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會計界來說,上海財經大學儼然新興的「聖地」。在台灣已經建立字號的中年會計師,「一個帶兩個,兩個帶四個」,絡繹不絕地到這裡重新當學生,攻讀碩博士的有二、三十人。他們對這所母校有很高的認同感,熱心贊助各種活動。同學彼此向心力也很強,組成台灣同學會,在會計界形成一股勢力。
被尊稱為「大師兄」的鄭戊水,是第一個考進去的台灣人。「他單槍匹馬跑過去,跟校長、書記和教授建立關係,和大陸學生住在一起,對我們後來者貢獻很大,」一位「師弟」讚揚鄭戊水的鋪路功勞。
中興大學會計系畢業的鄭戊水,還在念企管碩士時,就考取會計師執照。民國七十八年證券商開放申設,鄭戊水以三十歲的年紀出任大欣證券公司總經理。民國八十二年大欣被購併,鄭戊水才重回本行,在立本會計師事務所執業。
由於許多客戶去大陸投資,台灣同業也絡繹報考大陸會計師,立本事務所萌生去大陸設點的念頭,而鄭戊水也想趁年輕到彼岸闖天下,於是開始投石問路。
先前聽過不少台商鍛羽而歸的例子,使鄭戊水格外謹慎,去讀書的靈感應運而生。他認為要深刻瞭解大陸,讀書是很好的方式,也是成本代價最小的方式,「除了trivial(瑣碎)的花費外,只是時間的投入而已。」
鄭戊水「登陸」地點選定上海,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復旦大學,但查詢方知復旦的會計系居然沒有碩博士班,十大名校的情況都差不多。「難道要去念大學部嗎?」躊躇莫展之際,一位定居上海的友人介紹上海財經大學的退休教授跟他認識,才曉得這所他連名字都沒聽過的學校,居然大有來頭。
大陸素質最強的會計系
上海財經大學的前身是「上海商學院」,曾經跟復旦大學合併過。它的校友包辦上海財經界半壁江山,遍布在銀行、證券、會計、財稅等領域,特別它的會計系,素質是大陸最強的。民國八十三年鄭戊水打聽到消息時,該校正好首度對港澳台招生,他幸運成為第一位台生。
鄭戊水想不到,「上海財大的牌子可以這麼好用。有台商拜託我找關係,我問老師可以找哪個單位,一問幾乎都能找到他們的學生。我說自己在上海財大念書,比拿張台商名片去有用多了。」
剛開始招收境外學生時,上海財大的住宿條件奇差無比,即使專門招待外賓的「專家樓」亦然。為能跟當地學生融合,鄭戊水選擇搬出專家樓,住進條件更差的學生宿舍。在職場打滾多年,重新回鍋當窮學生,鄭戊水不以為苦,反而趣味盎然。他添購大陸學生的「制式裝備」,每天捧個「狗盆」到食堂排隊打飯,吃飽後拎個熱水瓶悠哉晃去打水,自己都覺得模樣好笑。
身為第一個台生,「他們好奇我,我也好奇他們,」鄭戊水說。每當他在宿舍侃大山(聊天),談台灣經驗時,本來兩個人的寢室,最後擠得滿屋子都是人,「是我在統戰他們,不是他們在統戰我。」
生活適應沒問題,課業壓力卻吃不消。第一個學期,鄭戊水每隔不到兩星期得飛到上海一次,時間與機票的花費相當驚人。學期結束前他告訴導師,「就算我有通天本領,也沒辦法念了。」學校知情相當緊張,研商後通知鄭戊水,每學期改成到校兩次,每次密集修兩星期的課。「後來台灣這麼多人去念,這是重要考慮因素,」鄭戊水說。
鄭戊水本來以為,老師會教蘇聯那套東西,結果發現用的都是美國的教材,只是時間落差稍大。而本地博士生畢業後,都被送往國外進修。教授的實務經驗也相當豐富,因為學校本身的校辦產業——大華會計事務所,規模排行上海前三大。
每次飛到學校,鄭戊水就像聖誕老人,行囊裝滿台灣最新的會計資料。以︽會計公報︾來說,台灣跟美國亦步亦趨,中文的準確程度又高於香港,在大陸是稀有的搶手貨,現在上海財大老師手頭都有。甚至大學部的教科書也拜託鄭戊水從台灣購買美國最新原版帶過去。「我們扮演滿好的橋梁角色,」他說。
鄭戊水的原始任務是要考察大陸的執業環境,但熟悉市場後,他不再積極,也不打算考大陸會計師執照。
台灣會計師在中國無利可圖
鄭戊水指出,大陸的收費標準太低,台灣會計師無利可圖。台商被查稅或需要打點關係時,大陸會計師很容易找門道,台灣會計師卻沒辦法。而且國際會計事務所進軍大陸,都找香港的結盟所主導,台灣的結盟所頂多是陪襯。所以台灣會計師的空間很有限,能做的主要是大陸設廠的幾家上市公司,對台灣母公司合併報表。
雖然開拓市場希望落空,但對彼岸深層想法的瞭解,仍使鄭戊水獲益良多。每到大陸就瘋狂購書的他,對文革的紀實報導情有獨鍾。因為文革這個世代的人,現在是大陸各階層的領導骨幹,也是台灣要打交道的對象,「我們勢必要瞭解他們怎麼想,會把中國帶到什麼地方。」
從校長到行政人員,鄭戊水每個都混得很熟,為台灣的師弟們爭取到不少方便。後來教育部公布採認的大陸院校名單,上海財大在戒急用忍政策下被刷掉。在校長耳提面命下,鄭戊水跟幾個師弟拜訪教育部瞭解原因。有人提醒他要小心,說不定上了情治機關的黑名單。
「台灣這邊去念書,人家二話不說,什麼學校都承認。我們打幾個折扣無妨,犯不著全面封殺,這種心態有夠偏頗,」鄭戊水指出,隨著兩岸通婚增加,大陸配偶來台工作,同樣也被學歷採認卡住,「問題你躲不掉的啦!」
鄭戊水曾經認真考慮攜妻帶子到上海定居。此議後來雖打消,他仍不排除把小孩送到大陸讀大學。他認為台灣現在大學太好考了,「要創造你的稀有性,大陸是不錯的選擇,也有助你在大中華經濟圈發展。」
一路走來,鄭戊水最欣慰的,莫過於母校「校運昌隆」。嶄新十幾層樓的研究生宿舍建起來了,當然這裡面台生的貢獻不少。「感覺好像休戚與共了,」他說。
(臧聲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