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Amazon打破書籍將死的預言

臧聲遠
user

臧聲遠

1999-02-01

瀏覽數 19,100+

Amazon打破書籍將死的預言
 

本文出自 1999 / 2月號雜誌 第152期遠見雜誌

直到前幾年,在台灣訂購歐美書籍,可謂備極辛苦。社會人文思潮類的愛書人,大概都會向桂林書局報到,在為數不多的目錄中勾選,順便參看南方朔和王浩威等「大戶」訂購哪些書,他們對歐美出版動態訊息靈通,有樣學樣跟著買絕不會錯。待訂單累積到合乎經濟規模時,店東才開始向國外下單。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老闆突然打電話通知你去提書,有時相隔久遠,你早已忘記訂書這回事。

現在,只要打開亞馬遜書店(Amazon)的網站,立刻能接收到三百萬種最新的書目,以及英語世界所有重要的書訊。用滑鼠點幾下,最快三天就能領到熱騰騰的新書。沒有接觸過亞馬遜的人,很難想像書的天地如此遼闊,無盡珍藏如此唾手可得。

未來學家曾經預言,紙張在數位時代將被淘汰,傳統出版業也將式微。但跌破眾人眼鏡的是,第一個成功打開網路購物市場的產品,卻正是書本。「天字第一號」創辦的亞馬遜書店,成長速度有如火箭般一飛沖天,三年內營業額從不到百萬美元,躍升至六億美元,每天平均賣出六萬本書。

亞馬遜書店不僅捎來了閱讀革命,也革了傳統零售業的命。誰都曉得電子零售(E-tail)潛力無窮,卻不知生意該如何做,亞馬遜樹立第一個範例。

隨著亞馬遜展開多角化經略,從唱片和錄影帶延伸到禮品,大型零售集團都被迫上網應戰。但就拿門市超過千家的美國最大連鎖書店Barns & Noble 來說,一上網就從巨人變成侏儒,營業額僅及亞馬遜的十分之一。美國首屈一指的連鎖百貨Wal-Mart,乾脆先發制人提起訴訟,用非法挖角的罪名,阻撓亞馬遜攻城掠地。

亞馬遜的前景「有夢最美」,即使何時由虧轉盈還是未知數,所發行的債券也被評為垃圾等級,公司股票卻成為華爾街的搶手貨。前年五月亞馬遜以每股九美元上市,去年底狂飆到每股三百多美元,創辦人貝佐司(J. P. Bezos) 躋身六十億美元俱樂部。

從網路裡嗅到新商機

就像許多網路新貴,貝佐司也是三十多歲的移民後裔,父母是古巴人。這位普林斯頓大學電機系高材生,二十多歲就做到D. E. Shaw 避險基金公司的資深副總裁,工作是將電腦應用到基金管理。

貝佐司的哲學信念是:人是使用工具的動物,而電腦就是人類「終極的工具」。他說:「我總喜歡把電腦跟X連在一塊,X代表任何可被電腦革命的東西,我想看看裡頭是否有商機。」

三歲那年,貝佐司不想再睡嬰兒床,想換張「真正的床」,母親不答應。有一天母親回家,赫然發現小貝佐司拿著螺絲起子,已開始拆卸嬰兒床。「他動作比誰都快,」貝佐司的母親想到就笑。

從小看大。一九九四年網際網路剛誕生時,貝佐司不經意看到一份報告,估計網路用戶每年成長率可達到二三○○%。貝佐司有如觸電,立即草擬清單,列出二十種適宜在網路販賣的產品,從電腦軟硬體、服飾到園藝用品。經過三個月的周密分析,他決定賣書。心意既定,他彷彿跟時間賽跑似的,隨即辭掉工作,驅車奔赴美西開拓新事業,這年他三十歲。

說起讀書慚愧得很,除了通俗小說之外,貝佐司自稱所讀不多。選擇書店入手,是念及「這行業沒有八百磅的大猩猩」。不像唱片市場被六大集團寡占,新公司根本別想冒出頭,美國書店龍頭Barns & Noble市場占有率只有一一%。而且唱片總數三十萬種,書籍卻高達三百萬種,顧客更需要電腦協助檢索。

