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讓「高科技」的全球最大電腦晶片製造商和「低科技」的玩具製造商攜手合作?
為什麼原本是競爭對手的半導體公司,能夠化敵為友,聯手研發,併肩行銷,甚至冤家變親家,正式合併?
如何把一支行動電話所需的十一顆晶片,「濃縮」成一顆多功能的晶片,做出一支單晶片的行動電話?
答案是:整合,整合,整合。
整合,是半導體產業邁入二十一世紀的通關密語。企業的整合,加上產品的整合,共同形塑半導體產業的新面貌,並創造更多改變人類生活形態的新產品。
企業的整合,導因於半導體產業的產能過剩,以致市場不振,再加上隨著技術和產品的日益精進,研發和建廠費用已成天價,合作可以分攤成本和風險。美國《商業週刊》指出,根據西方奉行的適者生存法則,當市場低迷,產能過剩,產業就會颳起整合風,最後由少數強者出線。
產品走向整合之路,則是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交互作用的結果。半導體市場上,通訊IC和消費性電子IC日益廣泛的新應用和功能需求,取代個人電腦IC,成為市場成長的主要動力。另一方面,《財星》雜誌指出,技術的進步使得每一顆晶片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愈來愈多,因此可以將更多功能整合進一顆晶片裡。這兩大力量引導半導體產品朝向「單晶片系統」(system-on-a-chip)的整合方向發展。也就是說,愈來愈多的功能整合在一顆晶片上,嵌進行動電話、視訊轉換器(set top box)、數位影音光碟機(DVD player)、甚至玩具等產品裡。
世紀交替之際的半導體產業,正進入合縱連橫的春秋戰國時代。
市場的春秋戰國「亂世」,來自供需不平衡:承平繁榮時期業者過度擴張產能,供給大增;卻逢個人電腦成長趨緩,半導體產品的需求也隨之趨緩。
一直以來,半導體市場的成長繫於個人電腦IC,目前仍占有約一半的半導體市場,但隨著個人電腦IC的成長趨緩,半導體市場爆發一場接一場的價格戰役,業者紛紛陷入苦戰。最激烈的兩個殺戮戰場就是:個人電腦內負責儲存資料的「大腦」——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以及負責運算的「心臟」——中央處理器(CPU)。
DRAM在一九九○年代中期市場大好時,各公司大肆擴張產能,新公司也紛紛加入,導致產能過剩,價格直線下滑,不景氣罕見地延續了四年之久,甚至拖累整個半導體市場。過去三年DRAM價格下跌了九○%,直到今年才露出復甦的曙光。
從事市場研究的迪訊公司(Dataquest)統計,去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衰退八.四%,創下十三年來最糟的情況,而衰退達二九.五%的DRAM市場正是罪魁禍首。去年全球十大半導體廠中,有七家營收較前年衰退,而且都是高達兩位數的負成長,這些廠商對DRAM介入較深因而受害;其餘三家大廠雖有成長,但都不到五%。去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幸虧靠著微處理器(含CPU)成長七.七%、數位視訊處理器(DSP)成長五.四%,才穩住大局。
DRAM江山代有更迭
市況艱難,赤字連連的各家大廠必須在進退之間做抉擇。例如,分別排名全球第三、第五的半導體老將摩托羅拉公司和德州儀器公司急流勇退,轉戰利潤較高的其他半導體產品。德儀去年十月把DRAM部門賣給美光科技公司之後,董事長兼執行長恩吉布斯(T. Engibous)如釋重負地說:「現在我們終於可以集中全力捍衛在DSP市場的冠軍地位。」
摩托羅拉先在今年二月把製造業務陸續外包給新加坡的特許半導體公司(Chartered Semiconductor)與台灣積體電路公司;接著在五月份決定出售半導體零件業務,專注在嵌入式晶片業務;七月份又簽約將位於南韓和台灣的兩座封裝測試廠賣給台灣的日月光集團。
有的廠商選擇淡出或降低DRAM業務比重,例如IBM、三菱、日立、西門子、沖電氣等。IBM執行長葛斯特納(L. Gerstner)一再重申將淡出DRAM業務,七月初IBM終於宣布退出與東芝合資製造DRAM的主權半導體公司(Dominion Semiconductor),「現在DRAM的價格讓廠商根本無利可圖 ,」IBM科技公司副總裁戴恩博(D. Ernsberg)解釋。
IBM的重點將轉向利潤較高的晶片業務,例如今年五月拿到任天堂公司為期數年、總金額十億美元的電動遊戲機晶片訂單;以及其他關鍵零組件,例如液晶顯示器(LCD)、硬碟機等。
