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東京坐約三個半小時的新幹線來到新神戶車站。順著路標指示,在車站內上上下下,很快就找到搭往神戶商業鬧區的三宮町。
依稀記得一九九五年(日本平成七年)一月十七日清晨五時四十六分發生阪神大地震不久,就曾專程來探望災後的神戶。當天也是下午來的。天空灰灰沈沈。也是到三宮町。三宮町的熱鬧商業街,猶如廢墟。地上處處是消防隊救火後留下的水漬與灰泥。鬧街上的許多大樓常見攔腰一裂的慘況。當時一位神戶的計程車司機曾說,他的房子已經倒塌了,每天只能睡在車內。
一一七阪神大地震死了六千多人,當時有一百四十萬人口的神戶,是損失最慘重的災區,約有四千五百六十九人死亡。
當時神戶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設施如醫院、學校、博物館、觀光設施等都遭到破壞,有六萬七千多棟房子被震壞,又近七萬棟建築因火燒全損。高速公路斷陷、鐵道中斷、港口設施受損、土地液化、全區停、電停水,下水道也遭到震壞,產業及商店都受損。
在這樣一個人口密集、也是日本第四大、擁有最深的深水港的都市?如此千頭萬緒的局面該如何收拾起呢?
五年後的今天,重回神戶。呈現在眼前的又會是一番什麼樣的局面?
人們是健忘的,也不能不忘。如今,午餐時分的神戶三宮町街道,又見一個個上班族進入商業區中的小餐館用餐。空氣中有點風,有點沈靜。地震後留下的大樓裂痕,除非很刻意尋找(偶爾見到小小咖啡館牆上不算礙事的裂痕),幾乎都已不見蹤影了。
神戶人很聰明地在重新興建的屋子上,換上黑色、輕巧的瓦片,使得屋頂即使被震壞,也因為重量輕,而不致使人受傷。
「這附近所有的大樓當年都歪了,現在都已修補好了,全倒的建築物,已整個拆掉重建,」一名神戶計程車司機說。不過這名計程車司機說,他家的牆上,因一一七地震後,而產生裂痕。至今,他還在繳房屋貸款,也沒有錢修補,害他每天都聽得到隔壁鄰居的聲音。
當年因地震起大火、受災最嚴重的區域之一神戶長田區,如今仍可以看到還未拆除的臨時住宅。
午後兩點,來到神戶市政府。市政府一號大樓較舊,當年地震五樓裂陷,市政府沒有錢拆掉重建,只好痛心截斷四樓以上的樓層,再修補一下屋頂,就又可以辦公了。畢竟仍活著的人還是要活下去,要面對現實再出發,就像屋頂破了,修一修又可以住人。
神戶市政府的二號大樓是一棟較新的大樓,所以沒受到一一七神戶地震的影響。神戶市政府在災後所設置的災難緊急救援中心就設在二號大樓內。市民局局長辦公室也在二號館內。
進入神戶市市民局長C本日出夫的辦公室,有點悶熱,卻沒有開冷氣。C本桌前擺了一台電風扇,卻沒有打開。尾木說,今年六月起,神戶市政府就不開冷氣,一方面因應地震後,日益窘困的財政狀況,一方面是為了環境問題,不想再浪費能源,破壞地球的生態。
了不得的大工程
C本日出夫形容地震後的重建工作實在是一件「不得了的大工程。」
一九九五年六月,即地震發生當年不到半年內,神戶市政府在災後所組成的經濟復興委員會,即完成匯集各方意見的報告書。委員會成員包括經濟界、有學識經驗的人士、行政相關人員。
委員會面對災後慘況要有重建的決心。首先必須建立組織,整理歸納各方面的損失狀況,以及設定重建後所要達成的新目標。
報告書中,分別針對復興的基本方向、相關產業的基礎建設整理、工業以及流行產業的復興、商業與流通業的復興、觀光產業的復興、藉由災後提高產業水準、有關重建工作中,經濟界、自治團體、國家要各自擔任什麼角色等八個方向的議題,均有明確的討論與具體的結論。
同時,市府也搭建了三萬兩千三百戶臨時住屋,供災民居住。
市政府原先的計畫調整局,在災後也機動地調整成震災復興本部總指揮局。另外,也重新增設可以獨立運作的生活再建本部。C本指出,生活再建本部主要的工作是搭建臨時住宅。不過隨著重建工作接近尾聲,C本指出,這個部門將在今年年底或明年春天解散,因為任務已經完成。’
