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帶領門外漢親近法律

徐蘊康
user

徐蘊康

1999-06-01

瀏覽數 19,050+

帶領門外漢親近法律
 

本文出自 1999 / 6月號雜誌 第156期遠見雜誌

下午兩點不到,位於忠孝東路上的務實法律事務所,魚貫地走進來一些人,有人提著公事包,有人帶著檔案夾,進入一個三十人座的小教室,找到自己的位置。小教室裡座無虛席。

他們不是到事務所找律師、談案子的,而是趕來上「法律基本概念班」的學員。這些學員來自各行各業,電子、壽險、藝術、會計、醫療、銀行、紡織、工程、政府機關等。雖然大家都有工作在身,但是星期四的下午,他們不失約,也不遲到。其中不乏有人每週專程由台南搭機北上上課,實踐大學視覺傳達系副教授陸蓉之也是學員之一。

這個課程是由創辦東吳大學法碩乙︵法律碩士班乙組︶的李模教授開辦的。提起李模 ,只要是對法律有興趣的人都不會陌生。他一向致力推廣法學教育,不僅曾經任教於東吳、輔仁、清華 、中興等公私立大學,創辦台灣第一個學士後碩士班——東吳法碩乙。對於體制外的教育 ,他也一直抱持著高度的興趣 ,希望為不在學院內、卻有心學習法律的人開啟另一扇窗。

免費授課,只為推廣法律觀念

早在民國四十七年,李模就在台南自家的後院搭了一個教室,創辦「務實法律補習班」,為在職人士與失學青年講授法學教育,五年間畢業二十幾個人。後來並有多人考取律師、法官,甚至官至高分院庭長。為了這個非營利的補習班,李模每個月固定要貼一千多元。

推動體制外教育,一直是他心中的理想。至於法律基本概念班的成形,過程也很有趣。其實從八十一年開始,李模就年年辦理法律推廣教育班,只是當時是為了回饋事務所的顧問戶,提供相關的法律知識,一次為期三至六個月。

這本來只是事務所內部的服務課程,沒有收費,更沒有宣傳,沒想到這個訊息被去年九月十九日的《聯合報》披露,不過兩百字的小文章,卻引起相當大的回響,事務所在兩天內接到一百五十幾通電話,紛紛詢問課程的內容。

接到這麼多電話,事務所也很苦惱,不過還是留下了詢問人的電話,告訴他們以後如果有開班再通知。李模心想,既然大家有意學習法律知識,自己也應該鼓勵法律觀念,對社會有些貢獻。因此,誨人不倦的他,決定不收費,規劃新班授課。

不過,為了確定這些人是真的想要讀書,事務所請他們留下地址,第一關就過濾掉三分之一的人數;再來,請他們準備所屬公司行號的推薦函,確定不會半途而廢,結果剩下五十多人;最後加上三十多位「務實」的客戶,共有九十位學員分成三個班上課,為期一個半月。

李模相信最基礎的根本教育,因此概念班教的是基礎法學。他認為,法律有它的體系,只要基礎懂了,其他的自然可以理解。或許有些人覺得特別法比較實際、有用,但是他還是循序漸進訂定課程內容,希望給學生最完整、有系統的法律概念。

學員開始覺得法律有意思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開班上課並不容易,場地、師資、課程內容都是問題。以前「務實」雖然有辦推廣班,但場地是外借,課程比較零星,規模也不比現在。這次為了更大一群人辦的概念班,事務所的開支不少,李模租下事務所旁的一個房間,開闢成為教室。此外,維持班級的運作,不只增加了事務所的工作量,晚間也要請同仁加班授課。

再則,尋找師資非常困難。李模說:「其實找老師不容易,因為課程免費,若是講不好,學員馬上就不來了,」所以,他把法碩乙的得意門生林佳蓉(前紡拓會配額組組長)、柏有為(律師)找來任教,並特別針對學員編寫講義,自己則擔任最後一節課的講師,解答學員提出的法律問題。

四月初,課程開始,果然贏得滿堂采,三十個人的班級,很少有人缺課,最多也不過三、四個人。還有人表示,教室只能容納三十個人,太冤枉,因為反應好得不得了。這樣的出席率,比起大學生的上課狀況,實在是好太多了。看到學員們熱切吸收,身為講師的林佳蓉不禁感動地問:「這些人為什麼這麼認真?」

一般人看到《六法全書》就頭疼,繁複的法律條文不容易親近。但是概念班的上課方式、特別編排的講義,以及生活化的授課方式,提綱挈領地讓這些法律門外漢進入法學殿堂,吸收法律的概念。

學員黃琇雯說:「大姐(指林佳蓉)的講義,整理地非常周延,很花工夫,讓我們一下就清楚法律的意義。我曾經參加過許多課程,這個班的課程最用心。」另外,「班長」、也是書法大師傅申的新婚妻子陸蓉之也說,以前不懂法律,一碰到法律問題就顯得無能,被它的難嚇跑;現在上過課之後,竟然覺得法律有意思,而且相當生動,它不應該是這麼遙遠的。

用別人的錢還做什麼好事?

課程花心思,學費卻不收。李模的作法看在學生的眼裡,都覺得不收費、做不久,將來很可能無以為繼。但是做老師的仍然堅持如此。

甚至在更早之前,有人覺得務實基金會做的事很有意義,想要主動捐錢,李模都不要。身子骨就是文人風範的李模說:「做好事用別人的錢,還做什麼好事?」

林佳蓉瞭解李模,她說:「李老師一向以公益出發,只要覺得值得就做,沒有成本概念,傻呼呼的,根本不在乎自己。」

因此,法律概念班的學員們感念在心頭,只得準備「束脩」,在課程即將結束之際,辦了一場謝師宴。身為發起人的陸蓉之說,當初會上這個課,有大半的原因是出自李模風範的吸引力。雖然她已年過半百,也同樣在大學教書,但是看到李模的人格氣質,卻覺得那是高等教育裡,該有卻漸漸消失的前輩修養。

陸蓉之說:「師者,除了傳道、授業、解惑,還有生活的濡染也很重要,能當李老師的門外門生,親近他,我非常愉快,而且很珍惜。」對於李模的風範,大家感受很深,學員陳海玲也說:「除了法律的知識,老師常會講課堂外的事,十分受用。其實老師可以不用講,因為這不是他份內的事。」

年近八十的李模,一生都奉獻給法律。在執業上,已經找到接班人的李模說:「教書(的接班人)才剛要開始(培養)。」不管是法碩乙,還是法律推廣教育班,這位既是經師又是人師的長者,永遠抓緊時間,工作到十一、二點都不休息。他說:「求學是件沒完沒了的事情。」教育對他來說,應也如是吧。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