論產品特性,貝佐司也獨具慧眼。在網路銷售潛力看好的產品中,家電要售後服務,電腦得協助安裝,若無經銷網很難辦到;玩具業則找不到大盤商可調貨,需要自行建立相當的庫存。這都牽涉到可觀的成本,剛創業的公司承擔不起;賣書則沒有類似的問題。

網路交易的致命傷——安全欠佳,書本也最容易克服。顧客無需試用,運送過程不怕摔壞,而且書的單價低廉,就算上當也沒什麼損失,未曾上網購物的消費者較放心嘗試。

貝佐司還來不及搬家,也沒想清楚何處落腳,便迫不及待奔馳在西行的公路上,邊開車邊規劃經營藍圖,打行動電話籌錢和徵人。他選定西雅圖創業,倒不是迷戀在這裡發跡的星巴克(STARBUCKS)連鎖咖啡店,而是被西雅圖的電腦軟體人力吸引。更重要的是,美國居首的大盤書商殷格蘭(Ingram)公司也在這裡,對節省庫存和進貨成本大有幫助。

凸顯傳統書店的不可理喻

美國資訊產業發展史上,有兩個「車庫傳奇」相互輝映:前有賈布斯(S. Jobs)在車庫發明蘋果電腦,後有貝佐司在車庫創辦亞馬遜書店。埋頭苦寫電腦程式大半年後,亞馬遜書店靠著兩千本庫存書開張。貝佐司本來給書店取名為Cadabra,伙伴們揶揄聽起來像 cadaver(屍體),建議更名為 Amazon,向地球水量最豐沛的亞馬遜河看齊。

有人問貝佐司,是否擔心傳統書店的競爭?他笑稱只怕又有兩個小伙子在車庫搞出什麼名堂。

做為「虛擬」書店,亞馬遜比「磚塊水泥」書店省錢極了。不必租買精華地段的店面、布置典雅的裝潢陳設,或招聘有氣質的店員,就能全天候向全世界營業。

走進亞馬遜總部,包括貝佐司使用的辦公桌,都是撿拾丟棄的門板,釘上四根桌腳充數。電腦桌用電話簿堆成,破牛仔褲是員工的「制服」,到處有狗兒在蹓躂——愛狗如命的貝佐司,准許同仁帶愛犬上班。在亞馬遜,花錢維持門面是多餘。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傳統的出版發行體系,貝佐司看來「不可理喻」。由於無法預估市場需求,傳統書店總是超額進書,倉庫積壓大批存貨,賣不完再退書給出版商,整個過程異常浪費。

亞馬遜則看訂單有幾張,再進幾本書;出版商免於超印,亞馬遜也不必積壓資金在存貨上。比起傳統書店,亞馬遜的退書率只有十五分之一,存貨周轉率卻快八倍。

省下最花錢的店面和存貨成本,亞馬遜的書價壓到超乎想像的低。暢銷書通常給四成折扣,普通書則給兩成,就算附加郵寄費,讀者還是划算。更何況在家裡上網,還可節省交通費用和塞車的時間成本。

用高科技提供貼心的服務

不過,成本優勢未使亞馬遜跳脫虧損。貝佐司傾力投資在廣告和軟體開發,「市場占有率優先,獲利以後再說,」他解釋。

亞馬遜每賺一美元,就花三毛六分打廣告,傳統書店只花四分錢,這是亞馬遜知名度迅速打開的關鍵。《電腦世界》雜誌總編輯吉霖(P. Gillin) 指出,在分眾喧譁的網路世界,要抓住消費者的注意很困難,「傳統零售的成功要件是地段,地段,地段。網路零售則是品牌,品牌,品牌。」

貝佐司對亞馬遜的定位是高科技產業,而非流通業。傳統書店雇用最多的是門市部店員,亞馬遜卻是軟體工程師。亞馬遜網站使用起來這麼方便,讀者服務如此友善,背後都是靠獨家軟體程式。技術的高門檻,傳統書店即使上網,也很難抄襲亞馬遜的成功經驗。