有人退,也有人不肯退。三星、美光科技 、NEC等公司都決定擴大投資DRAM,咬牙再戰。全球最大DRAM廠三星電子在六月初宣布,今年對DRAM設備的投資金額將提高到三十一億兩千萬美元,較原訂金額增加十億美元,目標瞄準下一代的256百萬位元DRAM,「增加投資是為了確保我們未來在DRAM市場上的領導地位,」三星電子發言人表示。
日本最大半導體公司NEC則較三星早一週宣布,將投資三億兩千五百萬美元加強DRAM生產,主力是NEC在英國的工廠,「此時此刻做這樣大的投資,代表我們不退出的決心,」NEC一名高級主管強調。
在發明DRAM的美國(英特爾是第一家製造出有記憶功能晶片的廠商),現在只剩下美光科技一家大廠獨撐DRAM大局,在連續兩年虧損兩億美元以上的艱苦時刻,美光科技仍買下德儀的DRAM部門,整軍再戰,執行長艾柏頓(S. Appleton)強調美光要做到「成本最低,但競爭力很高的DRAM廠」。
老將不肯退,更有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新兵加入DRAM戰圈。例如,中國大陸的上海華虹微電子公司和NEC合資十二億美元成立的公司,從二月開始生產DRAM,宣示中國大陸欲藉此晉身半導體業大聯盟俱樂部的企圖心,「我們希望有能力與其他廠商一較長短,」上海華虹的一名高級主管說。
英特爾CPU保衛戰
CPU市場的慘烈,不亞於DRAM市場 。占有八、九成市場的英特爾發動降價一波接一波,進行王位保衛戰,原本就極弱勢的其他廠商自是難以招架。這場持久戰打得英特爾獲利衰退,排名第二的超微半導體公司(AMD)也虧損累累,不得不裁員、重整組織,總裁拉薩(S. Raza)也在十四日辭職;更打得第三名的國家半導體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祭起免戰牌,在日前宣布把CPU部門和品牌賽瑞仕(Cyrix)賣給台灣的晶片組廠商威盛電子公司。威盛則以小蝦米挑戰大鯨魚的勇氣,揮軍CPU市場,切入營業額超過威盛百倍以上的英特爾地盤。
在更高階的64位元CPU市場(目前個人電腦CPU主流的英特爾X86系列是32位元),英特爾則面對三星電子的勁旅。英特爾的64位元CPU——Merced推出時間一延再延,迪吉多電腦公司(DEC)則早已領先開發出64位元的第三代Alpha 晶片。經歷過DRAM市場的大起大落之後,三星電子決定強化其他半導體領域的能力,Alpha 晶片就是加強投資的重點之一。
為了在春秋戰國亂世中求生存,業者紛紛合縱連橫,壯大實力。經過一波波的整合行動,半導體產業逐漸呈現大軍團對峙的態勢。美國《商業週刊》指出,半導體產業正在進行十年來最大規模的淘汰賽。
同類型廠商的合作,不但可以強化原有的能力,也能分攤成本和風險。例如,繼去年十二月,全球第四、第十大半導體公司——日本的東芝和富士通,決定聯手開發下一代的十億位元DRAM之後,全球第二、第六大半導體公司——日本的NEC和日立也在六月決定攜手合作。
去年NEC和日立各自在半導體業務虧損了數億美元,是促成合作的導火線,雙方將聯合開發下一代DRAM產品,採用同一品牌來行銷,並共同宣示要成為全球市場占有率二○%的第一大DRAM公司。「他們( NEC和日立)已別無選擇,在目前的情形下,即使是(日本)最大的NEC也無法單獨生存,最終日本只會剩下一家DRAM廠商,」華寶公司(Warberg Dillon Read)產業分析師杉山(UTAKA SUGIYAMA)說。
南韓前五大財團中的現代集團和LG(原名金星)集團,更是「奉旨聯姻」。受盡金融風暴之苦的南韓痛下決心整頓大財團,在政府施壓運作之下,現代和LG幾經折衝,才在今年四月簽約,現代將出資約二十一億美元收購LG的半導體部門,新公司可望超越南韓另一大財團三星集團,成為全球最大DRAM廠商。
產品潮流轉向通訊與消費性電子
合作,除了能加強原有的實力之外,更是為了增加自己所沒有的能力,以抓住新商機。
市場春秋戰國時代的另一「亂」,來自產品潮流的轉向,引發另一波的企業整合風。個人電腦IC主導半導體市場多年之後,新的商機多半來自通訊和消費性電子IC。迪訊公司半導體研究計畫副總裁葛瑞尼爾(J. Grenier)指出,半導體應用領域前二十名成長最快的產品中,有九項是通訊產品,六項是消費性電子產品,四項是個人電腦╱工作站產品。
其中通訊產品已凌駕個人電腦,成為半導體產業最重要的成長動力來源,特別是行動電話、網際網路相關產品等市場明星。市場研究公司Integrated Circuit Engineering 指出,未來五年通訊IC的年成長率將達一五%,個人電腦IC則僅有一○%的成長。半導體協會的理事之一、LSI Logic 公司董事長柯瑞根(W. Corrigan)也說:「電子高速公路(網際網路)是用矽晶片鋪成的。」
