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創造精神重建競爭力

張玉文
user

張玉文

1999-06-01

瀏覽數 16,150+

創造精神重建競爭力
 

本文出自 1999 / 6月號雜誌 第156期遠見雜誌

十年前,謝良強(音譯)做了一個重要決定,使得他安度這次亞洲金融風暴,免於列名去年失業的兩萬五千名新加坡人之一。當年他放棄一家跨國企業的安定工作,決定創業,目前是一家電腦公司的老闆。

這正應了中國人的一句老話「風水輪流轉」。十年前,謝良強創業的決定在新加坡是很不尋常的,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用功考上好學校,拿到學位,然後在政府或跨國企業裡取得一個好職位,安安穩穩過日子。十年後的現在,鼓吹創業精神卻成為新加坡邁向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新加坡政府思考如何在金融風暴之下重建國家競爭力,決定大膽挑戰現有成功模式,開出多帖藥方,培養創業精神就是其中之一。此外,新加坡政府陸續對金融市場和公營事業兩大經濟版塊開刀,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跨國企業和外國人才為新加坡效力。

東南亞的經濟模範生新加坡為何如此緊張?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影響,去年新加坡的經濟成長率為一.五%,遠遜於前年的八%,但環顧陷於負成長愁雲慘霧中的東南亞各國,表現算是相當不錯。《彭博商業資訊》也引述金融產業分析師的說法指出,身陷風暴之中的新加坡銀行業,表現相當穩定,甚至耀眼。

創業、創意是未來競爭關鍵

不過,新加坡深謀遠慮的政府領導人擔心更長遠的問題:當全球經濟逐漸改變,競爭場域轉向服務業,以及更高附加價值、技術更複雜精密的製造業,在這些領域仍待加強的新加坡,必須徹底自我改造。

因此,目前新加坡面臨的挑戰包括兩方面。美國《商業週刊》指出,新加坡不但必須擺脫金融風暴的影響,還應該在具有未來性的產業方面領先亞洲各國,否則八%成長率的美好日子恐將一去不復返。

金融風暴的危機成為新加坡脫胎換骨的契機,「危機就是轉機,」新加坡副總理兼金融管理局主席李顯龍強調。

掌握危機、推動改革的第一步是加強創業精神。

這次金融風暴讓新加坡政府明白,跨國企業雖然對新加坡過去三十餘年的進步繁榮功不可沒,但當金融風暴來臨,他們是不吝裁員撤資的。更重要的是,未來競爭關鍵的科技產業,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創業盛行、創意不絕;新加坡視為典範的美國矽谷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鼓勵創業,釋放人民的活力和創意,成為重要課題。「進入下一個世紀之際,新加坡需要更多的知識,更多的創業精神,必須更努力,」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助理總經理陶永賜(音譯)強調。

具體做法包括:EDB和生產力暨標準局對有潛力的新加坡本土企業提供優惠;貿易發展局則提撥四百八十萬美元,補助加盟連鎖店的經營者;新加坡政府也於去年十二月成立「科技創業委員會」,由副總理兼國防部長陳慶炎負責,計畫培養具有前瞻性的創業家。

改造經濟,釋放民間活力

改造經濟的第二項大工程是整頓兩大經濟版塊:金融業和公營事業。

新加坡政府決定進一步推動金融自由化。研擬中的一項五年計畫,將逐步取消外國銀行在新加坡的限制,計畫內容將於一、兩個月內公布。

對於本國的金融業,新加坡政府希望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銀行。「當市場完全開放競爭之後,我們希望存活下來的金融機構中,有兩至三家是新加坡本地的銀行,」被外國媒體形容為新加坡「經濟沙皇」的李顯龍表示。

改革的方式是,一方面督促金融機構改善體質,例如,不久前實施的資訊揭露相關法令,就是要打開金融機構營運狀況的黑盒子。

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鼓勵銀行合併,形成更有規模和更有競爭力的金融機構。例如,過去一年間,新加坡最大的銀行——新加坡發展銀行(DBS)買下POS銀行,而且一路買到國外去,取得香港、泰國、菲律賓等地銀行的股權,馬來西亞是下一個目標。英文《亞洲週刊》指出,金融業改革之路不容易,但DBS單憑不斷擴大的規模,就擁有一項絕佳的優勢。

至於改革公營事業,更是釋放民間活力的重要前提。政府投資的數百家事業或「政府相關企業」(GLC,Government-Linked Company),是新加坡經濟的重要支柱,從咖啡連鎖店、餐廳,到電腦公司、銀行、航空公司,包羅萬象,GLC上市公司占新加坡股市總市值的三分之一。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實力雄厚的公營事業,嚴重壓縮民間企業的發展空間。「誰能跟公營事業競爭呢?他們的財力太雄厚了,」印度籍的亞加瓦拉(A. Agarwalla)說。亞加瓦拉在新加坡創立一家電腦軟體公司,主要產品是會計軟體,他很慶幸新加坡政府目前並未涉足這個領域。