貝佐司自豪地說:「許多人不曉得電子商務實際有多困難。例如亞馬遜九○%的讀者服務經由電子郵件,但是管理電子郵件中心的軟體,想買也買不到。我們自行開發所需的工具,想打進這個市場,障礙可多得很。」勢如破竹的股價,使亞馬遜藉由員工認股權證,輕易吸收到頂尖的頭腦。

最齊全的傳統書店門市,頂多只能容納十七萬五千種書,相當於亞馬遜(三百一十萬種)的零頭尾數。「只要書出版了,亞馬遜就找得到,」這是貝佐司堅持的原則。

吉霖的父親在三十年寫過一本書,已絕版多年。他向Barns & Noble 的網路書店探詢,答覆是沒聽過這本書。然而亞馬遜卻奇蹟似地在一個月內把這本書交到吉霖手中。原先常寫專欄潑亞馬遜冷水的吉霖,自嘲現在變成「死忠擁護者」。

「在現實世界,某位顧客不滿意,會告訴六個朋友。換成惹惱網路顧客,一旦上網發個訊息,就有六千人知道。」貝佐司深以為誡,使得亞馬遜的讀者服務打下金字招牌。

只要跟亞馬遜買書,你的電子郵件信箱就忙了。訂單確認函、付款感謝函、郵寄通知函……封封殷勤稟報,常使顧客受寵若驚。顧客提出任何疑問,當天就可收到回信。而亞馬遜寄書的快速準時,也早有口碑,不時還安排些小驚喜,例如打開郵包,可能發現有作者親筆簽名。

量身打造的書單抓住讀者的心

貝佐司有句名言:「不是人找書,而是書找人。」每當顧客檢索到一本書,亞馬遜會自動列出另外五本相關書目,建議你繼續往下找。一路相關下去,顧客經常買得欲罷不能。

亞馬遜最珍視的資產,就是顧客的交易紀錄,在分析每個顧客的閱讀興趣後,它會主動提供「量身打造」的推薦書單。很多人瀏覽這份書單的感覺,就像那句廣告詞:「它抓得住我」。

貝佐司夢想亞馬遜能像「古早的小書店那樣,店主跟每個顧客都很熟,當約翰爾文(J. Erving)的新書上架時,店主會推薦給他的讀者。」

貝佐司指出,顧客面對浩瀚的書海,亟需書店提供權威的選書指引。亞馬遜網站的選書功能很貼心,例如「心情配書」列出近百種情境,從風雨交加的夜晚,到坐在旅行的火車上,推薦你不同情境適合看什麼書。「書媒」則是先填寫問卷,交給亞馬遜做性向分析,就知道嗜好跟你相同的人現在流行看什麼書。還有神奇的「眼線」,只要交代作者或主題,一有新書出現馬上向你通報。

貝佐司「讓書找人」的策略中,最有效的是盟員網站(association)制。譬如在介紹名廚或熱帶魚的網站,滑鼠點幾下,就能跟亞馬遜連線,買到食譜或飼魚指南。沒有比這更準確的行銷,亞馬遜把交易金額的八%做為網主的佣金;重金獎勵下,結盟網站早就突破兩萬個。貝佐司形容這是「不花一毛錢管理成本,就能開幾萬家小型分店。」

若亞馬遜只是賣書的機器,吸引力定將大為失色。它就像書訊集散市場般,英語世界叫得出名號的好書獎、書評書介和暢銷排行榜,亞馬遜網站都看得到。它也邀請讀者張貼自撰的書評,互相交換心得,累積超過八十萬份之多,成功地凝聚讀者向心力。

亞馬遜的餘波也盪漾到出版業,為冷門書帶來生機,例如詩集的銷售就明顯受益。傳統書店受限於實體空間,很多書連上架露臉的機會都沒有,虛擬的網路書店卻能無限量陳列,而且,檢索冷門書費的工夫跟熱門書一樣。

就像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電子情書」裡的情節,美國傳統小型書店經不起亞馬遜的衝擊,最近紛傳黯然歇業。其中有些書店不只是書店,更是人文薈萃的重鎮,構成當地的文化風景。雖然有破才有立,但這樣的破壞不免有些傷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