通訊IC的熱門,使得部分製造通訊IC的公司在成長與獲利方面,輕易打敗極度仰賴個人電腦IC的市場霸主英特爾。前身是AT&T實驗室的朗訊科技公司,獨立之後蛻變成通訊設備大廠,也生產通訊IC,去年營收是所有半導體公司中成長最快的,成長率達一五.九%,市場龍頭英特爾四.八%的成長率相形失色。另一家也是製造通訊IC的新公司PMC-Sierra,獲利率則較英特爾還高。
通訊和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各種新應用,帶動半導體業「單晶片系統」的產品整合潮流,將更多功能整合到一顆小小的晶片上。《財星》雜誌指出,單晶片系統將帶來一連串新的數位產品。
最好的例子就是菲比玩具(furby),這個毛茸茸的小傢伙會對你咯咯笑、會打鼾、會學說單字,輕易地擄獲了成千上萬美國人的心,它會這些「小把戲」靠的就是肚子裡兩顆單晶片系統。
當業者結合不同專長的伙伴以攫取單晶片系統的新商機時,也啟動了產業的另一種整合趨勢,「(單晶片系統的趨勢下)半導體產業正進行一場非常戲劇性的結構重整,」PMC-Sierra公司執行長白禮(B. Bailey)說。
英特爾對這個趨勢感受特別深。在半導體的世界裡,英特爾地位尊崇,全世界八、九成的個人電腦裡,都是英特爾的心臟(CPU);而且難逢敵手,去年英特爾的營業額是第二名的NEC的二.八倍。
但英特爾感受到市場的潮流正在轉向,為維持霸主地位,必須跟上單晶片系統和通訊IC、消費性電子IC的潮流。英特爾與芭比娃娃等玩具的製造大廠麥特爾公司(Mattel)的合作,只是這種覺悟所引發的許多行動之一。
去年初,英特爾為了回應單晶片系統的潮流,宣布將和麥特爾合作開發像菲比玩具這種「智慧型」「互動式」的玩具,譬如可能是一個會說話、而且能夠連上電腦的芭比娃娃。「我們希望能為玩具和個人電腦建立連結的標準,」英特爾發言人海華德(H. High)表示。
英特爾為因應新趨勢的一連串購併活動還包括:和Analog Devices 公司將在美國德州成立聯合研發團隊,開發DSP技術,做為切入DSP市場的踏腳石;以二十二億美元買下Level One Communications 公司,切入通訊及企業網路設備市場;收購 Proxism 公司部分股權,涉足家用網路產品市場。名單還可以一直列下去……。
大軍團對峙作戰
被英特爾逼出CPU市場的國家半導體公司,在執行長赫拉(B. Halla)的主導下轉型,開發出整合了四十三顆晶片的單晶片系統,可用於上網簡易的資訊電器,美國《PC》雜誌評論這個策略有機會為國家半導體開創生機。
無論是為了因應市場供需失衡的亂象而整合,或是為了因應產品潮流的轉向而整合,經過業者一連串的合縱連橫之後,半導體產業已逐步形成大軍團對峙作戰的態勢。
例如在DRAM市場,四大陣營逐漸浮現——三星電子、現代和LG合併後的新公司、NEC和日立的聯盟、美光科技。除了兩家分屬日、韓的盟軍之外,美光科技陣營也有德儀半導體部門的新生力軍,以及英特爾的資金挹注。英特爾於去年十月宣布投資美光科技五億美元,支持美光開發下一代功能更強的DRAM,以配合英特爾所開發功能更強的CPU。
三大陣營擺明了要挑戰目前的冠軍三星電子。除了現代╱LG聯盟與三星是韓國兄弟鬩牆之外,美光科技背負著「為DRAM發明國爭回王位」的使命;NEC╱日立聯盟則代表日本挑戰南韓,意圖爭回被南韓奪走的DRAM全球第一大廠的名號。
三星電子並不怯戰,除了本身加強投資之外,也有英特爾的助力,前年英特爾就買下三星在美國德州一座工廠一○%的股權,以確保DRAM供應無虞。
現在業界都在看,DRAM市場還有沒有「第五大」的機會。因此,可能的候選人之一——台積╱世界先進集團,為了累積足夠的規模和實力,在董事長張忠謀的運籌帷幄之下,由世界先進收購力晶半導體公司一一%的股權,以取得其母公司三菱的先進製程技術,再加上較早前與DRAM設計公司鈺創科技的策略聯盟,顯示台積╱世界先進不放棄DRAM市場的決心,更為台灣在全球DRAM市場爭一席之地,保留希望的火種。
在新興的DSP市場,也已形成大軍團作戰的態勢。目前DSP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德州儀器(去年約占四成),在二月和MIPS科技公司合作,結合德儀的DSP技術和MIPS處理器技術,共同開發家庭網路產品;六月初又宣布收購一家軟體公司Telogy Networks,以強化德儀DSP在通訊和網路傳輸方面的能力。
DSP市場排名第二的朗訊科技則和排名第三的摩托羅拉聯手挑戰德儀,共同成立Star*Core 研究設計中心,發展DSP技術,第一個產品已在日前正式對外發表。
雖然不易察覺,但IC已充斥在人類日常生活中幾乎所有用得到電的器物中,締造了一個一年超過一千億美元的半導體產業。新的器物、新的功能、新的需求、新的IC,一場撼動產業結構和生態的競賽已開始起跑;規模,將是最重要的競爭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