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理論中有一句至理名言「勿將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因此建議投資人在投資有價證券時宜將資金分散,以避免個股或產業單獨的風險,企業並奉為圭臬。喜歡多角化經營,一則分散產業風險,一則追求商機利潤;然而從國內外經營策略研究實證發現,通常經營成功、享有長期利潤的企業,共同特質不多,唯專注本業經營(Focus)卻是相通特點。分散風險與專注本業兩個論點是否彼此互相矛盾?
「專注本業」是台灣首家市值超越兆元、而且最具全球競爭力的企業——台積十大經營理念之首要信條。台積不僅是台灣獲利最佳的公司之一,並躋身亞洲最創新的企業之林,即使與美 、日積體電路世界級廠商如英特爾、摩托羅拉、德州儀器、日立、東芝等相較,亦是獲利最佳的企業之一。無獨有偶,獲利最佳的英特爾公司更是專注本業的表率,幾乎是電腦中央處理器(CPU)的同義詞。
為什麼「專注」對經營企業這麼重要?理由其實很簡單,不論任何產品或服務,一個企業的成功取決於能否有效地創造價值、滿足客戶的需求。在產品、市場、技術、競爭者、甚至法規(如自由化、WTO)等多重因子的互動下,企業所要面對的經營環境、客戶的喜好常常是瞬息變化,甚至整個產業的遊戲規則也是變化無常。企業利潤的掌握取決於是否有能力及時因應產業結構的改變。此刻,專注是企業能否應變以把握經營利潤的必要條件。
唯有專注、兢兢業業,經營者才能洞察產業結構變化、利潤池(Profit Pool)移轉之機先,進而得以及時規劃因應、積極創新,為顧客創造價值,顧客將以豐富的利潤回報這些專注經營的企業。
切勿白做工
亦唯有專注,才能預測產業的變化,因此在產品、市場、經營模式應變創新,掌握獲利的關鍵,也就是這種機制方能獲取較同業更高的利潤。若不專注,如何能比同業觀察到這些改變 ,更遑論後續的應變機制。
以個人電腦產業為例,戴爾電腦與國內外幾家同業呈明顯對比。在全球個人電腦規格標準化(即軟體為微軟的視窗作業系統,硬體為英特爾的中央處理器,簡稱WINTEL)後,個人電腦產業的利潤來源由價值鏈中的製造組裝轉移到前端系統元件(如作業系統軟體、中央處理器)及末端的銷售服務。戴爾電腦雖然曾受到高營收成長的吸引而誤入量販銷售通路,幸而透過利潤池的分析得以急流勇退,改為專注在直銷經營模式 ,並進一步強化其資訊流程管理、全球運籌供應鏈環節中供應伙伴虛擬整合(Virtual Integration)之合作關係,創造自己與合作廠商如日本新力、台灣廣達的雙贏。反觀台灣許多知名業者卻於此刻切入量販通路,雖然營收得以大幅成長,利潤卻反而大幅衰減,白做一場。經銷商的束縛更使得欲轉換為直銷模式而受到諸多牽制,策略應變困難,缺乏彈性而坐失利潤商機 。
另以台灣的銀行為例,由於法規限制銀行,以往競爭取決於規模大小(如分行家數),對於利率、存放款承作無多大彈性改變,實在沒什麼競爭可言,更遑論策略研擬,這是「金飯碗」時代。當時所有的大型行庫幾乎全為國營,放款對象不是公家單位即是大型企業。爾後世華銀行成立,面對大型行庫壟斷大企業業務,只得尋求利基市場——房屋貸款及證券交割款代收業務。由於房屋貸款業務從營建業者購買土地、興建房屋,購屋者成屋貸款到後續之裝潢、汽車及小額信用貸款業務,如同開發一項貸款的乘數作用,隨著後來台灣經濟成長,營建業蓬勃發展而精耕有成。另外,證券交割款代收業務從原來的純服務導向,後來由於國民所得提高,財務資產的需求大幅增加,股市交易熱絡,這項業務反而提供世華銀行極高的利潤。
反觀那些大型行庫,由於開放後新銀行加入競爭,大型企業放款因供給大增、利差縮小,放款金額雖大,利潤極為微薄,加上直接金融的替代興起,銀行經營環境獲利空間更是大幅縮減。唯有掌握產業的利潤池變化者,如專注信用卡業務的中信銀及專注外匯業務的中國商銀尚可與世華銀行相互抗衡 。
台積是專注的典範
高科技企業更需專注。台積專注晶圓代工業務,不僅有效地突破以往美日垂直整合大廠的高進入障礙,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積體電路公司之一,並顛覆了整個產業的遊戲規則 。全球積體電路設計業因晶圓代工而蓬勃發展,兩者合作得以有效地與傳統整合元件製造廠(IDM)相抗衡。整體產業利潤結構因此而大幅移轉,晶圓代工業(如台積、聯電)、積體電路設計業(台灣如矽統、凌陽、威盛等)得以掌握新的利潤池,不再需要仰賴高市場占有率IDM大廠之鼻息。與世界級大廠競爭,台積的成功,「專注」是關鍵因素。
未遵奉「專注經營」原則的經營績效通常不會很傑出。以投資分散風險的觀點來看,成功的投資亟需專業的能力與知識判斷,才能在諸多投資標的中做正確的選擇,非得很「專注」,否則不容易做好。如何在眾多的投資標的中,選擇彼此風險相抵的標的是很困難的工作,需要仰賴專業經理人專注地管理,這也是基金經理人創造的獨特價值。即興而未經深思熟慮的投資合資,其結果不僅無法分散風險,並且經常是慘痛的教訓。
同樣的邏輯,許多上市公司的長短期投資,表面上是要多角化經營,分散企業或產業風險,卻由於不專注,因而不瞭解被投資標的的產業變化(如房地產、股匯市),犯了不專注經營的大忌,於是地雷股事件頻傳,損及無辜股東權益。若將投資視為一項事業經營,「專注投資」是投資成敗與否的關鍵。鑑此 ,財務理論與策略管理實證其實是互相呼應而非彼此矛盾。
(本文作者為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教授兼EMBA學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