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六月,到澳洲墨爾本參加文建會委辦的「中華文化與移民文化國際研討會」。兩天的會議中,大洋洲的華文作家們熱烈地討論,不足為奇,但一群華文讀者認真地全程參與,讓我印象深刻。
屬於新移民的年輕媽媽拉著我的手說:「我是看了你們出版的《出走紐西蘭》,才決定移民來這裡!」
另一位女士追問我:「台灣是不是有個媽媽讀書會?是如何籌辦的?我們也有一個袋鼠讀書會,很想學一學。」袋鼠讀書會一語雙關,袋鼠是澳洲的代表性動物,也是母親的象徵。
回到台北,找了些讀書會的相關資料寄給這位女士,也不禁意識到:讀中文書與參加讀書會,成了海外新移民的另一種活動。
據瞭解,台灣的第一個讀書會也叫「袋鼠媽媽讀書會」,是一群家庭主婦在永和成立的;當時正是台灣女性成長意識激發的八○年代;直到目前為止,全台灣一千多個讀書會中,純女性或女性多於男性的讀書會仍占七五%。
教育部委託「讀書會發展協會」研究的報告最近剛剛出爐,這本有三百五十三頁的調查報告中,收錄了全台灣一千六百四十九個讀書會的資料,從成立簡史、特色,到看哪些書、有什麼活動與期望等,都一一詳載。其中有學生家長自動創辦的,有學校或社區圖書館公立的,也有私人為特殊興趣設立的。
他們為什麼讀書?答案相異不大;他們讀哪些書?比較有趣。
以民國七十四年高雄市盧桂櫻女士和一群家庭主婦成立的「揚帆主婦社」為例,會友在入會前三年,要閱讀與親子、自然、勵志相關的書;第四年進入後援組,也就是主題讀書會,包括了文學組、藝術組、生態組、經典賞析組等。
有趣的書單
她們讀的書,有《女人的一生》《窄門》《異鄉人》《野蠻的婚禮》《蘋果樹之歌》《新中年主張》《所羅門王的指環》《西藏生死書》《與成功有約》《沙郡年記》《張忠謀自傳》《山居歲月》《潛水鐘與蝴蝶》《梵谷傳》《台灣查甫人》……,都有相當水準與品味。
另一個是由台北縣幾位中學老師組成的「清心讀書會」,讀的書單有:《文化苦旅》《詩經》《讓高牆倒下吧》《月落蠻荒》《白水湖春夢》《張忠謀自傳》《尋找心中那把尺》《蒼蠅王》《暗夜倖存者》《總裁獅子心》《動物農莊》《飆舞—林懷民與雲門傳奇》《湖濱散記》等……。讀完《飆舞》後,他們去觀賞林懷民「流浪者之歌」的演出;看完《總裁獅子心》後,他們去亞都飯店品嘗杭州菜。
目前台灣實際運作的讀書會接近一萬個,參加年齡以三十五歲到五十歲居多。「讀書會發展協會」理事長邱天助曾希望讀書會在台灣能朝兒童、家庭、企業和網路四個方向發展。
邱理事長的這個夢想不難實現。很快的,網路讀書會參加的會員,將不只是高雄的主婦、清水的老師、台北的兒童,還有海外的一群愛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