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世紀的大趨勢是,目前許多固定下來的領域,其疆界會重新調整,有些甚至會消失,例如國家疆界、性別區分、學院內外、在朝在野等關係的劃分,將不如過去明確。這種變化是受到後現代思潮的影響,也與大環境的變動有關。全球化(globalization)使得整個世界愈來愈相似,好萊塢電影及其背後的文化價值橫掃全球即是一例。另一方面在地化(localization)的傾向也並行不悖地發展,許多具地方色彩的事物被重視、凸顯出來。所以在世界愈趨同質化的同時,人們又不斷尋找差異的可能性。好萊塢電影就一直不斷吸收其他文化的因子,轉換成為賣錢的秘方。
未來人際之間在相當程度上將透過媒體互動,直接的接觸會愈來愈少;這也是一種非常「在地化」的互動方式。透過網路,或許在全球的層次上,將形成許多極小的生活圈以及次文化;一小撮人可能形成一股非常奇怪的文化,但沒人知道。
台灣人一向不重視文化,甚至到了輕賤的地步。未來的文化發展會更商業化;在這種庸俗化的發展中,我們看不到各種俗民文化的多元呈現,而是中產階級口味的不斷重複。中產階級價值獨大的結果,也阻礙了社會進步的力量。例如陳水扁處理公娼事件與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時,也在向中產階級的價值觀靠攏。把一些你不喜歡看見的事物掃到社會陰暗角落,並不能解決問題,但台灣有愈來愈習於採取這種處理方式的傾向。
台灣政治利用媒體表演搞民粹,在未來會更多,手段也會更細緻。這是一種政治美學化的發展;台灣的政治人物利用媒體製造兩種感覺:一種是聲勢浩大,每次集會動輒數萬人;另一種是製造親和力,例如抱小孩,講一些窩心的話等等。文化人要為此負起很大的監督責任。
未來台灣文化的活力,在於深入民間做文化扎根的工作,例如社區組織。這跟民粹是完全不同的,民粹訴諸人民糟糕的感覺,例如謾罵、聳動、情緒性的反應;社區運動則是就社區現有的特色,重新恢復它的活力。另外,各種邊緣次團體也是未來台灣文化的活力泉源,它們是帶動台灣文化朝向細緻化的重要力量。
(夏傳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