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滿腦子絕妙的點子,卻苦無機會得到伯樂的賞識、讓自己Show出來,怎麼辦?不如去創業吧!
如果你厭倦了辦公室一成不變的生活,又十分痛恨大公司的官僚體系,很想掙脫桎梏,怎麼辦?不如去創業吧!
如果你嗅覺敏銳、觸角靈活,不甘長期寄人籬下為人作嫁,很想在商場上一展身手,那麼,還遲疑什麼?趕緊去創業吧!
如果很不幸,有一天你被老闆解雇,丟了飯碗,想再找一份滿意的工作又不是那麼簡單,該怎麼辦?不妨試試自己當老闆,創業去吧!
如果以上皆非,那麼,至少還有一個理由能夠激起你創業的念頭——追求一個非凡的人生!
「創業」這兩個字,長久以來好像是男人的事,跟女人沾不上邊。可是,自從一九七○年代女權運動抬頭之後,女性開始在職場上嶄露頭角並擔任要職。如今,舉目四望,女性在事業的領域上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白手起家創業做「頭家」的例子,比比皆是。
美國有一個統計數字指出,二十年前,女性企業負責人僅零星地出現在少數行業裡;然而,一九八六年以後,全美女性創業人數已創下前所未有的新紀錄。在美國一千三百萬家小型公司中,有四百萬之多是由女老闆當家,而且目前仍在快速成長中。
單單是在一九八六這一年,美國企業創業案的總數是一百萬件,其中幾乎一半的創業者是女性。此外,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員伯崔(David Birch)調查一些女性受薪階級,發現有接近半數的女性都希望或正在計畫自己創業。
為突破現狀與實踐理想而創業
場景換到太平洋的這一端——台灣,似乎也不落人後,創業女性正迅速激增。
根據專門輔導青年創業的青輔會所做的統計,一九八九年由青輔會輔導並得到創業貸款的女性只有九十五人(男性為四百七十九人);到了一九九八年,得到創業貸款的女性增加至三百四十五人(男性為七百八十八人)。累計十年來獲得創業貸款的女性,總人數達到兩千五百六十九人,約占男性的三分之一強(男性為七千零四十八人)。
由自行創業人士所籌組的中國青年創業協會,過去的成員幾乎都是男性的天下,如今女性會員的比率已接近四成,成立三十年來並首次出現由女性擔任副理事長。
一九九五年開始,青創會連續三年舉辦「女性創業嘉年華」講習會,反應出奇熱烈,第一年就出現爆滿的場面,大批女性把會場擠得水泄不通,企業訓練部組長趙芝霞印象極為深刻。第二、三年則擴大到全省巡迴舉辦,仍是叫好又叫座。「由此可見 ,女性在商場上渴望當家作主,這已是時代無可避免的趨勢,」趙芝霞指出。
嚴格說來,女性創業雖稱不上新鮮事,以往也曾經有過少數女性創業成功的案例。但若和過去女性大多集中在小規模、小資本的行業,譬如餐飲、服飾店、書店、花店等等相較,時至今日,女性對於事業追求的取向和標準 ,幾乎已和男性並駕齊驅,許多如金融、資訊、建築等向來以男性為主導的行業,女性也紛紛涉足跨入。
此外,創業的理由也不一樣了 。以前的女性很可能是迫於生計 ,為了填飽肚皮或負擔家計而創業,但現在你若拿「女人為什麼創業」這個問題去詢問這些女性,得到的答案幾乎清一色是:「為了突破現狀,實踐理想。」
專家分析,女性創業的浪潮多少也反映出:許多女性上班族漸漸對一成不變的工作產生疏離感,要她們長時間對既有工作維持高度的熱情已不容易,她們不願把人生大半清醒的時間全花在令人有壓迫感的環境中。
不接受框框,就是想try!
