利整體成長一八%(見表)。

隨著台南企業在各地區的產能逐漸開發,整體營業額也屢屢開創新高。

就今年的一到八月的獲利表現看來,已達成財測目標七七%,並較去年同期成長三五%。這主要拜今年柬埔寨二廠邁入全能運轉,且當地毛利由一五%成長至三○%,使獲利大幅超前。

當初台南企業至大陸設廠時,只準備十萬美元,將舊的機器設備搬至大陸宜興,在當地租個廠房便開始生產。「用最省的方式去做,結果第二年就賺進四百萬美元,」副董事長吳道昌笑著說。

影響成衣業的關鍵因素中,各國進口配額的限制無形中也是成本之一。台南企業到海外設點,是為了要靈活取得各國配額。「我們的優勢就是能夠善加利用各國的配額,做很機動的調度,包括我們的產能和接單,」楊青峰說。

當初台南企業在決定東南亞生產據點時,便看重柬埔寨配額開放的價格優勢,立即決定在此設廠。「我們那時用三年份一打十五美元高價買下配額,把所有賣便宜貨的廠商都嚇跑了,」吳道昌笑著說。

在亞洲布局接近穩定後,下一步台南企業將把生產據點跨至離最大市場——美國——最接近的中南美洲。「未來五年會把國際分工的網路架構得更完整、健全,」楊青峰說。

去年十一月吳道昌到薩爾瓦多勘察環境,十二月便決定在該地設廠,今年五月便正式生產。前後約半年的時間便決定中南美洲的第一個生產據點,「這都是經驗累積啦!」他說。薩爾瓦多也被冀望成為暨柬埔寨廠後,明年全公司獲利的主力來源。

對於台南企業來說,時間的分配是最主要的分工考量,各國員工素質的高低並不是最大的分工標準。對於有些人認為亞洲、中南美洲國家只能做簡單式樣的說法,吳道昌不以為然地搖頭說,「我不相信。」

楊CC舉出當初在印尼設廠的例子,當時也有許多人說印尼的成衣廠只能做款式單一、技術簡單的成衣,可是「我們印尼廠第一次接的訂單就是做大衣,」她說,「我們從不設限他們的能力,只要標準架高,一定可以達到。」

「重點還是在於管理上面要如何配合當地的價值觀,」吳道昌提出國外設廠要成功的條件。在薩爾瓦多,也有許多國外成衣廠在當地設廠,「還有韓國的成衣廠在當地做西裝也很成功,」他說,「共同的地方就是他們都是用當地人管理,這樣才能克服價值觀上的障礙。」未來經營權就由當地人主導,技術上則是由大陸派出的技術人員做指導。

未來,台南企業將會在墨西哥設廠。不過由於當地有進口配額限制,因此不排除在該地設立一貫廠,也就是布料、成衣皆在當地生產。並且於九月在紐約成立辦事處作為行銷據點,「畢竟那裡是成衣的重鎮,所有買方都在那裡,」楊青峰說。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怎麼去整合各地的生產據點,做有效的管理,是我們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楊青峰點出了公司下一個目標。

導入ERP成為公司改造的力量

成衣業雖是傳統產業,台南企業可以存活至今,並且有高獲利,在管理中加入高科技是箇中秘訣。

成衣最大的特性便是要能夠隨時應付流行趨勢的改變,尤其在代工方面。「為了要快速反應,管理非常重要,否則延了幾天等到仿製品都出現了,利潤也會迅速下滑四○%,便再也賣不出去了,」蔡金獅說。

拜科技之賜,藉由電腦,資訊的傳遞將更加快速精確,「導入SAP(思愛普)的ERP(企業資源規劃系統)最重要的是所有資料都可以在電腦中一目瞭然,任何文件修改都可以做最快的變動,」當初大力推動此系統的吳道昌說。

藉由這個系統,原本如「孤島」的各部門將可以藉企業內部網路系統做充分地整合,跟國外的工廠聯絡也可以更快速,「整個產製過程預計可以節省兩個星期左右,」楊CC說。

「EDI(電子交換系統)可以傳輸圖檔,與客戶做快速的連線,但是ERP是一整套的東西 ,客戶可以明顯地知道訂單生產的進度, 」吳道昌說出毅然導入比GAP所要求的 EDI 功能更完善的 ERP 的原因。

「有很多廠商等著看台南企業會不會成功,才決定是否要投入。畢竟沒有人做過,而且投入的經費太大了,」蔡金獅說。

台南企業不惜投下新台幣一億元以上的經費,「因為這一定要做的,尤其在未來電子時代,」吳道昌說。

開放的企業文化態度,使吳道昌在經營會議上提出這個計畫時,董事長等決策者都表示支持。但他也承認其中也有很大的掙扎,「因為這個計畫可以說讓整個組織轉變,會導致整個企業內部改革,」吳道昌說。

過去組織是金字塔型,最上面的命令經由中階幹部傳達,由最下面的人去執行。但是導入此系統後,「整個組織就會變成啞鈴型,」吳道昌引用《數位神經系統》?的「中間人」概念說,「中間人就要開始去學習,不管是往業務面還是往執行廠務面,都要找到自己的價值。」

導入這個系統,員工多少有些抱怨,「平常的工作就很多了,還要額外增加導入系統的工作。」吳道昌瞭解員工的辛苦,「但這個辛苦是一時的,如果現在不做,五年以後就完了,不用生存了。」

