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瑜市長去年競選演講時曾表示,高雄市是一個巨人,要山有山、要海有海,有空港與海港,土地是香港三倍大,新加坡四倍大,台北市十倍大,且有完整的工業、農業和漁業。這是很有趣的對比,讓大家得以認識高雄的潛能。
現在韓市長當選了,高雄市應進一步落實發展策略,我覺得可以分三步驟來探討:西進、南進和上進。
第一階段是「西進」,意思是依靠大陸資源,但並非去中國,反而是把觀光客和農產品採購帶進來(「吸進」)。在這個階段,台灣是被動的,純粹賺「機會財」,目前焦點均以此為主。
第二階段是「南進」,也就是和中國大陸南方城市以及東南亞國家攜手,南南合作。習近平最近在《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講話中提到,要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要應通盡通、經貿合作。高雄其實是最有可能試點兩岸連結的城市,比金、馬更有可能,但必須有想像力。
關鍵在於需要超出農產品、觀光客的層次,提升到兩岸工商業的緊密交流。高雄位於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的中間,可算是一帶一路關鍵樞紐,因此當然可發揮航運物流的功能,透過一帶一路將貨物運送至歐洲,進一步發展各種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投資機會,把航運、製造和服務業串連起來。
應善用高雄戰略地位、串聯區域經濟
中國大陸假如要給台灣相關合作政策,不妨考慮將高雄市納為一帶一路的「戰略合作城市」,並給予台商在一帶一路的相關城市的投資優惠及政策支持,可以把「兩岸共同市場」提升為「一帶一路共同市場」,讓台商透過高雄這個樞紐參與區域經濟。如此一來不僅照顧到台灣農民和一般老百姓,更兼顧了企業的發展及長期利益。
習近平在去年將海南島定位為自由貿易港,馬來西亞的麻六甲也是中國大陸重要東南亞戰略港口,如同海南市和麻六甲、高雄市也有機會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虛擬節點。陸資是否可以進來高雄投資並不重要,重點是台商可藉由高雄戰略地位連結區域經濟,比如說陸資可以和台商共同開發一帶一路城市的基建工程,或者是參與建設現代服務業生態體系,這才是真正的商機。
韓市長曾表示深圳是其最想合作的大陸城市。事實上深圳模式和高雄第三階段的發展策略「上進」息息相關。深圳30年前是小漁港,後來變成勞力密集城市的代表,現在又成為大中華創新經濟的典範。高雄市當然可以學習深圳,雖然選擇哪一個知識經濟領域尚有待研究,但請不要說高雄市不可能變成新竹市或台南市!
高雄的未來,可用三個「I」來彙整:「面向國際」(international)、「區域整合」(integrated)和「知識創新」(intelligent),高雄有可能成為台灣命運翻轉的關鍵!