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哈佛醫學院華裔學生王智弘寫的《一個台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一書,書中談到哈佛醫學院第一年的教材,除了基本的醫學知識外,開始深植醫學院學生「醫療施與受」的觀念,最重要的是配合個別的病人。病人的教育程度、生活習慣、工作情形、家庭狀況、經濟條件等都會使他們有不同的需求。因此,醫學生的教育不能僅止於對疾病及醫療科技的認識。
所以,作者在哈佛醫學院第一年的醫學教育包括,被分派到貧民區探訪孤獨的老人;到血癌兒童的家裡幫助照顧病童的兄弟( 他們難免被忙碌的父母所忽略);陪伴醫療上已無施展餘地的癌末病人。作者描述他從這樣的經驗中深深地瞭解病人多方面的訴求,感受到助人的快樂,並體會到看病人之外,對人的關懷也是做一個好醫師的必要條件。書中有一段很動人的敘述,很值得與讀者分享: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面談,是和一位胰臟癌末期病人對話的經過。這位已婚的婦人已經五十一歲了,是一家醫院加護病房的護士,兩年前,她就開始感覺身體不舒服,因為自己是護士,所以很謹慎地及早求醫做各種檢查。結果,很不幸的,她一直被誤診為其他疾病。因為胰臟在身體的位置,受到其他器官的掩蔽,比較難以診斷,等到醫師正確地診斷出她的病症時,她已經病入膏肓,而且只剩下兩個月的性命。我與她面談時,真不知要如何安慰她才好?只有輕輕地握著她的手(台灣的醫學院學生會這樣做嗎?)內心感到非常遺憾。我問她:『身為一位醫護人員,你對於誤診的醫生有沒有什麼抱怨?尤其當他的失誤危及你的生命時 ?』她說:『醫學再進步也會有疏忽的時候,我認為我選擇的醫生在腹部診斷的領域是最高明的,但是從未想到統計上最微小部分的機率,竟發生在我身上。唉!我怎麼會這麼快就走了呢?我還有很多事情還沒做呢!』說著說著她的淚水順著臉頰流了下來 。『你認為當一個醫生最重要的是什麼?』我接著問,我心裡想 ,她大概會回答我,『是醫術吧!』但是她卻毫不猶豫的說 :『 一個醫生最重要的是要有憐憫之心,要耐心聽病人的心聲並重視病人的每個抱怨。』」
我相信,任何醫學院的學生和病人經過了這種觸動心靈的交流和互動後,很難不對病人不幸的際遇感到內疚、被病人的寬容所感動,促使他日後做事更為審慎,並深深地體認到用心聆聽病人的重要性。
我更深信,成功教育的訣竅是提供機會,讓學生自己深刻地體會工作的意義和樂趣。那麼,他不但會自動自發地追逐他的夢、實現他的理想,而且會走得更遠,這就是進步的動力。
(本文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