身為新加坡經濟政策的擘畫者,李顯龍強調公營事業必須進行合理化,甚至重組,董事會必須為公司的成敗負責,否則政府不惜撤換董事會。

引進新觀念,為企業換腦

整頓金融業和公營事業之餘,新加坡政府持續改善整體投資環境。為降低經營成本,全國減薪五%,企業為員工提撥的公積金減半成為薪資的一○%;為吸引外國人才,不必擔心子女的教育問題,要求新加坡美國學校在五年內將容量擴充一倍;與國際知名高等學府合作,以強化本土人才的素質,例如,新加坡政府最近與美國的芝加哥大學、華頓學院,以及法國的INSEAD簽約,在新加坡設分校。

新加坡也持續借重外國專業人才,為金融風暴下的企業振衰起蔽,並引進新觀念,為企業「換腦」。新加坡四大銀行中,公營的新加坡發展銀行與家族企業華僑銀行,分別在去年聘請美國人、香港人擔任執行長,他們都是經驗豐富的銀行家;讓政府相關企業NatSteel Electronics公司轉虧為盈的執行長,則聘自台灣。

新加坡發展銀行是新加坡整頓金融業和公營事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在金融風暴吹襲下,去年新加坡發展銀行的盈餘縮水一半,壞帳增加一倍。

曾任美國摩根公司(J.P. Morgan & Co.)總經理的歐慈(J. T. Olds),去年接任新加坡發展銀行執行長,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是公開四十一億美元壞帳的細節,內容之詳細,在新加坡金融業界前所未見,正呼應金融業資訊透明化的政策改革方向。此外,歐慈調整組織,引進具有國際經驗的人才,甚至在今年一月撤換由官員兼任的高階主管,震驚新加坡精英階層。歐慈則解釋:「他們很聰明,但沒有銀行業務的經驗。」

曾在摩根公司工作二十五年的歐慈也決定,新加坡發展銀行應專注核心業務,因此,過去配合政府政策而投資的石油、水泥等產業的股份,將陸續出售。

歐慈是第一位擔任重要公營事業最高主管的外國人,他的上任以及上任後推動的許多別於新加坡傳統做法的新措施,在在顯示新加坡政府改革金融業和公營事業的決心。

政府要鬆手,人民要練膽

新加坡政府改造經濟的動作既多且大,但脫胎換骨的工程艱鉅。最大的挑戰是,要有更多創意,更強的創業精神,根深柢固的觀念和習慣不易改變——政府要學習鬆手,放下扮演了三十餘年的「管家婆」角色;人民要調整「驚輸」(怕失敗、怕風險)的心態,改變按照政府安排好的路子走的習性。

一名新加坡企業主態度保留地說,這些轉變都不能一蹴而成,目前看起來政府還不習慣放手讓市場的力量運作,而人民的創意更是無法用教的。

《亞洲企業》雜誌則指出,深植新加坡人心中怕失敗的態度,恐怕才是最難突破的障礙。

更複雜而敏感的挑戰則是,在政治環境未大幅放鬆的情況下,經濟的改革開放是否能成功?

在政治上,新加坡還看不到大幅放鬆管制的跡象,有時難免對在新加坡工作的外國人帶來壓力。例如,副總理李顯龍堅持保留「內部安全法」,政府依法可以未經審判即無限期拘留人民;而今年以來,反對黨新加坡民主黨的秘書長徐順全已被判刑兩次,罪名是未經許可發表公開演說。

在這種氣氛下,一名外籍的股票經紀人寫了一篇討論亞洲金融危機的文章,雖然文章內容溫和,也沒有提到新加坡,但他仍擔心有可能遭驅逐出境。一名西方銀行家也指出,他們銀行內的優秀分析師都不太願意被派駐新加坡,關鍵在於言論不自由。

身為李光耀之子、新加坡經濟政策的總設計師,李顯龍卻不認為問題那麼嚴重。他在接受美國《商業週刊》訪問時表示,他看不出政治的開放和經濟的開放之間有那麼強的關聯,創業者是否能像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茲那麼成功,並非取決於他的政治屬性。

一九五九年,新加坡脫離英國殖民,主要由三大民族組成的新加坡在危機四伏的情況下,反而促成內部團結,從東南亞的小島城市國家蛻變成經濟大國。

一九九七年開始的金融風暴,再度讓新加坡政府和人民凝聚在一起。這次的再造工程艱鉅,內外環境險惡,但根據新加坡政府過去的紀錄,包括美國《商業週刊》《亞洲企業》等國際媒體,仍願樂觀期待這次能成功達成目標,或者就算不成功,應該還是能創造一些正面效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