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一月開始,IBM公司所有的Aptiva系列桌上型個人電腦將從美國各大零售通路的貨架上消失,消費者將只能透過網路購買––包括IBM自己的網站和網路經銷商的網站,希望以電子商務較低的交易成本,能讓在非商用個人電腦市場上虧損累累的IBM起死回生。
在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間開啟個人電腦紀元的IBM,在邁向二十一世紀之際,轉身積極擁抱網路。
電子商務促進資訊革命
雖然IBM高層並未完全排除日後重回傳統經銷通路的可能性,但是藍色巨人這個相當「激進」的動作,對照近兩年來美國電子商務的爆炸性成長,足以顯示電子商務不只是一時的流行,而是新世紀商業世界中無可逆轉的趨勢。更重要的是,網路經濟在邁入新世紀之際,也開始面對新階段的挑戰:在網路世界攻城略地之後,如何在搶下的地盤上真正獲利?
管理大師杜拉克(P.Drucker)去年底在美國《大西洋月刊》上撰文指出,電子商務對資訊革命的重要性,正如同一百七十年前鐵路發展對工業革命的重要性,兩者都創造了新的、與前一階段截然不同的繁榮景象,快速改變了經濟、社會和政治的面貌。
在網路經濟裡,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影響深遠,「未來任何人都能夠從任何地方,在任何時間,購買任何東西,」《網路未來》一書作者馬丁(C. Martin)宣稱。
目前電子商務發展最快的國家美國,可做為參考。美國網路經濟的規模究竟有多大?數字或有出入,卻都顯示成長之快。
根據美國進步政策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一九九七年,美國電子商務的交易金額為三百九十億美元,較前一年成長一倍;到二○○一年,預估將達三千五百億美元,其中以企業間的電子商務為主要成長動力。《科技評論》雜誌認為,十年內,電子商務就會成為美國最主要的交易方式。「網際網路將成為每一種行業的核心,」美國銀行證券投資公司技術總監紐曼( B.Newman)說。
各界也將美國新經濟的榮景歸功於網路經濟。美國《時代》雜誌指出,網路帶來低通膨、高生產力、高成長。過去常造成不景氣的存貨問題,因為網際網路的交易方式而得以緩和,因此比較少出現景氣下挫,即使有不景氣,也不會像過去那麼嚴重。
改寫買賣雙方的經濟活動法則
美國《商業2.0》雜誌則綜合電子商務的特色為:實體物質的重要性不如非實體(例如人的想法),處理資訊較傳遞實體產品的重要性和成本效益更高;距離消失,全世界都可能是你的客戶,全世界的廠商也都可能成為你的競爭對手;時間不再是限制,即時互動很重要;個人化交易,透過網路交易的商品或服務針對個別消費者的喜好和需要……。
網路經濟改寫了買賣雙方的經濟活動法則。《未來學家》雜誌指出,買方的勢力擴大,代價是必須付出一些費用,取得個人化的服務,或者是提供個人的背景資料做為交換。對網路經濟的廠商而言,有關消費者的資訊隱藏著無限商機。
賣方則拜網路之賜,成本大幅降低,但不確定性和風險卻升高。《時代》雜誌舉例指出,銀行業透過行員處理一項交易,每次成本約兩美元;若透過自動櫃員機,成本約八十美分;若透過網際網路,成本約三十美分、或更低。
美國舊金山大學經濟學教授蒙羅(T. Mumroe)指出,網路將使得已經變動很快的競爭情勢加速變化,一項產品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兩、三年,或者更短,甚至一個產業的生命周期將不到十年。
進入新世紀,網路經濟也邁入新階段。在電子商務發展的初期階段,講究速度,先占先贏,廠商莫不卯足了勁搶占地盤;是否獲利似乎並不重要,只要看看資本市場上的投資人如何熱烈擁抱那些虧損累累的網路公司(例如知名的亞馬遜公司),就可以明白。
不過,波士頓管理顧問公司資深副總裁伊凡斯(P. Evans)在《哈佛企管評論》雜誌上撰文指出,那個階段已經結束,現在已進入電子商務的第二個階段,重點在於如何捍衛已占到的地盤,並開始獲利。
當外界為電子商務熱情歡呼之際,仍有一些冷靜的聲音提醒我們網路經濟的隱憂。
對個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隱私權的問題,網路公司大量蒐集、運用消費者的個人資料,破壞個人隱私權。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布拉克曼(A. Bruckman)更指出,電子商務「對個人的隱私帶來空前的破壞」。
部分廠商,如NCR、網威公司等都在發展相關軟體,讓消費者控制廠商蒐集的個人資訊,未來是否能有效保護個人隱私,還待考驗。
決策者是貧富重新分配的關鍵
網路經濟也會對現有的經濟體系造成影響,《時代》雜誌引用經濟學家熊彼得(J. Schumpeter)的「創造性破壞」理論來形容這種效應。
《科技評論》雜誌指出,像亞馬遜公司之類的網路公司取代部分地區性的經濟活動,估計明年美國地區營業稅收入將短徵一百二十億美元。
專家們的另一項憂慮是,網路經濟的的發展,是否會造成貧富差距(無論是個人或國家層次)的擴大。樂觀派認為,貧者正可以利用網路,以「大躍進」之姿迎頭趕上富者;悲觀派則認為,網路發展一日千里,貧富之間的差距將以更快的速度擴大。
哪一派的預言會成真?關鍵將在於當政決策者的態度和作為,下一世紀將是貧富版圖重新分配的歷史決戰點。
大約十年前,一家世界級的汽車公司針對當時剛出現的網際網路做了一項研究,結論是,網路將成為二手車銷售的主要管道,但新車還是會透過傳統的銷售通路出售。時至網路發燒的今日,結果卻相反,目前美國一半的新車(豪華高價車除外)是透過網路購買的。
做預測不容易,預測網路的未來更困難。不過,邁向新世紀,大概沒有人會懷疑網路經濟、電子商務的重要性。
雖然各界為這個新經濟世界描繪出不同形態和內容,卻沒有人敢肯定哪一種才會成真。重要的是,你(無論國家和個人)描繪的內容是什麼樣子?你將帶著什麼樣的想像和理想進入下一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