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用雙手去扳一根牙籤,它會彎曲,乃至斷裂。
你可以計算,折斷牙籤需要多少力量,但你無法精確地預測牙籤的破裂點,也無從得知它何時會斷裂。因為這和牙籤的材質、構造,甚至當時的溫、濕度都有關係。不過如果牙籤上有裂痕,可想而知,那就是極可能斷裂的地方。
同理,菲律賓海洋板塊幾千萬年來,不斷自東南向西北,推擠歐亞大陸板塊,造成兩個板塊交界的台灣島,每年移動七到八公分。海洋板塊自花東一帶擠上台灣島,就像人的手施力於牙籤,台灣的地質構造也像牙籤一樣,會扭曲、甚至斷裂錯動;這些能量釋放造成地震。只是地震會發生在何時何地,沒人有把握。
九月二十一日凌晨,車籠埔斷層位移帶來巨震,就大出科學家的意料之外。
根據歷史周期和能量估算,台灣的地震專家,都把嘉南地區當成強震的高危險群而加以關注,媒體也不吝於報導。沒想到最快發生強震的,竟是南投、台中,這一塊過去地震相對稀少的地區。而車籠埔斷層錯移幅度之大、現象之特殊,更令地震學家感到震驚。
十月二十二日,嘉義果真發生了規模六.四的地震。根據中央氣象局的說法,地震可能是梅山斷層所引發。不過也有學者補充,嘉南地區有許多盲斷層(沒有露出地表的斷層),牽引的機制複雜,需要更多的證據才能判斷。
其實,分布在台灣各地的斷層數量很多,都是億萬年來地層受力而斷裂的痕跡。這些「傷痕」不一定會露出地表,有可能復原(岩化)不再活動,但也可能因為接近地質活躍區而再度破裂。
斷層錯動是九二一地震發生的主因
研究斷層數十年的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指出,斷層錯動是地震發生的最主要原因。當地殼受力,超過其所能承受的程度而造成破裂時,扭曲的地盤就會回彈,並向四面八方傳遞彈性波,這就是我們所感受的地震。
不過,絕大多數的斷層不再活動,只有極少數在近代還有活動紀錄(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去年出版的活動斷層分布圖,採用的標準是十萬年以內)。地調所列出的全台五十一條活斷層,就是具有地震潛在危險的標的。
活斷層就像大地的傷口,是特別脆弱敏感的地帶(見圖一)。
不過,五十一條活斷層中,存疑(有學者提出證據,但尚無定論)的就有二十七條,包括大台北地區的六條在內。斷層的確定並不容易,除非長時間的觀測,及大規模的開挖、化驗,才能精確定位;否則只能從文獻或前人的研究中,推估大略的位置。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陳肇夏證實,集集大震後露出地表的車籠埔斷層,與原先的預估相較,少數地區誤差超過一公里。
李錫堤說,活斷層分布在兩種地區,一是板塊交界帶,一是山壁前緣。台灣東部的縱谷斷層屬於前者,車籠埔斷層則屬於後者。
比較特別的是,車籠埔斷層南北綿延八十多公里,幾乎都是貼著山壁走(見圖二),這是當地地殼變動活躍的直接證據。這表示,長期以來斷層的抬升大於浸蝕作用。
這塊地區因東邊來的推擠而隆起,形成山壁,並在前緣造成破裂、形成斷層。如果這塊地盤就此穩定,很長一段時間不再錯動,則山壁會因日積月累的浸蝕而退卻,且離斷層線愈來愈遠。
李錫堤也舉例,通過信義計畫區的台北斷層,因為浸蝕作用大於斷層抬升,所以部分的斷層線,已經離山壁有大段距離。
從地形學上觀察斷層,是一種定位的輔助方法,不過需要經驗。「昨天才形成的斷層,小孩就能分辨;十年前形成的斷層,專家才能分辨;幾千年前,甚至更早的斷層,就只有專家中的專家才能判斷了,」李錫堤說。
明顯露出地表的車籠埔斷層,錯動至今不過一個多月,但很多地方即使被抬升一、兩公尺,在鋪上柏油、拆除倒塌的房舍以後,斷層面看起來就像起伏的小山丘,若不仔細觀察,是不容易分辨的。
活斷層導致兩種破壞
前省政府教育廳委託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進行的一項「活動斷層普查報告」中指出,活斷層一旦錯動引發地震,會造成兩種破壞。第一種是地盤破裂錯動。
集集地震後第二天,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陳宏宇等師生十人,組成地質勘查隊進入災區。陳宏宇當時就指出,車籠埔斷層右側地盤,劇烈擠壓西側地盤,瞬間突起數公尺,使得斷層沿線無堅不摧。不少房子整個彈跳起來,再重重摔下,形成破碎狀;要不就是傾倒裂開,再也不能居住。
第二種破壞是斷層錯動帶來的地震。即使不在斷層帶上,劇裂震動仍會造成嚴重山崩(尤其是順向坡,或岩層膠結差的地區)、土壤液化、耐震力不足的建築物倒塌(例如遠在台北縣市的東星大樓、博士的家)。
「活動斷層普查成果報告」根據歷史資料斷定,斷層活動造成的地震災害,是所有天然災害中傷亡最慘重的一種。
