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假期快結束時,妹妹趕著寫功課,邊寫邊抱怨:「為什麼功課這麼多?害我沒辦法很快寫完。」
哥哥冷不防地說了一句:「妳才國小啊,這些功課根本就是 piece of cake,妳看我的功課更多啊。」
兩人為了誰的功課比較多,居然花了好幾分鐘在鬥嘴……
經過幾小時的努力,他們終於寫好功課。等哥哥把課本歸位後,我拉著哥哥問:「剛才你和妹妹在鬥嘴時(哥哥立馬糾正我說:我們只是在討論!!),有沒有發現,國小的功課超級簡單啊?」
哥哥回:「對啊,一下子就可以寫完了,妹妹還一直唸,很呆啊,唸的時間早就可以寫完了啊!」
我回:「那是因為你長大了啊。以前你在國小時寫功課也是寫到天昏地暗,每次都花了好幾小時。」
哥哥回:「不是吧!我應該寫的比妹妹快才是啊……」
我回:「最好是啦!從國小、國中到現在的高中,寫功課這件事你學到什麼?」
哥哥回:「就是小時候覺得比登天還難的事情,現在回過頭來看根本是超級簡單。」
我回:「對啊!因為人的潛力無窮啊!關關難過,關關過。過了這個難關之後,回頭看,原本以為很難的事情根本就不難。」
我對哥哥機會教育:「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的心理學家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也做過研究,人們對待損失與困境時的恐懼,會比賺錢與順境時放大2.75倍唷。也就是說,在面對有1倍困難的情況時,我們的內心會自己給它放大變成 2.75倍的困難,然後自己嚇死自己。
「所以,你以後不要害怕問題唷。反正一步一步來,做大部分解;原本想用三個步驟做好的,可以改成30個步驟去做,用分解的方式把困難度降低。一天做一點,花長一點的時間,最後都可以完成的唷。
「而且,等你真正進入職場後,就會發現:老闆交待你的工作,通常90%都是你以前沒做過的事情,所以你一定要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做事氣度!再難的事我也可以搞定!知道了嗎,哥哥?」
哥哥先回「知道了」,然後又問我:「爸爸創業難不難?每次都要從零開始,無中生有,我感覺好難啊!你怎麼這麼喜歡創業?!而且失敗了這麼多次還一直想創業?」
這個突來的問題讓我愣了一下。我心裡OS:問問題就好好問,幹嘛學你老爸,要吐槽別人的痛啊……「失敗了這麼多次怎麼還想要一直創業」XD。
我回:「因為爸爸想試試看自己有多大能耐。我一直想創建屬於自己的百億級中小企業。爸爸在國際市場的銷售職業生涯中,一台機器一台機器賣,賣了數百億元,過程中很有成就感,但其實都是在幫外國人打工(OEM/ODM)。等你大一點就會知道,其實外國人在很多言行舉止間是看不起亞洲人的,也因為在國際市場上隱隱約約被歧視的感覺,我們客家人硬頸的精神就被激發出來了。所以爸爸一直想試試,如果沒有大公司或上市公司主管的光環,我自己白手起家,MJ能有多大能耐?所以做著做著,就創業了好幾次…… 哈哈哈。
「有時候,就是一種不認輸的意志力,讓爸爸走到現在的位置。(再次機會教育)沒試過500次別輕言放棄唷∼」
哥哥回:「好啦好啦,我知道啦。」他一副老人到底要碎唸幾次的模樣。
哥哥問:「這麼多次創業經驗中,爸爸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個?」
我回:「是和幾個博士高手合作的自有品牌PVR(Personal Video Recorder)的時候印象最深刻,因為第一次有團隊的感覺,而且是強強聯手,做的很爽快。他們負責研發與生產,我負責組建團隊與銷售,不到六個月就成功接到全球前幾大公司的訂單,讓公司可以損益兩平(不賺不賠),立於不敗之地。我本來想說,再拚個兩、三年應該就可以賺到幾個億,然後就退休了……」
哥哥問:「做的那麼好,後來幹嘛離開了呢?」
我回:「因為少年得志啊!太早成功,就會以為成功是理所當然,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然後我就變成大頭症,沒多久也發現別人的頭又比我大一點……很多大頭症的人在一起,大家的頭愈來愈大,接著內部溝通也出了問題。經過一年多爸爸就決定不玩,拆夥了。
「所以爸爸不太希望你太早成功!最好30歲以前都不要成功,先讓社會與市場打擊你(練身體與練心理素質),等你身體與心理狀態成熟後,再成功比較能持久啊。
「就像不願蹲馬步練好基礎的人,不論遇到什麼神人高手師父,他也只能練出很像的外功,很難長久獨步於武林群雄之中。」
哥哥回:「不要吧!如果可能,我還是想要早點成功,但我會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有大頭症就好了啊。」
我回:「最好是啦。每個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兒女能成功,但我希望你和妹妹是穩健地成功,因為爸爸看過太多厲害創業家在很短時間就成功,然後日擲萬金,或者心生更大的貪念,想賺得更多更快,然後用低價騙了股東的股份,轉賣給新股東或是掏空公司的資產,最後兩手空空,只剩下『二億』:失意與回憶。」
本文節錄自:《給兒子的18堂商業思維課》一書, 林明樟、林承勳著,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