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十九世紀末的一八九三年,地點在美國,亨利福特完成他的第一部汽車。一九○八年T型車正式問世,自此汽車公然與馬車爭道;每當車輪輾過馬糞,陣陣惡臭隨之揚起。樂觀的人們以為只要汽車完全取代馬車,少了排泄物的街頭就能保持清潔面貌,傳染病也會減少。
到了一九三○年代,幾乎人人都買得起車子,然而鋪設新路的進度根本追不上汽車成長的速度,到處可見汽車陷入爛泥巴中以及大排長龍的車陣。︽The Century ︾(中譯本名為《珍藏二十世紀》)一書的作者引述了一位駕駛人在一九二五年所做的告白:「我是一個很小心、也很節儉的人——至少在我學會開車以前,我曾經如此。」簡單的一句話,傳神地說明了一項創新發明可能造成的衝擊。
當時有誰會料到,十九世紀末發明的汽車,會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後改變了二十世紀人類旅行和居住的習慣,連帶改寫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關係,也造就了無數的新興行業(汽車旅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即使在今天,汽車仍然威力無窮:包含車禍在內的意外事故躍居民國七十八年台灣十大死因第四名;而汽車燃料排放的廢氣很可能是導致全球氣溫升高(即所謂的溫室效應)的眾多原因之一;台灣甚至還得向別的國家購買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配額。
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免令人感嘆未來實在難以預期。即使如此,天生好奇的人類仍然無法抵擋誘惑,繼續對未來勾勒各式各樣的想望。千禧年的第一道曙光即將展露的前夕,我們可以大膽地預測:電腦和網路科技一定會愈來愈創新,也愈來愈生活化;基因工程和生化科技也將開啟醫療保健的新紀元。其實,基因工程和網際網路這兩大熱門領域分享了一項非常有趣的特性,那就是兩者都具有相當樂觀的想像空間。
誰能怪我們對未來有更多和更高的期待呢?因為我們希望在二十一世紀結束之前,我們的子孫能夠大聲地說出二十一世紀比二十世紀更好;就好像在此刻,大多數的人們都會同意二十世紀的生活比十九世紀更好一樣。
當然我們也不能隨意做出任何預測,因為在超倍速的時代裡,任何預測都可能立刻遭受檢驗。眼前可以確定的是,二十一世紀將充滿驚奇,而且是超快感的驚奇。至於我們的生活和居住環境將因此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就必須運用人類的智慧去想像和關心。
實驗室精密的計算和紀律尚有出錯的時候,攙雜著人為參與和大自然力量的真實世界也就更不可知。也許就是這種不可知的神秘力量驅動我們的好奇心,讓我們懷著謙卑的態度和謹慎的心情,期待下一個世紀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