五、六年前才從美國地震重鎮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實驗室學成歸國的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馬國鳳指出,南加州花了二十年,才能較明確地界定斷層位置。
李錫堤也說,日本幾十年前就將斷層位置及數值資料,詳細地做成一本厚厚的報告,相較起來,台灣的動作的確比較慢。
國科會要早日讓斷層現形
政府和民間已在近幾年,對活斷層展開較大規模的調查,集集大震後,腳步勢必要加快。
十月中旬,國科會出面統整政府單位、中研院、台大、中央、中正、成大等,地質或地震相關的研究人員,將全省分成北、中、南三區,分頭進行活斷層的基礎研究。
唯有確定斷層位置,才可能做限建、加強耐震標準等措施。「如果斷層位置誤差比限建範圍還大,那限建就沒有意義了,」一位工程界出身的地震專家如此認為。
儘管此刻人人「談斷層色變」,但專長在地震理論、每天在研究室裡分析「車籠埔斷層如何破裂」的馬國鳳卻很樂觀。
她認為,全世界的活斷層旁邊,都是最活躍、最有生命力的城市(東京、神戶、舊金山、洛杉磯),「位在台北市的新店斷層(存疑性活斷層)在十萬年前活動過,我們該為此驚恐地活一百年嗎?」她說,「學習降低災害,和斷層共存,才是正確的態度。」(本文經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院長蔡義本審訂)
集集地震過程重現
車籠埔斷層怎麼破的?
大家都知道,車籠埔斷層是造成九二一地震災情慘重的元兇。但為何震央在南投縣中部的集集,而災情最慘重的,卻是台中縣北端的豐原、東勢呢(見圖二)?
那是因為,斷層在豐原附近產生了最大的錯動量,甚至出現罕見的「轉向」,導致斷層沿線上下左右同時位移。
台灣西部的斷層錯動,大多屬於逆斷層,也就是東邊(上盤)向西邊(下盤)擠壓,使上盤突出下盤數公分到數公尺不等(見圖三)。
九二一地震的震源(最早破裂的點)在集集下方數公里處,沿車籠埔斷層以三十度角衝向地面(見圖四),並以每秒二.五公里的速度向北破裂。
破裂到第十七秒時,在豐原附近產生最大錯動量,並在該地區持續十秒左右,然後開始轉向朝右,使得斷層除了上下錯動之外,又加上橫向的水平移動(屬於左移斷層的現象,見圖三)。造成豐原、東勢一帶,最大位移達八、九公尺之多。
同時,在車籠埔斷層右方雙冬斷層破裂的情形,則因為該斷層位於山區而較難判斷。不過,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王乾盈認為,東勢位於兩斷層夾擊處,引起強烈震動,應是東勢受災最嚴重的原因。這種斷層匯聚的現象十分奇特(見圖五)。
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馬國鳳指出,斷層破裂所造成的震波,週期由南邊的○.二五秒,向北加長到一秒左右。○.二五秒為一周期的震波,容易和二至三層的建築產生共振;一秒為週期的震波,容易和十層左右大樓共振。這是為何南投和台中,建物受損情形不等的原因。(謝宏媛)(資料來源: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王乾盈、馬國鳳。)
地震小辭典你不能不懂的地震常識
地震(Earthquake):地球內部某一部分,突然發生急速激烈的變動,由此產生彈性波向各方傳播,引起地面震動的現象。
地震規模(Earthquake Magnitude):描述地震釋放的總能量。規模有很多種測量方式,台灣採用的是芮氏規模(ML)。規模每增加一個單位,釋放的總能量約增加三十倍。史上最大地震,規模在八.五到九之間,全球約十年發生一次。
地震震度(Intensity):地震時地面上的人所能感受的震動程度,以及地震所帶來的破壞程度。震度共分一到六級,一級屬於無感地震,只有弱震儀紀錄得到;六級則屬於烈震,房屋倒塌、山崩地裂、汽車駕駛嚴重受擾。此次集集大震,台中、南投許多地區震度都達到六級。(以燈泡來比喻,「規模」就是幾燭光,「震度」就是依遠近不同所能感受的亮度。)
震源(Hypocenter):斷層最早破裂的一點。
震央(Epicenter):由震源垂直向上,與地表的交點。
土壤液化:有兩種可能,第一,強震發生後,地下水層受到瞬間擠壓,使水壓升高,造成土壤液化。第二,土壤的物理結構,因強震而瞬間改變。有時液化的土壤會沿孔隙噴出地表,造成噴沙現象。不論如何,土壤液化後失去承載力,地盤下陷,無法支撐地面建物。(謝宏媛整理)(資料來源:《地震百問》,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編印、《地震學》,徐明同著,民六十八年,黎明文化出版。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鄭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