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歐洲大學邁向多樣化

藍淑娟
user

藍淑娟

1987-09-01

瀏覽數 12,250+

歐洲大學邁向多樣化
 

本文出自 1987 / 9月號雜誌 第015期遠見雜誌

歐洲的大學目前充斥著一九六0年代嬰兒潮時期出生的學生。但是到了一九九0年代末期大學學齡人口的數量,預計將比一九八0年代末期少很多;法國與瑞典減少一五%;英國與荷蘭減少三0%以上;而西德則減少四五%(見表)。

由於一九七0年代出生的孩子減少,因此現在一般中、小學顯得規模過大,教師人數過多。明日的高等教育也會面臨同樣的情形,只是影響未來高等教育的還另有兩個因素:

沒有一個國家提供十八歲以後的義務教育,因此超過十八歲仍然繼續接受教育的人的比例沒有一定;但是在大部份國家裡,這個比例一直在增加。

此外,大學不一定只吸收高中畢業生。在傳統上「大學學齡」是指介於高中畢業與初入社會之間的階段,這個觀念已經落伍了。成年人也紛紛踏入大學,汲取新知。

英國未雨綢繆

多數歐洲國家,正忙於對付眼前大學生過多的現象,根本還無暇顧及未來學生人數降低的問題。但是英國人可不然,他們一向視大學教育為國家菁英的搖籃,總是高瞻遠矚,未雨綢繆。

去年初,英國教育部預測,一九九0年代上半期學生人數會遽降,而計畫減少預算。到了去年十一月,即發佈新數據,指出可能還會有與目前同樣多的青少年繼續升上大學。

預測的改變,是加入了原來被遺漏的幾項新因素的結果;可能有更多的白領階級把子女送入大學;未來的學校將敞開大門,使更多的孩子進入更高的學府;還有越來越多的成年人會上大學選修課程。

英國政府現在認為:一九九0年將多出五萬名學生,到本世紀末,十八、九歲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會從一四.二%增加至一八.五%。他們正著手因應這個問題,以避免將來發生高等教育與工業現實脫節、人力供不應求的現象。

西歐大學人滿為患

英國的情況比較特殊,西歐其他國家的大學大部份已經敞開門戶,容納更高比率的青少年。從一九六五年到一九八四年,註冊率增加的情形是;西德由九%到二九%;法國由一八%到二七%;瑞典由一三%到三八%;西班牙由六%到二六%,使得校園人滿為患,財源短缺,畢業生供過於求。

在西德與瑞典,最受歡迎的一些課程,甚至限制選修人數。西班牙的學生則走上街頭,要求增加工作機會與更多的財力補助。

對於對高等教育沒有長遠計畫的歐洲國家而言,學生人數的降低不會和青少年人口下降的比率一樣快。而且歐洲大陸國家擴充高等教育的熱忱並不稍減,法國便是一例。

法國政府正努力設法提升高中畢業生參加會考及格獲得證書(baccalaureat)的比率。獲得這個資格的學生就能進入大學就讀。法國政府已經表示到本世紀末,將把這個比例增加一倍--即八0%左右。即使人口減少,大學生的人數仍可能由一百三十萬上升至二百萬左右。

大學教育目的何在?

所有正設法拓寬大學之道的政府,共同面臨了一些問題:在時代潮流錯綜複雜、變幻莫測下,究竟這些學府存在的目的為何?答案是:

.面對知識掛師的經濟、新興工業國日益精進的技術競爭,歐洲國家需要智慧較高的勞動力,才能維持高水準的生活。

歐洲人已意識到自己與主要競爭者之間的「學習差距」。在一九八0年,一九%的美國工人和一三%的日本工人擁有大學學位,西德與英國則各只有八%與六%。

.學位已成為今日社會裡找工作和陞遷的基本條件之一,因此許多沒有大學文憑的人也急於進入大學。

在瑞典,年齡超過二十五歲的大學生就佔了一半以上。英國的赫爾(Hull)大學,年齡超過二十一歲的大學新生佔一0%,其中許多是參加特別補習課程的重考生。此外,還有八千名選修課程、不拿學位的學生;與近一千名在職進修的公司員工。

.大學教育必須更能配合人力市場的需要。英國人文和藝術學科的畢業生供過於求,卻缺乏工程和科學人才。政府和學生都抱怨大學不能提供更多有助於求職的課程;電腦程式設計、會計和管理理論等。

.大學制度必須維繫一個悠久的傳統:孕育智慧、開拓胸襟,讓學術菁英相互切磋。

【遠見 x 未來少年】全家一起培養國際視野>趁週年慶入手加送1期,還送《未來少年》知識庫!