以製作多媒體創意聞名台灣資訊界的昱泉電腦公司總經理曹約文,就是一例。
二十八歲那年,曹約文不甘於只是做一個大機構裡的小螺絲釘,毅然走出惠普科技公司的大門,決定自立門戶。她回憶道:「每天為了業績打拚,讓我變得愈來愈目標導向,我只有一個強烈的念頭,就是想要追求自由。」
東吳大學政治系畢業的曹約文,是台灣惠普成立以來第一位女性電腦銷售員,也是公認「一等一」的超級業務好手,曾經以高出業績標準一九○%的銷售成績,擊敗所有男性同僚,榮登銷售榜首的寶座。
周圍所有的人都稱讚曹約文表現傑出,然而,在一個國際知名的大企業裡坐領高薪的日子,卻令她惶惶不安 ,「我好像已經看到自己的未來,二十年後的我大概是什麼樣子 ,我不想變成那樣……。」
形容自己天生膽小的曹約文,曾經以為自己絕不可能去創業,但是這回,她第一次有「想出去闖」的衝動,而手中唯一握有的籌碼就是「年輕」。
一九八九年,她從一個不到三坪大、僅夠放兩張辦公桌的個人工作室起家。如今,曹約文的昱泉國際公司旗下員工已擴張至八十餘人,資本額從最初的五百萬擴增至一億五千萬新台幣,預估到公元兩千年,營業額將可突破兩億。昱泉不僅成為業界多媒體專案製作的佼佼者,出品的電腦光碟更是屢屢獲獎。
無獨有偶,曹約文的大姊曹穎文以及二姊曹麗文,也是在當了多年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之後,最後紛紛走上創業一途,自己當家做老闆。
曹穎文自組人力仲介公司,經由她轉介的外勞菲傭已不下一千人。除了一般家庭之外,包括一些律師、醫師、政要、演藝界人士以及安養中心等等,都是她服務的客戶。
多年前,曹穎文曾經與人合夥創業,但不幸失敗,虧了一百多萬新台幣。四十歲以後,捲土重來,有了前車之鑑,這次在態度上和財務規劃方面做得比較周延謹慎,目前公司已有相當不錯的盈餘。
「從小,我便一直想擁有自己可以主控的事業,」曹穎文清亮高亢的嗓音,隱隱然透露出她不服輸的個性,「我從來不能接受別人『因為你是女人』的這種框框,我就是想try!」
曾經在ICRT(台北國際社區電台)、亞都飯店擔任業務主管的曹麗文,則是在十年前和朋友合資成立昱匯貿易公司,專事進出口生意。
早在十幾年前就有人問過曹麗文:「你三十五歲以後想做什麼?」當時,年紀不過二十餘歲的曹麗文毫不考慮地接口回答:「我要當總經理 。」不料,卻引起對方一陣訕笑 ,當她是口氣狂妄,自不量力。
別人不以為然 ,但曹麗文並未妄自菲薄,她真的辦到了!她想當總經理的目的很單純,為了追求一個自主的生活方式,而不光是受制於人。譬如,喜歡旅行的她如果想去任何地方,不必向老闆請假,只要提了前腳,後腳就可以走人。
曹麗文當了老闆之後,由於業務需要,這些年她就像隻候鳥,不停地穿梭在世界各地尋找買主和生意機會,一筆接一筆的訂單就這樣源源不絕地上門。此外,當老闆的另一個好處是,生活步調可以由自己安排,也比較有充裕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生活經驗是驅策的原動力
根據青輔會第一處科長宋廣英觀察,許多女性創業的考量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展現個人風格與發展自我的一種方式。換句話說,感性成分居多,理性成分較少。
前洛杉磯中華電視台負責人謝瑾瑜,旅居美國長達十六年。一九九三年,謝瑾瑜帶著先生資助她的五百萬新台幣當做創業資金回到台灣,隻手成立卡司普生文化公司。當時她和先生彼此有一個協議:謝瑾瑜用五年的時間來創業,結果不論成敗,最後她還是回到先生身邊繼續相夫教子。
卡司普生文化公司是以製作電視節目為主,同時也發行一些出版品。五年來一共製作了五百集以上的談話性節目,絕大多數的議題都與女性自我成長有關。從實際接觸中,謝瑾瑜發現許多女性對自我價值與平衡感的追求非常積極,頗值得做為借鏡。
暫別人生最親密的伴侶,千里迢迢只為了圓一個創業夢?如果用實際的投資報酬率換算,這幾年謝瑾瑜賺進口袋裡的錢,似乎沒有什麼經濟效益可言。許多人認為不值得,但謝瑾瑜卻認為那是一個人一輩子難得的經驗。她語帶感性地說:「這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許多女性「過來人」承認,一開始她們之所以萌生創業的念頭,並不是有多麼偉大的企圖心,多半是脫胎自生活的經驗,它們自然而然地成為「驅策」的原始動力,把自己不知不覺地「吸」進去。
比利小雞蛋糕連鎖店創辦人之一陳美鳳就坦率地指出:「我從未立志奮鬥要當老闆,但是就像洗臉、刷牙一樣,做生意根本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父母是夜市賣銼冰的攤販,陳美鳳自小就幫著洗盤子、招呼客人,從來不覺得「做生意」是很困難的事。她分析自己後來會走上創業一途,是一種很自然的習慣。
陳美鳳和她的合夥人張碧娥原本只是想開一家店,並未想要做「大」,她們甚至做了最壞的打算,萬一把老本賠光了,兩人就「洗手不幹」。但截至目前為止,比利小雞已在桃園、中壢一帶開了四家連鎖店,資本額從三百萬迅速累積到三千萬。這兩個年輕女子現正著手更積極的布點計畫,目標設定在十年後,未來除了開放國內加盟及進攻大陸市場之外,分店將向外延伸到新加坡、香港以及日本。
多位女老闆異口同聲地表示,創業之始並未想到要把事業做得轟轟烈烈,都是在一頭栽進去之後才發現欲罷不能。身為創業女性之一的大霞公司負責人黃碧霞比喻,就像談戀愛談到後來不小心生了個孩子,既然生了孩子,就發現有責任義務去撫養他。
創造新商場文化
創辦佳姿韻律中心的蔡純真,因為熱愛舞蹈,師大中文系畢業之後,起初是一邊教書、一邊教舞,最後不惜捨棄穩定的教職工作,全心投入舞蹈的領域。很多人都說她太冒險,家人尤其強烈地反對:「萬一失敗了怎麼辦?」蔡純真執意要圓心中那個大夢,幾乎和家人決裂。
成立了舞蹈韻律教室,蔡純真幾乎是沒日沒夜地全然投入。她不但要教舞、管理行政業務,還得編寫教案。一堂九十分鐘的韻律課,包括何時該吸氣、吐氣,站立的時候雙腳之間的距離應維持幾公分等等,厚厚的一冊,圖文並茂、鉅細靡遺。她說,自己好像從來沒擔心過「斷炊」的問題,因為總是在教了第一個學生之後,第二個學生就跟著來了!