神戶九五年地震發生那年,神戶市經濟負成長四‧六%。不過九七年,卻因為重建工作的進展,而出現地震前也沒出現過的成長數字——達六‧二%(地震前也不過○‧五%-二‧二%不等)。
第二步,是根據各方面重建新目標,設定各個重建目標所必須達成的作業時間表。
日本人做事,相當懂得整合目標與方法,並且明立時間進度表。委員會針對八個方向,再分成十四個細部目標。譬如針對早期重建,就細分如何提早重建、如何安定就業。再針對一個個細部目標,立下更細部的行動措施,並且規定要在三至十年之內達成。
當然,其中最重要的是財源問題。C本指出,市府有關震災的財源有一半是神戶市政府自行發行公債,有二九%是來自國庫的支援補助,有九%來自一般財源,有四%來自兵庫縣的支出,其他則占九%。
這些震災支出主要是用於復興對策、災後重建、對災民的生活支援等。
C本指出,為了重建一一七災後的神戶,市政府每年有五百億左右日圓(約新台幣一百二十五億元)的赤字。
神戶市政府為此,「已開始節約用電,公務員也減了六%的年終獎金,」C本說。
「做夢也想不到神戶(即日本本州島的關西地區)會有大地震,總以為東京才會有大地震(日本曾發生關東大地震),」C本指出。五十七歲的C本居住在神戶已有五十七年,他從未聽說地震這麼一回事,頂多刮颱風、下大雨罷了。
經濟元氣尚未百分百恢復
神戶持續不斷地重建了五年,但是經濟元氣還未百分之百地恢復。C本指出,五年過去了,神戶的總體經濟,目前才逐漸恢復五年前地震發生之前的八成左右。「未來,還有兩成有待恢復,」C本說。
神戶目前也正全力復興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C本指出,如化學、製鞋業目前才恢復災前五成的水準。
災後,神戶總人口有一百五十萬人,中間最高曾流失十萬人,目前已達到一百四十八萬人,但是有十萬人自市中心流散到市郊。C本指出,這使得市中心的零售商店生意清淡許多。
神戶的百貨店目前的年營業額也只有九四年的八三%,不過已比地震當年九五年的三六%,九六年的六二%等逐步恢復中。
目前神戶市政府的產業振興局正全力振興經濟。神戶有很多年輕人在災後,轉到鄰近的大阪去工作。
除了復興既有的地方產業之外,神戶產業振興局也全力發展新興產業,如醫療產業(醫療儀器與醫療檢查)。
心的復興也很重要
在神戶出身、念書、工作,對神戶有濃厚感情的C本,五十七歲了,從未見過如此落寞蕭條的神戶。他說,想當年,神戶因為特有的港都風情、濃厚的異國文化,曾是東京時髦女子最喜歡旅遊的漂亮都市。如今,……。
除了經濟的復興之外,C本認為神戶人心的復興也很重要,畢竟「心中的陰影是很難揮掉的,」C本說。
「心的復興,則要從市民教育做起,」C本說。
這天黃昏時刻,來到神戶異人館。這條神戶極有異國風味的街道,有許多異國風味的餐館與小小商店,也住著許多來自外國的「異人」(神戶人稱呼外國人是不一樣的人,即異人的意思)。
走在異人館街道的斜坡上,兩旁商店冷冷清清,即使半價優待,商品也乏人問津。事情已經過了近五年,赫然見到其中的一棟小樓房的二樓,正在展示有關阪神大地震當時街道的攝影展。一張張巨幅的黑白照片,展現地震如何震垮一棟棟神戶的百年建築物,以及它未被震垮前的風姿。
在神戶的重建計畫中,保留地震所帶來的損失紀錄,也是一大值得保存的歷史文化資產。
離異人館不遠處的三宮町商店街,已經全部重建完成,又恢復昔日燈火。老遊客們是否能在其中找到地震前來此一遊的回憶商店,就不得而知。
離開夜幕低垂的神戶,返回東京新宿大久保車站。赫然見到一些旅日華僑在為台灣的集集大震,向來往的人潮募款。
時空流轉。耳中還響起神戶市市民局長C本的話,「明年一月十七日,歡迎你來參加神戶地震五周年的紀念日,屆時紀念神戶地震的博物館將落成,歡迎你來看。」
原來地震也是值得一大留念的回憶。神戶人掩藏心中的痛楚,繼續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