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投資決策偏差:到底是誰阻礙我們賺錢?

小心落入錨定心理的陷阱之中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9-04-08

瀏覽數 13,400+

圖片來源:Pexels
圖片來源:Pexels

出發!炒房去!

就像二十年前的溫州人擔著小商品奔向全國一樣,近年來,他們再一次從故鄉出發,千里奔襲,「攻城掠地」。與當年相比,差別在於他們不再是臉色謙恭地兜售低廉日用品的行商走販,而是衣衫光鮮、令人刮目相看的大老闆。他們目光炯炯有神、胸懷大志,欲將天下房產一網打盡!

溫州人炒房是真的,溫州人炒房發了財是真的,溫州人炒房被推波助瀾地誇大、被別有用心地炒作、被各循所需地異形化也是真的。這場有關溫州炒房團的「真實的謊言」何以滋生,其背後是否透射出有關中國社會經濟脈象的別樣滋味?

行為經濟學原理 判斷偏差:溫州購房團常常被中國的人們認為是房價上漲的罪魁禍首之一。但實際上,購房團的購房數量對於整個房產市場來說,影響是微乎其微的。由於媒體的經常報導、這一事件的獨特性、購房與生活的息息相關等,讓人誇大了購房團的影響。事件的新近性、生動性、我們在其中投入的情感等,都會讓我們高估某事件的發生機率,進而對其賦予過高的權重。這樣做出的決策,自然會有程度不等的偏差。 

實際上,中國股市泡沫爭論主要源於「初始值」的「錨定」:泡沫論者A將中國A股市場估值的初始參照值,錨定為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成熟股市的市盈率,而引發了泡沫之爭;泡沫論者B將中國A股上市公司成熟度的初始參照值,錨定為所謂國際標準的上市公司成熟度,而引發了泡沫之爭;泡沫論者C將上海證券交易所綜合股票指數(簡稱:上證綜指數)合理點位的初始參照值,錨定為五年熊市的極端值,而引發了泡沫之爭……

同時,「錨定心理」的一個特點,在於人們在進行判斷時常常過於看重那些顯著的、過目難忘的證據。也就是說,人們容易把這些證據當作參照物,而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很容易從中得出扭曲的認識。例如,中國有句俗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這實際上也是「錨定心理」非常具體的一個展現。

其實,爭論泡沫本身並沒有意義,決策者視角、思維和理念的不同,勢必對初始值產生不同「錨定」,不爭論泡沫並不表示股市本身沒有泡沫。市場有市場自身的規律,眾多市場參與者對初始值難有一致的結論。

泡沫本身並不可怕,正是由於泡沫,才給我們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就像當初股市屢衝三千點無果時,市場一片驚慌,而站在五千五百點再看三千點,其實也沒有什麼,今後市場如果真的站上八千點乃至更高,五千五百點可能又不算什麼。對於一個成熟的投資者而言,不應該去人為錨定一個目標值並以此決定我們的決策,市場有市場的規律,並不是受我們個人意志影響的。

投資方案的選擇:買彩券還是賣保險

假設有一家公司面臨兩個投資決策,投資方案A肯定盈利兩百萬元,投資方案B有五○%的可能性盈利三百萬元,五○%的可能性盈利一百萬元。

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訂閱遠見,贈送24吋行李胖胖箱

這時,如果公司的盈利目標定得比較低,比方說是一百萬元,那麼方案A看起來好像多賺了一百萬元,而B則是剛好達到目標,或是盈利兩百萬元。A和B看起來都是獲得,這時員工大多不願冒風險,傾向於選擇方案A。

反之,如果公司的目標定得比較高,比如說三百萬元,那麼方案A就像是少賺了一百萬元,而B剛好達到目標,或是少賺兩百萬元,這時兩個方案都是損失,所以員工反而會抱著「冒冒風險說不定可以達到目標」的心理,選擇有風險的投資方案B。

可見,老闆完全可以透過改變盈利目標,來改變員工對待風險的態度。

投資決策偏差:到底是誰阻礙我們賺錢?_img_1

本文摘自:《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消費投資陷阱?:歡迎來到行為經濟學的世界》,董志勇著,本事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