一九八一年,英國政府投資於每名大學生身上的錢,高達每人每年國內生產毛額的七0%左右;瑞典和西德為二五%;法國則於十年內減半為一七%。

顯然,英國大學一旦平民化之後,除非納稅人願意忍痛掏荷包共襄盛舉,否則學生再也享受不到小班制、導師個別諄諄善誘的福份,而必須習於大課堂裡摩肩接踵而教授遙立獨語的滋味。

多元化高等教育

紓解上述壓力的處方,在於邁向更多元化的大學。這個看似單純的處方,在歐洲許多國家中部遇上糾纏不清的政治難題。大學無法一方面多元化,同時兼顧所有學生的品質。

一九六0和七0年代,歐洲政府以為讓來自社會各階層的孩子入大學,有助於減輕社會不平等的現象。

但是平民化教育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效果。原因有三:

.正如「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OECD)最近的研究指出,雖然已有較多的歐洲窮人家子女進入日漸擴充的大學就讀,但是家境清寒的學生比率增加無幾。

.有些歐洲國家的高等教育制度依然是社會菁英的天下。法國便是最好的例子。法國的grandes ecoles(譯者按:此指非常專門的高等學府,類似研究所,必須具備高中會考及格資格,再經過很嚴格的入學考才能入學,是培養社會菁英的學校。法國前總統龐畢度和季斯卡都是這類學校出身。)地位很明顯的高於大學。

.這是關鍵所在--以為更多教育可以幫助更多人生活得更好,根本是個錯誤的觀念。

高等教育只能象徵地位高下;受大學教育的人很多時,顯不出其價值;唯有人數受到限制,才能顯出真正意義。發生於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名器泛濫」(qualifications inflation),和西班牙大學畢業生的高失業率,即是不爭的實證。

歐洲現在的教育制度源遠流長。十八世紀時,將中古世紀以教堂為根基的大學,轉變為培植政府官員的場所。就讀重視學術研究的高中(如法國的lycee和德國的gymnasium)的學生,畢業後,必須通過會考,取得及格證書,才能進入公立大學。一旦獲得學位,便能在政府部門謀得保障終身的職位。

這樣的制度一直延伸,再經一九六0年代的大幅擴張後,演變至今,根本無法因應現代競爭激烈的人力市場需求。

不過,當政府亟思採取對策時,卻遭遇重重阻力。法國政府最近提議讓大學選擇自己的學生,以及在文憑上註明學校名稱,即引發十八年來最大的學生示威運動。

理論上,所有法國大學一律平等,學位由政府統一頒發,學生只要擁有高中會考資格,便能自由選擇學校。不過,學生與學校對於那些學校才是最好的,都心照不宣。

西班牙政府想要改革大學教育,也引起學生示威。法國政府教育改革計畫慘遭滑鐵盧後,現在改換語調,聲稱要「引導」學生選擇最適合他們的課程。

在西德,某些學科只錄取會考平均成績最高者,不顧學生那些項目考得比較出色。這種方式可能會使比較擅長人文學科的學生,為了考得高分以完成學醫的心願,因此在高中時專修人文學科。而冷門學科則往往由於學生人數不受限制,而淪為成績最差學生的收容所。

歐洲的高等教育必須而且也正朝多元化與精選的方向邁進。英國、法國和德國的一些工業技術學院都成為大學以外,頗受歡迎的選擇。這些學校不僅提供高水準的教育,還與工業界建立了密切關係。

法國加強辦理兩年制大學學位。美國的二年制學院與日本的短期大學,成為歐洲各國參考的榜樣。歐洲政府考慮另設短期學院,教授實用課程;學術研究的課程,則留給一般大學,使高等教育能夠各有所長,因材施教。

此外,歐洲政府也開始檢討:大學是否應該繼續居於國營機構的地位?政府是否應該統一頒發國家檢定的學位?

西班牙、法國與瑞典正設法給予地區、各大學及大學各部門更多的自主權。不過各國政府可以容忍的教育獨立權責限度大不相同。

大學應有更多自主權

西班牙政府將權責移交給各地區。法國政府不願放棄掌管大學的權力,不過即希望各大學各有專長--如相距不遠的波迪爾與利摩日兩地的大學,應避免教授同樣課程,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法國學生擔心如此畫分,會使學校優者愈優,劣者愈劣。事實上,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制度仍難避免傳統地位高下之分。英國出色的工業技術專校,不亞於第二流的大學,但後者的地位總被認為比前者高。德國最優秀的學生也總是優先選擇聲名最響亮的學校,而不是那些最適合他們的學校。

教育制度的功能一向不純粹為了教育,還包括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更平民化的高等教育制度,必須提供多樣化的選擇,並導引學生選擇不同的課程與學校,適應各種志向和能力,才能發揮其價值。

最好的教育制度應能涵蓋兩個極端間的多樣性:一端是學術性的課程,學生才智高,研究基礎學問,爭取博士學位;另一端則是職業性課程,學生依性向選讀,朝事業目標邁進。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