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的星期天下午,最適合家庭聚會。豐盛餐桌的頭尾分別坐的是父子兩個大忙人:黃俊生與黃致道。
父親黃俊生是長庚醫院耳鼻喉科醫師 ,今年六十六歲,看起來精神奕奕。過去他曾擔任長庚醫院台北院區副院長兼耳鼻喉科主任,去年退休後,仍繼續在門診服務病患。兩年前,財團法人黃俊生電子耳基金會成立,以無息無限期的借貸方式,幫助病患植入電子耳,造福了許多經濟不富裕的聽障者。
黃致道十二歲就到美國讀中學,一直念到華頓學院企管碩士。他曾和幾個朋友在美國合夥成立多媒體資訊庫管理公司,擁有豐富的高科技經營經驗。在華頓學院念書時,黃致道結識了現任的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總經理辜仲諒,兩人一直是好朋友。因此當中信銀要推動電子銀行,辜仲諒便邀請他來協助規劃實行 ,擔任網際網路業務開發的特別顧問。如今中信銀電子銀行已上軌道,黃致道現在是和信集團下的和訊企業網(eCorpServ)總經理,專為中小企業提供ASP(應用軟體服務提供者)的服務。
這對父子所學各異,許多觀念也大相逕庭,卻有著相似的身形和一樣堅定的眼神。
聚少離多的父子檔
在黃致道成長的過程中,黃俊生其實並沒有陪在身邊。台灣退出聯合國後,又逢中美斷交,政局相當不穩定,黃俊生便把國小剛剛畢業的黃致道跟哥哥一起送到美國去念書。之後黃致道在美國求學,培養出他獨立自信的性格和明快積極的行動力,也決定了一生的志向。
「我要做一輩子的創業家,」黃致道的志願和別人大不相同 。人家創業是為了守成,黃致道卻是為了創業的樂趣而創業。「我很enjoy從無到有的歷程,」他說。年紀輕輕的他,已經身經百戰,除了在美國時自行創業,也加入過普迅創投、美僑商會及東信電訊,還曾到北京負責一外商集團到大陸投資生技公司的國際合作案。協助中信銀電子化之後,去年九月,他又帶領著和訊企業網從零開始。穿著簡單T恤的黃致道看起來精力旺盛 ,頭上卻已經參雜著些許白髮。至今單身、三十五歲的他有時忙到連周日都要去公司開會。
黃致道出國以後,父子倆中間隔著廣闊的太平洋,自然是聚少離多。
一九九五年夏天黃致道回台後,父子倆重新開始深入瞭解彼此。兩人經常約在禮拜六下午聚會,聊生活、聊為人處世,也聊彼此的價值觀。
做為一個父親,黃俊生覺得自己理應教導兒子瞭解久違的台灣社會。他認為黃致道在美國多年,許多觀念不適合台灣,必須要慢慢「潛移默化」。但黃致道對父親的教誨卻不全盤接受。意見不合時,他也會藉機把自己的想法傳遞給父親。不過若是父親一針見血地說到自己的錯處,他還是會乖乖默認。
「他回來以後就告訴我『職業』和『婚姻』這兩件事不給我管,」黃俊生說到這裡有點氣急敗壞。他最關心的,正是這兩件禁忌。
對黃致道想當一輩子創業家的夢想,起初黃俊生並不贊同。「我們對『穩』的定義不一樣,」黃致道說。爸爸認為若是看到一個好公司,就抓緊不要動,這就是穩。兒子則覺得,有動力持續一直往前走才叫做穩。
不過現在兩個人在職業問題上總算有了一點共識。剩下最令父親煩惱的,就是黃致道已經三十好幾了,卻還沒有成家的對象。他堅持婚姻應該是從友誼慢慢延伸出來的結果,要順其自然才是緣。因而每次黃俊生幫他介紹的女孩子 ,黃致道總是覺得「無緣」,而沒有進一步的行動,讓爸爸十分頭疼。
這對父子雖然長期不住在一起,卻很有話講。黃俊生說,「我知道年輕人的心理,我自己也年輕過啊!」黃致道也覺得父親很open-minded(開明),可以與他用邏輯思考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討論各種事情的看法。
不一定要同意,但要互相尊重
黃致道對父親的形容是,「他是個非常『韌』,毅力非常強,非常專心的人,」黃致道認為父親對自己的影響無法明確地用言語表達出來,但就如同「呼吸一樣自然」。
黃俊生對兒子的能力相當有信心,也很讚許黃致道的務實。不過,他還是經常叮嚀兒子要虛心,要注意別人值得學習的地方,不要認為自己是最好的。
雖然相聚時間不多,但父子畢竟是父子。黃致道跟黃俊生一樣,腳踏實地,很有原則,並且對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非常固執。當兩個人一時無法取得共識,黃致道的看法是,「並不一定要完全同意,但要盡量互相尊重」。黃俊生則說,「他就是嘴巴很會辯啦!」說到這兒,父子二人不禁相視大笑起來。
經由這樣的父子聚會,兩人互相學習瞭解對方,充分地討論彼此對人事物的觀點。黃俊生很滿意自己跟兒子「亦父亦友」的關係,黃致道也很慶幸自己有個開明的老爸。二十年的分離,竟在這一剎那消弭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