從去年八月開始導入後,在四個多月以內財務部就已成功上線,目前其他部門正陸續導入此系統。

「第一階段導入工作完成將可以達到ERP整體三○%的功能,」吳道昌自豪地說,「如果這個系統成功導入,但是同業不用,我們會把第二名遠遠甩開。」

自有品牌Tony Wear爆發力足

自創品牌則是台南企業另一項競爭利器。Tony Wear的出現,著實讓台南企業從單純的代工者躍升為品牌擁有者。「OEM(原廠委託製造加工)畢竟受到客戶的限制,自主性很低,」楊青峰說,「所以自創品牌所擁有的行銷利潤,對公司來說是個新的衝擊。」

「這條自創品牌的路真的很辛苦,」楊CC回首這七年來在大陸打此品牌的困難。Tony Wear一直到去年才有獲利,去年一年的營業額達五百八十萬美元。在這之前經過六年的虧損。

早在十幾年前,台南企業就曾在台灣創立品牌,初期在台北的天母等地設立營業點。「一下子做得太大,結果內部管理等都出了問題,」吳道昌回憶,「最後只好收掉。」

有了這個慘痛經驗,接下來在大陸自創品牌的路便走得踏實、穩健多了。「那時我只給陳副總(陳福川)兩千萬元,然後跟他說:『只有兩千萬喔,如果做不起來就收起來了,錢不是永遠供應的。』」吳道昌笑著形容當時謹慎的態度。

「Tony Wear第一次是在上海第一百貨開始賣,那時候只有一根竿子給我們賣外銷至日本的西褲,」楊CC說,「結果是那一區業績最好的。」

接著Tony Wear就不斷地嘗試錯誤。初期陳福川帶領的一群人從嘗試鋪點開始,「如果一開始就打廣告,客人到了店裡卻沒有辦法買到東西,那一切都是枉然,」因此吳道昌很強調內部的管理和配送要做好。

等到一段時間的客戶累積後,Tony Wear也逐漸從單一的男裝西褲漸漸增加產品項目,到現在已成為大陸男性西服知名品牌之一。今年的銷售點將從目前的七十家,擴展到一百二十家;從原本的一級都市漸漸推展到二級都市。

「代工是純粹做生產,但是Tony Wear強調的是行銷。用製造的頭腦去管行銷是永遠失敗的,」吳道昌說。因此,今年Tony Wear也從台南企業獨立出來。「希望順利的話,Tony Wear五年內能在海外上市,」他說。

不僅組織分隔,Tony Wear的市場與台南企業的代工市場也有明顯的區隔;自創品牌以大陸內銷為市場,代工市場則以美國為主。

「這兩個市場並不會有衝突,甚至還會變成一種交流,」楊青峰說。

一方面台南企業可以從現今美國成長快速的客戶得到最新的資訊,包括設計理念、流行趨勢、市場行銷、顏色等,另一方面可以藉此應用在Tony Wear,不與世界潮流脫節。

因此,GAP 線上購物的高營業成長率也讓Tony Wear躍躍欲試。目前主導Tony Wear行銷概念的楊CC認為,大陸幅員廣大、交通易達性不高,與美國的情形類似。「會以 B2C(企業對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模式開始,」她說。

培養人才不遺餘力

台南企業走過近四十年,家族企業的形象將在未來幾年慢慢打破。「家族企業的模式從我們這一代後就結束了,未來就全部交由專業經理人來做,」楊青峰說。

此外,隨著企業版圖不斷向海外擴展,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緊迫,因此從幾年前台南企業就開始有培訓人才的計畫。去年七月所執行的「A計畫」,原本要招二十個人左右,可是一下子來了三百多個人。「這讓我們很訝異,還有這麼多人願意投入這個行業,」楊青峰說。同樣的情況,今年與南科的高科技公司聯合徵才時,原以為會受到高科技公司的人才排擠而招不到人,「沒想到一下子來了六百多個人應徵,」吳道昌笑著說。

「現在如果一個企業沒有遠景,一般年輕人都不願意投入這個行業,」吳道昌分析為何有這麼多人願意到台南企業,主要是因為在去年公司宣布導入ERP系統,同時在已上櫃的優勢誘因下,吸引許多年輕人才投入。

「在技術上我們也許比不上其他成衣廠,但是在培育人才方面我們一定是領先地位,」楊青峰謙虛中帶著自豪說。

正式進入台南企業前的實習訓練,事實上才是公司選擇人才的開始。通過初步面試後,這些年輕學子必須到第一線接觸生產訓練,「有些人在這一關就打退堂鼓了,」陳良泰笑著說。

前一波進入台南企業的MBA管理人才,則在總經理室實習、熟悉公司運作。「他們就是公司的智囊團,每年都必須蒐集許多資料,訂出公司的五年計畫,」吳道昌很得意地說出這一套訓練方式。一年之後,這些管理人就會被分配到各廠或部門發揮所長,「出去後他們都很明確知道要做什麼,」吳道昌說,「因為這些計畫當初都是他們定的。」目前柬埔寨廠的負責人楊昌博便是這一波人才培訓的一員。他以不到三十歲的年齡便有自己的事業,並且是當地製衣工會副理事長。「這樣的例子證明我們公司真的很有發展,也可以藉此吸引更多人才,」吳道昌說。

一路走來,台南企業不懼外在環境的快速改變,始終保持開放的企業文化,接受一波波的新刺激。「只要人還要穿衣服的一天,成衣業就有存在的一天,」吳道昌始終這樣勉勵自己的員工。

Tony Wear的廣告標語:「做一個有彈性的男人」成為一個響亮的招牌,訴求男人要放下西裝,換上最流行的彈性休閒服。同樣地,在台南企業身上也可以見到這種彈性的性格——改變、勇於嘗試,以面對下一個四十年的來臨。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