在屏東市經營漢景建築藝術公司的詹秀芬,二十二歲那年以在校生身分考取建築師執照,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建築師。詹秀芬有感於自己的設計案一旦到了建商手中,七折八扣後,理想和創意常常走了樣,實在很難找到和自己理念能充分配合的人。最後乾脆決定自組公司,從土地開發、設計施工到房屋銷售,從上到下,統統自己來。
曾有人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在文化差異上,女性創業者和男性創業者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名觀察者指出,不可諱言,商場文化長久以來一直是由男性把持,男性的遊戲規則比較迂迴複雜,而女性就單純得多。
舉例來說,男性普遍視交際應酬為必要的文化,女性則認為可有可無。芳協貿易公司總經理方孝珍透露,她曾經親眼看到一些男性企業負責人,把大筆的現金、勞力士滿天星手表甚至女人,當成禮物送給客戶,並以此沾沾自喜。
方孝珍頗為自豪,身為女老闆的好處就是,逢年過節不必大包小包到處送禮,客戶也不會期待她提供「額外的服務」。她估算,自己一年的交際費加起來不超過營業額的一%,省去許多不必要的開支與麻煩。
代理核子醫療器材的伊敏企業董事長李祖嘉說,公司才剛成立不久,一些男性同行就打電話來表示「關切」:「你知道這個行業有多黑嗎?還要陪客戶去酒廊找女人哩!你一個女人家弄得過來嗎?」他們勸李祖嘉不如交出經銷權,只坐收權利金就好。
但李祖嘉深信,商場文化是依照個人風格創造出來的。她露出自信的笑容說:「沒有人規定做生意一定要上酒廊,到現在為止,我從未帶客戶到酒廊找過女人,還不是一樣活了下來?」不上酒廊並未使伊敏的業績衰退,前幾年的營業額反而呈倍數成長,令男性前輩不得不刮目相看。
做生意就像寫小說
在某種程度上,創業的同時也代表一個人努力在生命中尋求更深一層的意義。
曾經創立全美國最龐大的健康食品經銷中心——艾爾溫(Erewhon)食品公司,並著有《實現創業的夢想》(Growing A Business)一書的美國創業家霍肯(Paul Hawken)形容:「做生意和寫小說很類似,好的生意就和好的小說一樣,是清晰的自我表達。」
霍肯本身是一個不喜歡墨守成規的創業家。他原本對做生意並無太大興趣,主要是因為受到哮喘病困擾,市面上找不到適合他的健康食物,為了不想浪費時間找東西吃,索性自己開一家健康食品店,並從經營事業中充分體驗到人生自我實現的樂趣。
幾乎每一位女性過來人都無可避免地在創業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曹約文是從創業後手下相繼離職才意識到,以前做業務員太銳利,把自己磨得像把刀一樣,殺氣騰騰。後來她逐步調整自己的做法與個性,很多朋友都說,現在的曹約文變得愈來愈柔軟。
李祖嘉則是在當家作主之後,愈來愈肯定自己具有宏觀的能力。她語帶自嘲地說:「我又要具備男性的雍然大氣,又要兼具女性的細緻婉約,最後只好把自己變成中性。」以前做勞方,看事情的角度或許只有三十度;現在當老闆,看的角度變成三百六十度。她強調,創業不論規模大小,哪怕只是開一家雜貨鋪,都會使人視野變得不一樣。
所以,不必懷疑自己是否具備創業的「潛力」或「慧根」,很多開花結果的成功案例,往往都是莫名其妙迸出來的,就像昱匯貿易公司總經理曹麗文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You never know!」
想創業嗎?如果你還在猶疑地裹足不前,套用一句霍肯的話:「關於創業,你懂的比你想像中要多,而且,學的也遠比你想像中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